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报刊编辑整日伏案改稿,他面前的稿件带着共同的要求:物化成印刷品。这一现象容易导出这样的结论:编辑是个新闻生产流水线上的检修员,编辑工作就是接受作者的稿件然后送去物化这么个单向过程,仅此而已。这就错了。事实上,稿件作为媒介,极为密切地联系着读者、作者和编辑,编辑工作的实质和首要任务在于对稿件实际阅读效果和社会必要效果的预测研究;只有在此基础上他才能改稿,帮助作者强化稿件  相似文献   

2.
报刊的编辑,因其职业特性而身处作者(信息传播者)和读者(信息接受者)这一传播过程的两个极点之间。编辑在为读者服务的同时也在为作者服务,编辑工作质量决定着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质量。因此,一个合格的编辑在进入职业角色的同时总是还能最大限度地扮演好两个与之分不开的角色——读者和作者。读者的角色。因为发表后能使读者满意的稿件才具有显著的社会效果,所以编辑不应以自己的阅读感  相似文献   

3.
报刊编辑手握稿件生杀决定权,因而经常身处矛盾与冲突形成的旋涡之中。编辑通过交涉解决冲突的能力不仅关系到其工作氛围是否和谐,还会对报刊质量产生深刻影响。为此,我们不能不倾注精力来研讨编辑的交涉策略。现在我们侧重分析一下编辑面对本报(刊)记者和他所熟识的骨干通讯员交稿时的情景。不论编辑的主观意愿如何,他随时随地都会成为一个围绕稿件发生的交涉事件的重要参加者。针对稿件可否刊发的问题,当与作者观点不同时,有些编辑因人而异地要么干脆拒绝刊发,要么签字放行。这两种态度,前者无益,后者有害。前者会挫伤某些作者的积极性,甚至加剧编辑和作者的矛盾,不利于工作。后者会直接导致报刊质量下降,这是对社会和读者不负责任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报刊编辑惯于作无名英雄,极少谈及自己的社会作用。但是,从事物的逻辑上说,只有弄清了编辑的作用及其能动性,才能明确编辑社会责任的重大,认识编辑自身建设的重要。颇为流行的看法是;编辑的作用就是修改作者在事实、逻辑、语言和修辞上的种种错误。若果真如此,在编辑出色地履行了职责后,读者会得到一份没有错误的报刊。但这并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它也是一份平庸无益的报刊。结果是读者徒劳地在其中寻找所需的内容,并在放开它以后为失去的时间而遗憾。改稿的确占去了编辑的大部分时间。但更重要的是,读者能从报刊上看到什么,了解什么,受到什么影响,是由编辑来决定的。迄今为止,世界上任何一个编辑部或编辑都是代表社会、代表一定的阶级和社会集  相似文献   

5.
改稿小议     
柯畏 《编辑之友》1991,(1):23-26
一、为什么要改稿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编辑工作的目的。有的同志认为,文责自负,作者的文章如何,由读者评论,用不着编辑瞎操心。这话有一定道理,但这里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作者不可能直接向读者施加影响,作者的文字必须经过一定的出版、发行机构才能与读者见面。在我国,任何一个这样的机构,都要为其工作的社会效果负责,全力摒弃那些有害于社会的作品,大力扶持有益  相似文献   

6.
报刊编辑手握稿件生杀决定权,因而经常身处矛盾与冲突形成的旋涡之中。编辑通过交涉解决冲突的能力不仅关系到其工作氛围是否和谐,还会对报刊质量产生深刻影响。为此,我们不能不倾注精力来研讨编辑的交涉策略。现在我们侧重分析一下编辑面对本报(刊)记者和他所熟识的骨干通讯员交稿时的情景。不论编辑的主观意愿如何,他随时随地都会成为一个围绕稿件发生的交涉事件的重要参加者。针对稿件可否刊发的问题,当与作者观点不同时,有些编辑因人而异地要么干脆拒绝刊发,要么签字放行。这两种态度,前者无益,后者有害。前者会挫伤某些作者的积极性,甚至加剧编辑和作者的矛盾,不利于工作。后者会直接导致报刊质量下降,这是对社会和读者不负责任的表现。产生这两种态度的主要原因是这些编辑缺乏交涉策略。取“一律放行”态度的编辑,开门见山地宣布自己是失败者,从而放弃一切交涉的机会。对此我们  相似文献   

