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新月派”与“新月诗派”不是同一个概念。新月诗派在“新诗”史中的独特意义,是“新诗”经过第一代诗人的语言与内容革命之后,第一次自觉地从诗的本体要求出发重新面对诗歌形式和语言要求,关心诗歌的特殊言说方式。他们是“新诗”史上的第二代诗人,追求现代经验的形式化,体现了从个人意识的觉醒到诗歌本体意识觉醒的重大转变,给“新诗”带来了诗情的内敛和艺术的价值。其历史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提出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建行建节原则;二、发现了现代汉语诗歌节奏的基本单位:“音组”;三、引进了有参照价值的西方诗体。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于诗性语言决定诗歌外在体式的理论见解,考察了成长期新诗白话用语的三种类型:口语化白话、国语化白话和杂凑式白话,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论证了以文学研究会诗群为首、采用口语化白话的诗人,坚持自由诗体写作;以新月诗派为首、采用国语化白话的诗人,探求格律诗体写作;以象征诗派为首、采用杂凑式白话的诗人,则在自发地作节奏自由诗体写作。  相似文献   

3.
当代诗歌的“标准”问题首先在于对“何为诗”的本体认识上的分歧,无“标准”,自然亦无评价“何为好诗”之“尺度”。新诗其实是一种现代汉语诗歌,我们至少可以从“现代汉诗”这一概念的角度来谈论,现代汉诗的本体是经验、语言和形式三者互动、纠缠和克服的一种状态,由此,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个体经验的深度、现代汉语的自觉和诗歌形式意识等必要的谈论尺度。  相似文献   

4.
“新月”诗在我国新诗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价值。以往论“新月”诗,谈得最多的是以徐志摩和闻一多为代表所追求的“精致小巧”、“玲珑剔透”的新诗理论和实践,很少谈及另一位新月诗人孙大雨。孙大雨提出新格律诗的“音组”理论及其创作中的“粗笔浓墨”诗风,在“新月”诗中别具一格,并由此奏出“新月”诗派互补共生的多彩韵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诗人个体、生命体验、语言三个角度分析了“后新诗潮”在诗歌本体观 念上的回归倾向。指出对具体生命体验的表达是后新潮诗人的共同追求;后新潮诗歌对语言 的理解经过了工具化的两种途径,最终达到从存在方式的高度来看待诗歌语言。  相似文献   

6.
李亚伟属于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三代”诗人,但现代汉诗的说法更能弥补“第三代”的时代命名缺陷,李亚伟属于真正的现代汉语诗歌写作队伍一员,具有源头性诗人的意义。他的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以一种诗人的本能,揭示了现代性的矛盾;在以一种鲜活口语为基础的诗歌写作中,李亚伟凭着一种置身“语言灵地”的写作才能,表现了和捍卫了汉语诗歌开阔的民间传统;李亚伟也感受到了诗的写作难度,诗的写作限度等困扰现代汉语诗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白话新诗诞生时即有先天不足,“非诗化”倾向严重。一些诗人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象征派、新月派、现代派起而行之,站在“诗”的角度,从表现手法、外在形式等方面,不断矫正新诗的发展方向,使白话新诗从“白话”走向“诗”,力图找到一条既能接续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又富有鲜明现代气息的诗歌道路。  相似文献   

8.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的自由体白话新诗的诗潮,洪水般冲决了中国旧诗坛的堤坝,形成了诗体大解放的一次变革,给当时新诗带来了一度繁荣。到了20年代初期,这股洪水的势头逐渐减弱,自由体白话新诗呈现出无治状态。由于当时一些诗人忽视诗歌的特质,“信手拈来,随笔渲泄,潦草敷衍”,成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通病,致使诗歌质量不断下降,引起了关心新诗命运的诗人们的忧虑与思考。新月诗派就是在关注新诗命运和探索新诗的发展方向中崭露头角的。  相似文献   

