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对杜甫文赋的轻视,历代杜集中收录杜甫文赋者并不多见,现若对杜甫文赋进行全面校勘,除了应据宋本《杜工部集》为底本之外,目前可以作为参校本的文献主要有:钱曾钞本、《文苑英华》、《唐文粹》、吴若本、吕祖谦《三大礼赋注》、元分类本等。而清代杜集中收录的杜甫文赋,多系杂糅之本,已失去版本意义,其参校价值大大降低;加之朱鹤龄、仇兆鳌等注家对底本文字的大量臆改,殊不足据,故清代杜集不能作为杜甫文赋校勘之参校本。  相似文献   

2.
《重校古周礼》是据《古周礼》为底本所作,故内容与《周礼》内容略有不同。今我图书馆新得一古本《重校古周礼》,其版本不定,仅以此文略加考证。  相似文献   

3.
在《易筋经》众多版本中,市隐斋本和来章氏本是目前所知的两个最早刻本,也是辑录“易筋十二式”和附有完整《洗髓经》的两个版本。通过对两个版本的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从市隐斋本的则数和正文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易筋经》不断增衍的发展轨迹;从两个版本“十二势图”的对比,可以看出《易筋经》从道家文化到佛家文化归属的重要转变;两个版本在序跋及正文内容上有着不小的差别,包括具体的功法要领、服药方式、遣词用字等,其原因多与版本传抄过程中的错讹有关;两个版本都附录有《洗髓经》的完整内容,正文内容略有差别,在封面、目录及跋文方面则存在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4.
《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是翁方纲所写的《四库全书总目》初稿,对于《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中很大部分是翁方纲所辑录的资料长编,前人未注意到其长编的价值。事实上,长编所载之书名、作者、卷数、序跋、印鉴、版本信息、翁方纲校语等信息对《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可借以考证作者生平、底本信息、书名流变、书籍流传、内容删改及《四库全书》馆臣之校理意见。  相似文献   

5.
原本《玉篇》部分抄本残卷中的书证、例证之于传世文献典籍的整理、校读具有重要价值。根据原本《玉篇》残卷所引《尔雅》这条书证材料,并以《名义》《玉篇》《切韵》《广韵》等传世字书、韵书为佐证,结合汉字俗写变异规律,考证出传世本《尔雅》“静也”条之“谥”即“”字之误。同时,在考辨传世本《尔雅》“静也”条之“谥”这一讹文的过程中,利用原本《玉篇》残卷引用《尔雅》的书证材料,校补了传世本《尔雅》的两处脱文。此种研究路径也可进一步佐证版本校勘在文献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清代王琦整理、笺注的《李太白全集》,是学界公认的李白作品的最佳注本。对比杜甫作品的最佳注本——《杜诗详注》,发现此书的优点主要表现为"内注解意"之精和"外注释古"之当;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贪多炫博,芜杂繁琐,该注未注等。  相似文献   

7.
林云铭《楚辞灯》是问世于清初的一部重要楚辞注本,也是较早在日本得到刊刻并广为传播的楚辞注本,对楚辞的普及贡献颇大。考释《楚辞灯》在日本流传的版本信息与传播情况,对于楚辞版本校勘以及传播史探究,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实地调查,笔者整理收集了十余种《楚辞灯》和刻本,对其版本信息作了详细介绍,总结其刊刻特点,分析《楚辞灯》在日本传播的主要情形和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会评本》从出版迄今已逾三十载,其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及舛误之处。从评语来看,主要表现在版本和勘误两大方面。版本方面分为新版本的缺失及版本的单一两个部分;勘误方面分为句读问题、古字问题、缺字句与批语问题、增字增句问题、误字问题、不同批语误入问题、批语重复问题及批语位置问题八个部分。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化史上,宋代文化多样,雅俗并举,文人士大夫引领着宋代文化风尚.宋代文人对金石考证逐渐重视,鉴赏之风日甚,清玩之风也随之兴盛,开始出现综合性的鉴赏、考辨类著作,《负暄野录》就是其中的代表.《负暄野录》由南宋陈槱著,是一本记载碑刻、书学、笔墨纸砚的论著.对于本书,宋元明书目中无著录,到清代才出现在藏书家的目录书中,版本较多,以抄本为主.  相似文献   

