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二章“对流”一节,为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液体的对流过程,课本上采用“把高锰酸钾晶粒放入装有冷水的烧瓶中,使它沉到瓶底,然后用酒精灯小火在烧瓶下面对准高猛酸钾晶粒加热”的方法。课本上讲“会看到紫红色的溶液向上升,再沿烧瓶的边缘沉到瓶底”。很显然这是通过观察紫红色高锰酸钾溶液的流动过程来说明水的对流过程的。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用上述方法实验时,当把高锰酸钾晶粒(不管大粒还是小粒,而实验室中一般存放的是小粒)刚放入冷水中时,整个烧瓶中的水瞬时变成紫红色,小粒高锰酸钾完全溶解,但由于烧瓶中的水已变成紫红色,也看不到课本上所描述的“晶粒周围紫红色的溶液向上升起,形成一股股细流,然后又沿着烧瓶边缘流回瓶底”的现象,更不用说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2.
一、“对流”演示实验的改进 初三物理第二章关于对流的演示实验,课本介绍的方法虽然可行,但由于高锰酸钾极易溶于水,把它放入烧瓶后,晶粒下降过程中很快就染脏清水,并且在加热时会加快高锰酸钾的溶解,不易看出紫色溶液的“一股股细流”上升。对此,我们做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3.
1 水的对流 做水的对流实验,往盛水烧瓶中投入高锰 酸钾晶粒时,未对烧瓶加热,水就有些显紫红 色,影响了实验效果。若用打字蜡纸的衬纸将 高锰酸钾晶粒包住,外缠些铁丝以利下沉。这 样处理后,就无上述现象出现,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水的对流演示实验,按照课本的实验装置,演示效果很不理想。主要原因是高锰酸钾晶体进入水中溶解得较快,使整个烧瓶里的水很快就变为紫红色,学生几乎观察不清楚水的对流路径。为此笔者对这个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如图),现介绍如下。 器材:锥形烧瓶一只,去掉瓶底的透明普通瓶子  相似文献   

5.
现行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第二章中水的对流演示实验,是一个比较难做的实验。其主要原因在于烧瓶内的高锰酸钾容易溶解,实验中往往来不及看清楚实验现象,整瓶水都变成了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了。有一些教师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如:使用橡胶粒来代替高锰酸钾;使用铝箔和甘油来代替高锰酸钾和水;采用冷水热水对流等等。我们所设计的“水的对流演示仪”,较好地解决了演示中的一些问题。现介绍如下。演示仪包括500ml烧怀一只,无色可乐瓶一个,内  相似文献   

6.
头发的妙用     
初中物理教材第二册在图2—16演示实验中,由于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得快;不容易观察到水的对流的形成,更不能反复地演示此实验.在实践中我用头发代替高锰酸钾做实验,效果较好,具体做法是:取少量干净头发,每根剪成数段,每段长不大于1毫米,然后放入装有冷水的烧瓶中,摇动烧瓶使大部分头发屑沉入瓶底,再用酒精灯的小  相似文献   

7.
高锰酸钾在中学(中师)化学中有着比较广泛的用途,为了对高锰酸钾的性质和在中学(中师)化学中的用途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归纳如下: 一、物理性质高锰酸钾(俗名灰锰氧,医药上称其为PP粉)是暗紫色的晶体,密度2.7克/厘米~3,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6.34克,水溶液呈紫红色。在通过实验介绍四氯化碳、苯等液态有机物与水的相对密度时,可先向盛水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紫色的高锰酸钾稀溶液,然后再注  相似文献   

8.
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可是今天我们却经历了一次水沸腾时小于100℃的实验。我们在实验室里用一个小烧瓶烧水,一会儿,水浇开了。我们盖灭了酒精灯,水就不沸腾了。老师给烧瓶盖上盖子,把烧瓶掉了个头,用冷水浇在烧瓶上。这时,烧瓶里的水又沸腾起来了。水沸腾时温度到底  相似文献   

9.
家庭实验室为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日本作家高桥秀树建了个“家庭实验室”,他经常在家中带着儿子一起做实验。父子俩拆过自行车、安装过小马达,每一次实验成功,他们都会无比兴奋。父子俩还曾按照儿子的课本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先加热烧瓶,等烧瓶里的水沸腾后盖上盖子,然后将烧瓶底部浸入冷水中,烧瓶里的水停止沸腾就马上用冷水从烧瓶顶上浇下来,看看烧瓶里的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课本里附有解释的正确答案是:水会再次沸腾。在试验上,当水再次沸腾的瞬间,高桥秀树看到了儿子脸上又惊又喜的表情。捉知了和买食品大石寿美惠小时候是远近闻名的“捉虫…  相似文献   

10.
在热学中有个演示实验:烧瓶中的水沸腾后,将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可以看到水再次沸腾.  相似文献   

11.
负压制氯气     
负压制氯气合肥二中(230022)陈世春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五点说明:(一)负压是依靠尾气出口接一抽气泵而造成的.(二)用高锰酸钾与8mol/L的盐酸反应制氯,可不需加热,以减少氯气的泄漏。(三)用蒸馏烧瓶代替传统的园底烧瓶,烧瓶橡皮塞可少打一个孔,以...  相似文献   