9.
新诗初步站稳脚跟之后,进一步的探索大体上分两路进行。一路着重于探索诗的本体,这就是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他们致力于抒情的艺术化,借用朱自清的说法,使诗“回到了它的老家”或“钻进了它的老家”(《新诗杂话·抗战与诗》)。另一路则着重探索如何扩大和加强诗的社会功能,使新诗为社会解放、革命斗争助力,这就是以共产党人为核心的政治抒情诗派。在新诗的第一个十年中,政治抒情诗派的主要代表是蒋光慈;在第二个十年中,政治抒情诗派演变为以粗暴的呐喊为特征的革命诗派,其中杰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汉语新诗在一次次裂变中前进,于看似混乱的表征背后得到了空前的生长。朦胧诗式微以后,引渡出来一批极具才华和创造力的"第三代"诗人。通过叙述策略的转变、文化之诗的探寻以及"元诗"意识的运用三方面来简要梳理"第三代"诗人在这一时期为新诗的创作发展作出的种种实践与探索,分析一些代表性的诗歌文本以及诗歌现象,试图给当下困境中的现代汉语诗写作提供一种启示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11.
新月诗派的形成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时新诗创作存在的种种弊端引起人们的不满,而这些弊端也引起诗人们对新诗形式的关注和探索,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特殊的时代因素使这一诗派的形成成为可能。加上闻一多等人的学识、才情以及对诗歌形式美探索的狂热,以他们为首的一个执著寻求诗美的诗派如一弯新月徐徐升起,照亮了诗国的天空。  相似文献   

12.
新月诗派及其主张与创作特色何啸波新月诗派,是现代中国新诗的一个重要流派,对新诗的艺术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抹杀的地位。此诗派形成于一九二五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闻一多率青年诗人谈诗论诗,形成以闻一多、徐志摩为核心的新月诗派。到《晨...  相似文献   

13.
“找一种诗的思维术”,是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理论的支柱,它显示了中国诗人对诗歌本体的自觉意识。诗的思维术理论主要包括:诗人“要住的是诗的世界”;诗“要有大的暗示能”;写诗“用诗的思考法去想”;诗的语言秩序要“超越形式法的组织法”等。  相似文献   

14.
李亚伟属于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三代诗人,但现代汉诗的说法更能弥补第三代的时代命名缺陷,李亚伟属于真正的现代汉语诗歌写作队伍一员,具有源头性诗人的意义。他的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以一种诗人的本能,揭示了现代性的矛盾;在以一种鲜活口语为基础的诗歌写作中,李亚伟凭着一种置身语言灵地的写作才能,表现了和捍卫了汉语诗歌开阔的民间传统;李亚伟也感受到了诗的写作难度,诗的写作限度等困扰现代汉语诗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意,即情思;境,乃形象。意境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理论成果。新月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团体,它致力于新诗的创作,确立了新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将古典美学中的意境美学传承创新,发扬光大。这些新月派诗人将他们的爱、美和自由都奉献给了诗歌艺术,他们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其中意境之美尤为突出和鲜明。本文从新月诗派的几个代表作家的作品入手,分析新月诗派的诗歌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诗人对诗的本体意识自觉的觉醒,对诗的词语表达可能性的空前关注以及旺盛的实验欲望,在中国诗歌运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但诗人在抗拒、消解传统道德文化,充满政治意味的解构方法。不仅没能使“新生代”诗人取得辉煌“创作成就”,反而在语言表达世界模糊以后,寄寓审美情感的载体产生消亡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80年代前期的朦胧诗派,强调表现诗人主体的感情,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我国第三代诗论以另类身份挑战诗坛,以反文化、反传统、反崇高的姿态,掀起了一场诗歌哗变。第三代诗人的诗歌理念及在其影响下的当代新诗实例表明,当下新诗所存在格调低俗、艺术粗鄙的严重滑坡现象。应树立正确诗歌理念与好诗观、倡导崇高与优美诗学范畴、注重学习我国古典诗学与诗艺、提高诗人三个方面修养等方面才能纠正新诗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诗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以胡适的《尝试集》为开端。从此以后,它不断地接受外来影响,并融合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中,涌现出了大批新诗人,如: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冰心、卞之琳等,这些诗人写出了大量新诗作品,诸如《凤凰涅磐》、《再别康桥》、《死水》、《断章》等,形成了众多艺术流派,如:新月派、湖畔诗派、小诗体派、象征诗派等。新中国建立以后,当代新诗继承了五四以来新诗的优良传统,并从古典诗歌和民歌中吸取养料,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现以《再别康桥》为例谈谈新诗的欣赏。■首先,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诗…  相似文献   

19.
新月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歌流派,她反叛“五·四”早期白话诗的滥情和散漫,提出新的诗歌理论与美学原则,并积极进行新格律诗的创作试验。本文着重阐释新月诗派诗歌理论的“三美”主张和“理性节制情感”的原则,并以闻一多、徐志摩等创作为例,阐明新月诗歌的创作特色及确立新月诗派在中国新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第三代诗以反叛袭环的姿态登上中国当代诗坛,在诗歌理念与创作实践上追书一种特异的诗美风格:即生命与语言的本体同构性。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第三代诗的艺术革新价值,肯定了它在推动当代新诗发展中不可忽略的历史性作用及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