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翁石室是全国第一所地方办的学校 文翁名党,庐江舒(今安徽舒县)人。“少好学,通春秋”,具有渊博的学识,“以郡县吏察举”。西汉景帝末年(公元前141年)文翁任蜀郡太守。据《华阳国志》记载,文翁“为蜀守”后,办了两件大事,一是修水利,“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二是办学校,“是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承秦之后,学校陵夷,俗好文刻,  相似文献   

2.
“文翁石室”是一所国家级重点示范性高级中学。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间,由蜀郡太守文翁创建,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的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学校。学校学风卓荦,人才辈出,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影响。而作为文翁石室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图书馆也曾留下了如文坛巨匠郭沫若、何其芳,马志明院士、  相似文献   

3.
文翁化俗     
中国古代,到秦朝才有郡县行政区划,而由朝廷下令在郡国创建官学,则是在西汉武帝时期。但是,在汉武帝下令之前,在蜀郡成都就已经建立了一所官学,这是中国古代有郡级官学之始。“文翁化俗”这则掌故,源出《汉书·循吏传》,讲的就是文翁在蜀郡重视文化教育,创设官学,移风易俗的事。文翁,是西汉时庐江郡舒城(今安徽舒城)人,名党,字仲翁(或作翁仲)。他年少好学,后来到京师长安游学,专攻儒家主要经典之一的《春秋》。西汉景帝末年,他被任命为蜀郡太守。  相似文献   

4.
“锦江春色来天地,石室文风烁古今。”石室中学,位于天府腹地,成都城南,锦江之滨,石室故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省级地方政府的官办学校。自西汉景帝末年(约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创建“石室精舍”始,迄今已有2155年的历史,目前有文庙(设高中)、北湖(设初、高中)两个校区。她不仅是四川教育史上一张永不褪色的名片,更是我国  相似文献   

5.
《中国德育》2014,(20):F0002-F0002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是我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创办于西汉景帝末年,发源于蜀郡太守文翁创建的“石室精舍”,迄今已有2150多年的历史。王羲之、宋祁、岑参、苏轼、王安石、王维、张爱萍、舒同、季羡林等曾为石室吟诗题字;谯周、彭端淑、何其芳、曹葆华等曾在石室任教;司马相如、扬雄、陈寿、李密、李调元、郭沫若等曾在石室求学。  相似文献   

6.
名校概览   成都石室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这所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地方政府兴建的学校,从西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创建,距今已有2142年的办学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石室中学一直是四川省著名的重点中学.最近,又成为四川省重点中学中首批达到国家级示范高中标准的学校.……  相似文献   

7.
名校概览 成都石室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这所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地方政府兴建的学校,从西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创建,距今已有2142年的办学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石室中学一直是四川省著名的重点中学.最近,又成为四川省重点中学中首批达到国家级示范高中标准的学校.  相似文献   

8.
正成都,一座古典与时尚相得益彰的现代大都市,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西南经济、文化、教育重镇,有"天府平原"之称。它是一座诗歌之城、文教之都,有着众多地标式的人文景观和灿若群星的文化名人。这里空气湿润,大街小巷弥漫着茶香与花香:一条锦江河,让这座城市显得更加恬淡、静美、浪漫、滋润。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间,蜀郡太守文翁在今成都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文翁石室,开创了地方政府兴办"公立学校"之先河。据《汉书》上明确记载:  相似文献   

9.
“锦江春色来天地,石室文风烁古今.”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的成都石室中学,位于天府腹地,成都城南,锦江之滨,石室故址.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省级地方政府的官办学校.自西汉景帝末年(约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创建“石室精舍”始,迄今已有2150多年的历史,目前有文庙(设高中)、北湖(设初、高中)两个校区.它不仅是四川教育史上一张永不褪色的名片,更是我国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在古代教育史上,还是在“改新制”后的近现代教育史上,石室中学都起着示范与引领作用,走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前列.  相似文献   

10.
秦、西汉、东汉在蜀郡西部置有一湔氐道,属蜀郡(《汉书·地理志》等)。湔氐道又称氐道县,三国蜀汉时先改湔氐道为湔县,后又改为都安县。《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秦汉制度“有蛮夷曰道”,湔氐道是当时氐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可湔氐道究竟在什么地方?至今却是一谜。搞清这一疑题,不仅是研究历史地理之需要,亦为研究川西氐族古史及其关联的都江堰史之首要。 湔氐道、湔县的辖境包括今灌县县城在内,这是汉代至明代文献的一致记载,本无疑处。可从清代以来,在疑古风的影响下,学者多认为秦汉时期的湔氐道在今四川松潘境。《汉书:地理志》蜀郡湔氐道条下,清王先谦《补注》引《清一统志》说:故城在松潘厅西北。龚煦春《四川郡县志》卷第一  相似文献   

