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桐庐阆里村石峦坞矿区DR1地热井为例,通过对DR1地热井周边的区域构造、断裂构造、岩石地层及水文地质特征等的综合分析,将DR1地热井位置选于区域复向斜构造内,即阆里背斜的东翼,F_3、F_6、F_7断裂形成的三角区内,以富水性好的灰岩与非灰岩交界断层F_3作为耙区断层。经过CSAMT物探测线及后期钻孔工作验证,成功勘探出水温为34.6℃,水量936m~3/d的地热水。满足了构造裂隙型带状热储地热找水需要查明储水空间及富水性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对浙江地区构造裂隙型带状热储地热找水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铁岭凡河地热井构造,地层条件,地热井测温数据、水化学等成果的分析,明确了该地热井盖层、热储层、导水、控热构造。为下一步在该地热田进行地热井施工及地热水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翔实的设计,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老君山热矿水水质类型为锶、偏硅酸、偏硼酸的理疗热矿水,储水、储热层为三叠系须家河组(T_3x)、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_2l)和三叠系嘉陵江组(T_1j),导水导热层由储水的灰岩层、破碎带、裂隙、溶洞等共同构成,盖层为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下段。该区地热热储温度约为72.3℃、热储埋深为2 240m~2 750m。热储层预计为须家河组4、6段的中至厚层状砂岩层段、雷口坡组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嘉陵江组灰岩夹粉砂岩。  相似文献   

4.
基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的工作成果,结合钻井和水文资料,确定了研究区域内富水异常区的范围;通过单点视电阻率研究结合测井资料,初步确定了井孔周围层位视电阻率范围;在此基础上,利用顺层切片特征分析以及视电阻率断面分析,提出了该研究区域内煤层底板上下50m范围内含水层的富水性分布以及主要断层的含水性结果。结果表明:(1)7号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存在3个富水异常区,10号煤层顶板存在6个砂岩富水异常区;(2)研究区域内的7条断层大部分存在富水异常,小部分不含水或含水异常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II6采区抽水资料较少,本文在合理利用采区内、外各种资料基础上,通过水文地质边界条件、充水水源、充水途径三个方面论述,正确掌握了II6采区的充水因素。西部为进水边界,东部为进水边界,南部F2断层为补给边界,北部F1断层为隔水边界。6~8煤间砂岩裂隙含水层(段)富水性弱~中等,10煤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段)富水性中等,均为采区直接充水水源。充水途径主要有构造裂隙、垮落带、导水裂缝带、断层及岩溶陷落柱以及未封闭好的钻孔等。最终达到了为采区涌水量计算、水害的防治及采区设计提供可靠地质资料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沉积盆地型层状热储地质勘探工作中,进行地热资源储量计算时,其计算参数通过试验和测试取得。本文以松嫩盆地北部某探采结合井为例,将地层统计、钻探录井、抽水试验、地球物理测井等资料结合运用,采用"储存量法"和"抽水试验降深法"计算白垩系青山口组热储的地热资源量,对沉积盆地型层状热储的资源量计算方法进行探索总结。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7,(10)
矿区处于博尔塔拉河谷断裂及沃托格赛尔断裂中间部位,岩浆活动频繁,断裂构造发育,热接触交代变质、动力变质作用明显。经过工程地质调查发现现有探矿坑道总体稳定性良好,工程地质勘探类型为第三类。矿区地层岩性较复杂,受区域地质构造影响,小型断层较发育。有断层带及局部破碎带影响岩体稳定,局部地段易发生矿山工程地质问题,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型。  相似文献   

8.
徐淮地区的徐宿弧形逆冲推覆断裂构造体系,由一系列近南北向背斜向斜构造和逆冲推覆断裂构成。寒武、奥陶系厚层灰岩中岩溶裂隙水为区域内主要储导水岩系,由推覆构造内一系列的南北向背斜、向斜构成集储水构造。受推覆构造格架制约及岩系隔水岩层的阻隔,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的地下水富集带。通过查找区内新构造破裂构造带,查明了区内地下水分布规律,确定了区域地下水富集带。确定了其展布空间的方向性,原位破裂性,几乎直立性,延展远,具有间隔性,等距性特征。查找出徐淮地区地下水储集富水带,为该地区地下水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盖州市黄哨地热勘查,应用物探联合剖面、高密度、四极测深等物探方法相互配合,初步确定了区内断裂构造的走向、倾向、延深等构造特征,较准确地反映含地下热水的赋存情况,为选择热水井的孔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邢台矿十一采区断裂构造及隐伏陷落柱发育,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主采煤层五号煤底板隔水层薄,再加上底部大青灰岩含水层富水性强、接受奥灰水补给、水头压力高,从而给五煤开采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针对采区的水文地质特点,采用底板注浆加固的方法治理受水害威胁的区域以实现矿井的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平煤四矿庚20煤层底板寒武系灰岩含水层的岩溶裂隙发育特征、含水性及补给与径流条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寒武系灰岩属弱富水性,补给有限,以静储量为主,易于疏干;庚一采区涌水量为55.78m^3/h,带压开采安全水压值为0.5MPa。  相似文献   

