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薛能入蜀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能是晚唐著名诗人,作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李福的副将,他曾于唐懿宗成通五年春夏之交入蜀,七年四月后为嘉州刺史,于成通八年五六月之交的夏日返回长安,其入蜀和出蜀路线基本相同.薛能前后事蜀三年,在蜀中写了不少的诗歌.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现存文献资料,对晚唐诗人李洞的蜀中诗歌创作加以考索、辨正,并兼论其入蜀时间及原因、入蜀途径等问题。力图通过对李洞蜀中诗歌创作的辨析这一侧面,进一步探悉唐末下层文士的心路历程及人生遭遇。  相似文献   

3.
中唐诗人戎昱,以其才秀调婉的诗歌,干预生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生活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他个人的追求,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作用.至于戎昱咏及蜀中的诗歌和入蜀前  相似文献   

4.
苏颋入蜀考     
苏颋是初盛唐之交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与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他先后两次入蜀。首次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春入蜀,于本年秋冬之际返回长安。第二次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夏入蜀,于次年秋冬之际返回长安。两次入蜀路线大致相同,皆由长安向西到宝鸡,再南向汉中入广元进入蜀中。  相似文献   

5.
崔与之曾"七辞参知政事,十三辞右丞相",是南宋后期有名的贤臣。而他同时也作为一位文学家名世,有"岭南儒宗"之称,并开创了"菊坡学派"。嘉定十三年(1220)他奉旨入蜀,在蜀五年,政绩颇多。而他在这期间也间有诗作,惜现存不多。从仅存的蜀中诗来看,崔与之在蜀中交际颇广,时常与丁黼、李曾伯、洪咨夔等人唱和,而这也成为他蜀中诗歌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6.
郭震入蜀考     
郭震是唐代著名的军事家和诗人,他于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十八岁中举后入蜀为通泉尉。在蜀中曾铸钱掠财"以济四方",与著名诗人陈子昂交往,作有著名诗歌《宝剑篇》。因而受到武则天的重视,受召于武则天长寿二年(694)或证圣元年(695)离蜀入京。  相似文献   

7.
罗隐入蜀考     
罗隐于咸通十三年秋沿江入蜀,入路岩幕,次年秋后离蜀北归;其在蜀中的主要活动范围是成都至利州一带。  相似文献   

8.
贯休入蜀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时期,王建控制蜀中,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蜀中政治安定,无战乱之忧,王建礼贤下士,广纳人才。名诗僧贯休在抑郁苦闷中于天复二年冬末至天复三年初春间沿长江逆流而上入蜀。贯休在蜀中称颂太平盛世,广交蜀中名士,在此度过了一生中的最后十年。  相似文献   

9.
孙应时是南宋初期的入蜀文人,他因丘崇制蜀而受招入蜀担任幕僚,虽官卑职微,却仍热心政治,尤其是对"吴氏叛蜀"的预见,更体现出其高超的政治远见。然而,现存孙应时蜀中诗约76首,这些诗或为纪写蜀地山水景物之作,或为与友人唱和之作,或为送别之作,而绝少涉及政事。  相似文献   

10.
在今四川成都市内,曾有座名为西园的园林,在宋代是名噪一时的蜀中名胜。西园是宋代成都府官署园林,它在前后蜀宫殿基础上修建,历经入蜀官员文人的修葺而逐渐完善。西园不仅是蜀地民众游乐之地,也是地方官员和文人的休憩交游之所,因而获得了两宋入蜀文人的普遍关注和反复书写,成为两宋巴蜀地区和巴蜀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1.
郑谷乃唐季极负盛名的诗坛名家,诗人于中和元年(881)因避黄巢之乱而入蜀。郑谷一生著述颇丰,然现在仅存三百余首,其中,蜀中诗逾四十首。他的入蜀诗内涵丰富,涉及面广,视野开拓,艺术造诣独深。然而,后人对其诗的评价褒贬不一。笔者以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对诗人及其作品的评价应结合其所处之时代背景,这样,我们就没有理由胶柱鼓瑟地沿袭前人的评价标准去讪笑郑谷诗的"骨体太孱"了。  相似文献   

12.
黄庭坚曾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5),因编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名,被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安置黔州(今重庆彭水),后又被移置到戎州(今四川宜宾),一直到元符三年(1100),才遇赦东归。他在蜀中度过六年多的谪居生活。其被贬入蜀既是他实事求是地坚持自己见解的结果,更与北宋党争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陆游的蜀中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中年入蜀,生活八年,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什。他的这些蜀中诗,或追怀南郑从军生活,或抒发思乡悲老之叹,或借花抒怀,或歌咏巴山蜀水绮丽风光、风土人情,虽内容各异,手法不同,但其中无不贯注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不但是陆游生活经历、人格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陆游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篇从文史角度丰富了巴蜀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4.
蜀中山水孕育了张大干的蜀中画与蜀中诗。蜀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水、名胜、古迹众多,风物、风情、风习奇特,不仅成为张大千诗画创作的题材,而且是他情感的寄托和艺术的生命,影响到他的绘画技法和艺术风格。张大千以造化为师,天地万物为他所用,蜀中时期笔墨风范开始具有独创性,成为张大千绘画技法“变革”的前奏。蜀中诗画是张大干艺术世界的奇葩,反映出张大干恋乡的情感特性和“师法自然”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5.
<正>【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熟读成诵,把握作品的感情;2.掌握作品描写的蜀道雄奇险峻的特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3.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学习重点】诵读。【学习难点】诗歌内容理解。【知识导学】4.背景介绍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  相似文献   

16.
庆元三年(1197)三月,袁说友以四川制置使的身份到任成都,在蜀三年乃还。在这期间,他组织编纂《成都文类》,为蜀地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说友作为一位才华出众的文人、诗人,他自己在蜀中的创作也颇为丰富。他所作的诗歌,虽题材不丰,大多为同僚间的唱和之作和入蜀时的行旅之诗。但这些诗歌真实地记录了袁说友在蜀地的生活状况,并且语言朴实直白,刻画意象丰富,体现了他此阶段诗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杜甫入蜀的行动是经过诗人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老杜入蜀原因有四:一是仁途失意;二是身处绝境;三是战争威胁;四是“借道他适”。杜 甫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入蜀既是唯一选择,也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岑参晚年在蜀中生活了四年。对岑参在蜀中的交游唱和的辨识,可以加深对他在蜀中的经历、诗歌创作和思想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陆游洞悉科举的弊病,由此而厌恶充任监试官;入蜀时写了思想风格完全不同的《入蜀记》和入蜀诗;尤其是对宋代的《农器谱》给予了热情赞扬与高度评价,显示了他的重农思想。  相似文献   

20.
陆游在入蜀途中多有创作和评论,其《入蜀记》是他在乾道六年自山阴赴任夔州通判途中所写的日记体游记。《入蜀记》称引唐诗凡六十多处,分为即景忆诗、借诗抒情、文献考证和地理考辨四类,形式上以一联两句为主。《入蜀记》称引唐诗最多,这体现出宋人对唐诗的推崇;而其中又以李杜的诗句居多,这反映出陆游对李杜作品的喜爱,也透露出陆游的诗学观念。对唐诗的称引不仅增强了《入蜀记》的艺术表现力,也对陆游入蜀诗的创作和后世游记的写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