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结构性的存在。儒道等多元化价值取向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二者构成了一种互补关系,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结构,使其形成儒道互补的人格特征。《红楼梦》中的贾政,作为一名封建士大夫,其性格也是一种儒道互补的结构性存在。  相似文献   

2.
儒家互补的文化特征"积淀"在中国人的心理层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格形态——儒道互补人格。儒家在人生价值选择及情绪情感调节等方面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儒道两家在人性论等方面的互补,导致了儒道互补人格的形成。儒道两家对"道"的看法及面临乱世时解决方式的不同,导致两者在人生观及心理行为层面出现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具有合二为一的有机整体性,它正是儒道互补人格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要求追随到最纯真最至美的国学文化,本文就"儒道互补"这一思想来阐述一下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作为乾隆时期的一部颇有影响的小说,《绿野仙踪》有着复杂的思想意蕴,儒释道思想间充满了融合与碰撞。本文将结合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格局,立足清前、中期儒道文化发展的现状,解读其"儒道互补"的理想文化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人伦文化生成于中国特有的农业文化的土壤中,中国的人伦文化决定了中国人天人合一式的审美思维方式,这尤其表现在中国艺术的审美整体性上,这样的审美整体性讲求阴阳调和、儒道互补、刚柔相济。  相似文献   

6.
经历秦汉的起伏与魏晋的纷扰,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文化心理结构终于在唐代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弹性模式,即"仕而隐而歌"。在这种弹性心理结构的演进过程中,既包涵儒道互补的思想基础,又深受佛教禅宗的现实影响,同时也离不开时代独有的庄园文化背景等多元因素,最终融合于诗歌调理性情的功能。这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歌的繁荣投射出的最重要的文学意义之一。  相似文献   

7.
魏晋玄学的产生,对中国思想化观念的走向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而援儒入道,以道释儒的结果就设定了儒道互补的化态势,它架设起了中国士人的化心理结构场,并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  相似文献   

8.
钱伟 《林区教学》2011,(2):11-13
在上千年的历史递嬗演变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历史上,儒道佛三教的冲突始终不断,三教的融合也一直是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儒道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自富有特色的哲学思想,但它们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融互补的。通过对儒道佛哲学思想的特点及其差异的分析,探讨三教在思想上的相通互摄,相异互补,并认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在现代与未来仍然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古文教学似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现代视角。一、古代文化思想的整体渗透。如同当今文化中有主旋律、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种样式并存一样 ,古代文化思想也是丰富多彩的。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 ,先秦理性精神中的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哲学上美学上的儒道互补原则 ,一直贯穿在中国古代文学之中。从宗教方面看 ,儒道佛三家 ,汉以后 ,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至深。古代文学作品始终自觉地遵守文道统一的法则。而这种“道” ,从哲学上说 ,往往不超出儒家和道家。从宗教上说 ,往往不超出儒道佛三家。李白 ,被人誉为诗仙…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演义》是在儒道互补发展到宋明道学阶段完成的,大致可将其中的儒道互补思想分为天人关系、人生哲学和人格建构、社会风尚、价值观念四个方面。它所体现的文化意蕴不是没有思想基础的,而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从原始人利用石器开始,中华民族历经了旧石器、新石器时代。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石器逐渐衍生成一种丰富的石文化,诸如采石、镌石、石窟、奇石文化等。由对石的崇拜,人们对石赋予了一种品格,并以此比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奋斗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从意义的高层表示上看,汉字对汉语的记录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不同文化符号表示形式自然糅舍阶段,性质上,大致可概括为中庸式记录。二是汉字、汉语文化性磨合阶段,记录仍可归为中庸性质,但其内部正发生着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变废为宝”“亦药亦蔬”“杀虫农药”三个方面论述了中草药的综合开发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变废为宝”举例说明了中草药的药用部位可以扩大,充分利用中药材资源。“亦药亦蔬”,说明了中草药作保健食品俯拾皆是。“杀虫农药”以实例说明中药不仅用来治疗人、畜疾病,也可作农药用于植物。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的特质与中国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文论需要认真反思。其致命缺陷是“西化”导致的自我消解。实际上.中国文学的特质是情采——言志缘情的情本体和讲究文采的辞本体;中国文论的主要特征是体验感悟的人文性;诗性呈现是中国文论的言说方式,具有整体性、意象性和暗示性的特点;创作论是中国文论的核心;未来的中国文论由文道论、文体论和文术论组成。文道论是中国文论的基础理论,主要从学理上回答中国文学的来源、特质等“道”的问题;文体论是中国文论的分支理论,重点研究中国文体的要素、嬗变等“学”的问题;文术论包括创作论和批评论.着重探讨“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始于 184 0年鸦片战争以后。从那时起到 194 9年新中国成立 ,百余年来经历了酝酿准备、初步启动、全面启动、主动追求、特殊过渡和道路决战六个层层递进、不断上升的发展阶段。具有后发外源类型 ,发展轨迹曲折多变 ,以及必须以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冲破桎梏、开辟道路为前提条件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代典籍,多历磨劫,隋人牛弘就曾括之为“五厄”。唐人封演,对历代典籍之聚散,记述得尤为详细。其后,宋人洪迈,宋、元之际的周密,对此问题,均亦有所叙述,而明人胡元瑞则另举出典籍之“五厄”,于是,古来典籍,到明时已达“十厄”之多!综合各家之论,古籍亡残因由,不外乎是:统治者之专断;管理不善;兵匪之乱及私家藏书之不尽完美等等。其中,尤以统治者的政治举措所带来之厄运为甚  相似文献   

17.
汉语和蒙语是形态类型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汉语和蒙语的人称代词在意义、类型、句法功能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格”作为一种语法范畴。典型地反映了汉蒙两种语言不同的民族特点。蒙古语作为粘着语,用“格变”作为名词和人称代词词形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一套完整的变格体系。蒙古语通过主格、属格、宾格、向位格、从比格、和同格等格变表示语法意义。作为孤立语的汉语没有“格”范畴,汉语主要通过词序或虚词来表示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外环境教育研究之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教育从最初被提出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历程,其概念也从了解关于生物和自然界的知识到处理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教育,再到强调全球视角和可持续发展,经历了多次演变。环境教育的彤武大致有基础环境教育、大学环境教育、在职环境教育和民间环境教育等几种。这些形式各有各的独特功能,同时各自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要想真正克服这些问题,除了需要我们从上到下的广泛努力之外,还需要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9.
论教学口语的功能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学口语不但涉及到理论知识、逻辑内容及表达技术的全面实践,而且涉及到不同表达方法的运用,是汉语口语高层次的表达应用。教学口语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厘清汉语教学口语应用的几个特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把握教学口语的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20.
海明威语言风格与中西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语言风格体现了他非理性主义的审美取向,反映西方当代语言哲学的文化反思,与西方美学的转变和西方文学语言更新同步暗合。海明威对语言诗性智慧的开掘,与中国古代语言观、中国古典美学遥相呼应,透露出中西美学彼此沟通、趋向融合的信息,使文学审美心灵获得更大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