12.
针对小康煤矿《康平煤田三台子一井精查地质报告》提供的西三采区F_1、F_2、F_3大断层附近地质资料不详、缺少钻孔控制、赋存情况与生产实见及三维地震资料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通过及对该区域三维地震等地质资料分析,采取巷道探测、跟踪素描等方法,进一步掌握了小康井田西部构造赋存规律,证明小康煤矿南二采区与大平煤矿间,不存在F_1、F_2、F_3大断层。为小康矿开采西三采区、优化矿井设计,盘活矿井边界煤炭、增加矿井可采储量,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阜新盆地东梁区九佛堂组底部裂隙及雾迷山组顶部碳酸盐岩风化壳裂隙带为两套含水系统。区内构造断层,裂隙发育,有利于地下热水的运移和贮藏,成矿条件优越。地热水类型为裂隙水。水量可达1389~2400m3/d,出口水温达69~71℃,水质极具医疗价值,具良好的开发利用远景,可为阜新市经济转型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1:2.5万重磁、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剖面成果,并结合二维地震剖面的勘探成果及大地电磁频谱探测成果,对凡河凹陷带基底起伏形态特征,导水、控热构造特征,地温场特征,盖层、热储层特征及地下热水热源、水源进行了分析论述,建立了凡河凹陷带盆地型低温地热田热储概念模型。为该地热田进一步勘查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矿井水害被列为影响煤矿安全生产五大自然灾害之一,如何及时准确的对掘进巷道前方的构造破碎带、裂隙发育段、岩溶带、陷落柱、封闭不良钻孔等富水性区域进行预测预报,对预防水害事故的发生、巷道安全掘进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多年来地质界和施工工程技术人员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随着物探技术的发展和物探仪器的不断改进,瞬变电磁技术凭借其体积小,探测距离适中、对富水区域反应灵敏、施工速度快的优点,成为物探超前预测预报巷道前方富水性的首选方法。淮南矿业集团某矿区17248工作面瓦斯2号孔封闭时发生套管断裂现象,因此属封闭不良钻孔。现1721(1)运顺施工至该钻孔半径50米范围内。为了确定该钻孔是否导、含水,矿方计划首先采用瞬变电磁对其进行超前探测,然后再进行钻探进行疏水验证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灰岩地区因其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土洞、岩溶(溶洞、溶沟、溶槽)、构造带(断层,裂隙)发育,地下水丰富甚至有地下暗河通道等,严重影响桩基础的选型和施工质量及安全.尤其是大型建筑物的基础,如果对岩土工程条件认识不足,在施工中多欢更改桩型,就会造成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以往灰岩地区多个深基础施工成败经验的分析,提出一些经验性意见,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茫南地区断裂特征是由于板块之间的拉张、裂解、俯冲、消减和碰撞作用形成的。分析结果表明,茫南地区存在两套断裂构造系统,一是主要在挤压应力和深部断层的影响下形成的浅层表皮褶皱构造系统,二是受来自南部推覆挤压作用而形成的深层逆冲推覆断层构造系统,为主要的断裂。在浅层表皮构造层中发现1条浅表断层——茫南1号断层。在深层构造系统中共发现和落实太小断裂6条,其中11级断裂4条,11级断裂2条。  相似文献   

18.
天津地热资源勘查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有着十分丰富的地热资源,目前已有地热井318眼,年总开采量2583.8万m3。天津地热开发利用已形成中低温地热能利用和浅层地温能利用相辅相成的综合立体开发利用格局。然而随着地热资源不断开发,热储水位下降较快,地热尾水回灌率不到14%,基本是一种粗放的开发利用模式。文章从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角度出发,指出走回灌开发道路,增加回灌量,提高回灌率是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保障。同时论述了天津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将来工作进行了一定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通过勘查发现了太平洞金矿床,通过20年的勘查,成为卡林型大型金矿床。矿体严格受褶皱和断层控制,“断裂型”矿体主要分布在F1断层中,产状与F1一致;“层控型”矿体主要分布在上二叠统龙潭组P3l大孔隙度生物碎屑灰岩,产出于背斜核部形成的应力集中区(核部虚脱空间)及两翼近300m范围内(层间剥离空间),形态与背斜形态一致。通过综合资料分析并结合勘查实践,本人认为,太平洞金矿受构造控矿明显,是集“导矿、配矿、容矿构造”三位一体控矿的结果,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0.
天津有着十分丰富的地热资源,目前已有地热井318眼,年总开采量2583.8万m^3。天津地热开发利用已形成中低温地热能利用和浅层地温能利用相辅相成的综合立体开发利用格局。然而随着地热资源不断开发,热储水位下降较快,地热尾水回灌率不到14%,基本是一种粗放的开发利用模式。文章从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角度出发,指出走回灌开发道路,增加回灌量,提高回灌率是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保障。同时论述了天津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将来工作进行了一定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