10.
郭店楚简《老子》有不少内容能够与帛书甲、乙本和今本相对应,但是在结构和某些重要的思想内容上与帛书甲、乙本及今本都有非常大的差异。它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古的《老子》版本。它的出土,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老子》,特别是校勘多种传本《老子》的文字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钟嵘《诗品》是现存我国最早一部诗论专著,清人章学诚将其与刘勰《文心雕龙》相提并论。结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相关史籍,对钟嵘作《诗品》之年代、《诗品》之本名及其品第违失等方面稍作考证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春泉居士王言所撰《雍熙乐府序》,是判断《雍熙乐府》版本的重要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此前学者未能充分重视此篇序文的作者,致有讹误。今考证得:王言,字君实,号春泉居士,浙江处州府云和县(今浙江丽水市云和县)人,活跃于正德、嘉靖年间,雅好文艺,与当时贵胄名士多有交游,现存曲作三首。据王言的交游资料可知,其官职为锦衣卫千户,惜明代《武职选簿》残缺,不足征信,未能揭橥其任职经历。今之钩沉考证,可兹匡补《全明散曲》《明清戏曲序跋纂笺》之失。  相似文献   

13.
目前,对《晋书》及《晋书音义》校勘整理较好的版本当为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的繁体点校本,该版在《晋书》原文之后附了《晋书音义》,并且对其作了相应的点校,这无疑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但遗憾的是,在对《晋书音义》的校勘中,点校本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这其中音切用字失校的情况要多一些。综合利用音韵学、文字学、辞书学、文献学等知识,参考《晋书音义》的不同版本,对《晋书音义》存在的传抄失误与编纂失误进行校补。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之所“立言”,版本甚多,然有明隆庆谢氏刻本《王文成公全书》和明崇祯施氏刻本《阳明先生集要》乃为显本,两本各有殊同,皆为读研阳明思想学说最重要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地位的崛起,越来越多的美国年轻一代开始迫切地想要了解中国,中国文学的教学也越来越被重视起来。作为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代表诗人"的一部力作,《离骚》自然应被纳入教材之列,尤其是作为非华裔人士的翻译教材。本文以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文学及历史理论作为方法论,侧重研究本雅明文本"重生"理论对《离骚》翻译的适用。朱熹版《离骚》注本充分结合了译者的历史语境,是该诗"来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当代《离骚》注释有着不可小觑的启示作用,更自成一家,成为《离骚》来世的典范之一。  相似文献   

16.
《礼记》又称《小戴礼记》、《小戴记》,凡四十九篇,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记述了先秦时期的典章、名物、制度及冠、婚、丧、祭、燕、享、朝、聘等礼仪。其内容广博,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自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尊为"经",宋代以降,位居"三礼"之首。其中的篇章,如《学记》、《礼运》、《檀弓》等广为学人所重。是古代科举教材,影响中国文化甚深。从所起作用的大小来估计,"《礼记》仅次于《论语》,比肩于《孟子》,而远远超过《荀子》。"《礼记》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全唐文》中所收录的王绩文与王绩文集《东皋子集》作为两个不同版本的文集,两者之间存在诸多的差异。一是《全唐文》中多出的篇目是不是后人伪作仍然需要考证;二是两个文集中相同篇目之间的文字差异呈现出多种类型。比较两个文集文本之间的异同,探讨两个文本之间的差异类型原因,有助于王绩文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8.
《文选》的选文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它的文体编排引入了古代文体分类意识,既对文体辨析和指导写作具有实用价值,也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思想。就《文选》中所选属杂诗类的《古诗十九首》为据,分析《文选》兼顾传统与新变,又兼顾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选文观念。  相似文献   

19.
《花关索下西川传》是《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中的一篇,目前只有朱一玄校点本.因底本某些地方模糊不清,刻印字体又受草书影响较大,加之首次校点,朱校本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错误.对《花关索下西川传》校点本中存在的失校,校误,误校,脱字,讹字,标点错误,残缺字、未识字处理不当等八十余处失误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期增强校点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中孔子谓"不安"为孝为仁,自此孝、仁就成为活生生的人的感觉,仁孝之心就以"不安"为显现和发展的出口与通道。孟子将"不安"推及于人之"四心",由之"不安"成为五常本根。经几千年影响,孝的"不安"之心,已渗透融化生成为五常的"自然属性",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自然属性"。"不安"之心泯灭,五常就成为没有灵魂的空壳,不能为人所体悟感知。不理解"不安",抑不可理解五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