12.
杜敦帅 《化学教与学》2014,(2):97-97,95
实验中发现了沾在抽纸上的紫红色的碱性(中性)高锰酸钾溶液,迅速变成深绿色,并很快变成了棕褐色。这个方法解决了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过程中学生对于产物颜色的疑问。  相似文献   

13.
正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4章第4节实验4-8: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预先在水里滴入少量酚酞溶液)。轻轻挤压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说明氨气极易溶解于水且溶解得快。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4章第4节实验4—8: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预先在水里滴人少量酚酞溶液)。轻轻挤压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说明氨气极易溶解于水且溶解得快。  相似文献   

15.
何海清 《化学教学》2001,(4):44-44,42
图 1是中学化学中证明HCl、NH3等气体极易溶于水进行喷泉实验的装置 ,实验中水往往不能充满烧瓶 ,喷泉结束后烧瓶中会余下较多的气体。若以50 0mL的烧瓶集满氨气 ,即使成功的实验通常也会余下 30mL左右的气体。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当然不能仅简单地以装置可能漏气而论。在装置不漏气的前提下 ,有些学习资料以及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一现象进行过以下的一些解释 :( 1 )烧瓶中的水有一定的高度 ,水柱产生的压力对大气压有一定的抵消作用 ,总要余一些气体。( 2 )氨在水中的溶解是可逆性的 ,烧瓶里的氨水中总会有氨气逸出 ,水不可能充满瓶。( …  相似文献   

16.
家庭实验室为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日本作家高桥秀树建了个"家庭实验室",他经常在家中带着儿子一起做实验。父子俩拆过自行车,安装过小马达,每一次实验成功,他们都会无比兴奋。父子俩还曾按照儿子的课本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先加热烧瓶,等烧瓶里的水沸腾后盖上盖子,然后将烧瓶底部浸入冷水中,烧瓶里的水停止沸腾就马上用冷水从烧瓶顶上浇下来,看看烧瓶里的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课本里附有解释的正确答案是:水会再次沸腾。在试验中,当水再次沸腾的瞬间,高桥秀树看到了儿子脸上又惊又喜的表情。捉知了和买食品大石寿美惠小时候是远近闻名的"捉虫女王",她一天最多曾捉过101只蝉。现在,她又将这门"技艺"传授给了小女儿小  相似文献   

17.
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第1册(必修)中氯化氢喷泉实验的装置如甲图,在此实验装置中,利用胶管向内挤压水,使一部分氯化氢气体溶解于少量水中,烧瓶中形成负压,此时松开十字夹,使烧杯中的溶液即由玻璃管喷入烧瓶,形成喷泉。如果用此法做喷泉实验,失败的概率很大,因为压缩滴管中的水进入烧瓶很难成功,现提出两种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初二物理要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课本上对此实验的说明是:“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我们多次按说明进行实验,因为“微微加热”很难掌握好,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有时会发现烧瓶底部有少量液态碘出现,这样就会使学生得出错误结论,不能正确理解升华和凝华这两个念。我们采用热水蒸气对碘加热的方法,使实验现象极为明显。改进方法是:如附图所示,先把烧杯中的水加热,使其沸腾。取少量的碘粉放入圆底烧瓶里,然后把圆底烧瓶放在烧杯口固定好,利用烧杯中的热水蒸气对烧瓶的碘加热,就可观察到碘粉受热后直接升华…  相似文献   

19.
一、实验步骤1.按附图安装好实验装置。在实验开始前,先在大试管中用排水法收集好一试管氧气,并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备用。2.在平底烧瓶中收集一瓶 NO_2气体并用橡皮塞塞紧瓶口。这时可以观察到烧瓶内充满红棕色的 NO_2气体。此时气球处于自然松弛状态。3.用注射器将水注入平底烧瓶内,轻轻摇动平底烧瓶,烧瓶内的红棕色消失,NO_2气体变为 NO 气体。  相似文献   

20.
喷泉实验乐趣无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素珍  李旭珍 《化学教学》2000,(4):46-46,44
喷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易溶于水的气体可以做喷泉 ,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是否可以做喷泉 ?喷泉的颜色由什么决定 ?圆底烧瓶不干燥行吗 ,圆底烧瓶不倒置行吗 ?我们做了全方位的探讨、分析 ,且做了实验 .烧瓶通过玻璃管与烧杯组成一个连通器 ,烧瓶原先装满气体 ,压强较大 ,大气压无法将烧杯里的溶液压入烧瓶 .挤压滴管的胶头 ,一部分气体溶于水中 ,气体分子减少 ,烧瓶内气压降低 ,大气压将烧杯中的石蕊溶液由玻璃管喷入烧瓶 ,氯化氢溶于水显酸性 ,于是形成了美丽的红色喷泉 ,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由此我们知道 ,降低烧瓶内的气压 ,则是形成喷泉的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