11.
<正>翻阅史书,千年流光,弹指而逝。回眸岁月深处,两千多年前,蜀郡守文翁在成都修筑石室学宫开办官学,建成我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他在成都大兴教育之功,令班固在《汉书》中不禁点赞:“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除了兴教育,文翁还举贤能、修水利……他政绩显著且为官清廉,移风易俗,改变了蜀地落后风气,史称“大化”,让后人不禁赞叹:“公学始祖兴教化,汉代循吏第一人。”(“循吏”指重农宣教、守法循理的清廉官员) 2020年,文翁入选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巴蜀之地,天地独钟,文翁精神,光耀千秋。  相似文献   

12.
名校概览 成都石室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这 所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地方政府兴建的学校,从西 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创建,距今已有 2142年的办学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石室中学一直是四川省著名的重点中学。最近,又成为四川省重点中学中首批达到国家级示范高中标准的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她形成了── 科学的办学思想:继承优良传统,打好素质基础,培育创造能力。 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明确的办学日标:为“专才、全才、英才”的后备力量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石空小学山来有延聘汁会乞流…  相似文献   

13.
田磊 《初中生辅导》2014,(14):F0002-F0002
正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是由我国历史上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率众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完工于公元前256年左右,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该水利工程至今仍在服务灌溉农田,造福一方百姓。战国后期,秦国为了增强国力,统一中国,以兴修水利来发展农业。秦昭襄王命令水利专家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考察了蜀郡的农田水利情况,发现蜀地四面皆高山,中  相似文献   

14.
成都简称“蓉”,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历史化名城,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早在2100年前,蜀郡太守翁在成才开设学堂、办石室,首开全国地方政府兴办官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15.
田磊 《初中生辅导》2014,(13):F0002-F0002
Du JiangYan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是由我国历史上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率众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完工于公元前256年左右,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该水利工程至今仍在服务灌溉农田,造福一方百姓.  相似文献   

16.
正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是我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创办于西汉景帝末年,发源于蜀郡太守文翁创建的"石室精舍",迄今已有2150多年的历史。王羲之、宋祁、岑参、苏轼、王安石、王维、张爱萍、舒同、季羡林等曾为石室吟诗题字:谯周、彭端淑、何其芳、曹葆华等曾在石室任教;司马相如、扬雄、陈寿、李密、李调元、郭沫若等曾在石室求学。石室中学学风卓荦,学校继承"爱国利民、因时应事、整齐严肃、德达材实"的校训,坚持"继承优良传统·打好素质基础·培养创造能力"的办学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绩,1953年被四川省确定为全省首批重点中  相似文献   

17.
《甘肃教育》2009,(8):F0004-F0004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建于公元前256年,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是一个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相似文献   

18.
王道和霸道是中国传统治术的两端,并且由此产生“儒生”与“文吏”二类文官群体的分类。汉代中期前后,“霸王道杂之”的政治运作模式确立,儒生、法吏并用,或者以儒术缘饰法术,此运作模式有利于帝国行政和大一统的思想控制。汉制,郡国守相不用本郡国人,西汉外籍蜀官在巴蜀地区的施政带有“霸王道杂之”的色彩,使得地方基层社会逐渐被整合到国家秩序之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陷入“地方化”。西汉蜀郡太守文翁的行事具有典型意义,可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观察和分析的案例。  相似文献   

19.
你知道吗     
古代学校的名称我国各朝代学校的名称不尽相同:夏朝有“库”:养老和教育兼施的学校;“序”:教育武士的学校;“校”:军体教育学校。商朝除庠、序外,增“学”、“瞽宗”两称。西周分“国学”、“乡学”。“国学”:中央官学,又分为“大学”、“小学”;“乡学”:地方官学。西汉蜀地太守文翁提倡教化,学校称“文翁学堂”。晋朝称国家最高学府为“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学为“国子寺”。隋朝称国子学为“国子监”。以后各代多称“国子监”。北魏设京师四门,称“四门学”。唐代中央官学称“六学二馆”。六学为国子学、太学、四方学、律…  相似文献   

20.
福建开发较晚,教育起步也较迟。据文献所载,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福建设晋安郡,刘宋时期,阮弥之任晋安太守时开始兴办学校,当时社会出现“家有诗书,市无器斗”现象。(《福建《通志·名宦》)虞愿任晋安太守时,“初立学堂,教授子弟”(《南史·虞愿传》)。此外,一些中原人士移居闽地时,断断续续地办过学堂,虽然影响都不大,但为以后教育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