7.
三、关于审稿和改稿期刊编辑部的稿件,基本上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作者自发投稿,一是编辑人员组织回来的稿件。不论是自投稿还是组织来的稿件,编辑人员要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稿件的登记和管理。稿件的登记和管理看来是一件小事,其  相似文献   

8.
编辑加工即通常所说的编辑改稿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编辑非做不可的工作。然而,出版界对编辑为什么要改稿、怎样改稿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在实际的编辑工作中表现为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种是以“文责自负”为由放弃编辑改稿的权利和责任,对改稿工作敷衍了事;另一种是在改稿中无限制地行使权利,对稿件内容任意增删,甚至把稿件改得面目全非。这两种倾向对编辑出版工作是十分有害的,故有必要从法律的角度对编辑改稿的权利限制作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夜班编辑工作非常紧张,在几个小时之内,要删改稿件、推敲标题、判断稿件分量、设计出版面。为此,有人形容干夜班编辑像“百米冲刺”。即使这样,设计版面前,也不可忽视调查工作。这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助于对稿件的把握,“磨刀不误砍柴功”;二是有助于补短扬长,使稿件锦上添花。笔者干夜班编辑九载,逐渐养成调查的习惯,获益匪浅。作为记者,只有掌握大量素材,经过提炼、加工,才能“沙里淘金”,形成稿件。作为夜班编辑,也只有掌握与稿件有关的背景材料,才能更好地认识  相似文献   

10.
夜班编辑工作非常紧张,在几个小时之内,要删改稿件、推敲标题、判断稿件分量、设计出版面。为此,有人形容干夜班编辑像“百米冲刺”。即使这样,设计版面前,也不可忽视调查工作。这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助于对稿件的把握,“磨刀不误砍柴功”;二是有助于补短扬长,使稿件锦上添花。笔者干夜班编辑九载,逐渐养成调查的习惯,获益匪浅。作为记者,只有掌握大量素材,经过提炼、加工,才能“沙里淘金”,形成稿件。作为夜班编辑,也只有掌握与稿件有关的背景材料,才能更好地认识稿件的价值。这个工作,与记者的思维程序正好相  相似文献   

11.
曾垂超 《出版广角》2013,(Z1):68-69
高职院校学报编辑要坚持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个人"改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持之以恒,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本科大学学报工作中,由于稿源较好,编辑的初审工作内容主要是在好稿中挑选优稿;而在高职院校学报工作中,由于稿源较差,编辑初审工作内容主要是改稿:收到稿件后,依刊物要求对它进行修改,或给作者提出修改建议,使它的学术水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以便它更顺利地通过审稿程序。笔者在高职院校从事学报编辑工作十几年,对初审阶段的改稿深有体会。"改  相似文献   

12.
编辑工作主要是同稿件打交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同作者打交道。编辑与作者从思想上统一认识一道工作,对加快书稿印发和提高书稿质量,是十分有益的。伟大导师列宁同志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列宁在从事革命活动中,创办过多种报刊,是一位出色的党的报刊的编辑和组织者。他在编辑工作中非  相似文献   

13.
编辑的社会角色是通过作者和读者两个维度来定位的。从作者一方而言.编辑是作者作品的裁决和加工者,编辑的二度创作是作者作品走向社会读者的关键环节。在这个阶段,编辑意识或称编辑的主体意识是决定编辑能力和编辑效果的重要因素。从读者一方而言,他们接受的是编辑产品,是编辑人员经过对各类信息的搜集、选题的设计与构思、作者的发现与选择、稿件的审读与加工以及文化市场的调查与开发等等一系列工作之后的精神和物质的产品。  相似文献   

14.
从本期开始,本刊推出《人民日报记者部改稿实录》栏目,主要根据人民日报有关负责同志及记者部编辑修改驻地记者稿件的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将改稿详情及编辑修改说明,原汁原味地刊登出来,文无定法,改稿亦见仁见智,我们开辟这一栏目,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新闻业务的交流和探讨,欢迎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把编辑工作喻为“为他人作嫁衣裳”,这确有几分道理,不过,编辑的“选稿、改稿、编稿”与服装师的“选料、剪裁、缝纫”并不等同,布料不裁就无法缝制,而凡是选中的稿件,一部分已是“半成品”,只需小修小改,另一部分则是“合格品”,一字不易排版付印也未尝不可,因此,认为改动越大越显示编辑水平高的观点,未必经得起推敲。而既能符合编辑意图,又能保持稿件原貌,还能受到读者好评,使编辑、作者、读者三方满意的“为人  相似文献   

16.
稿件是编辑的原材料,有了高质量的来稿,编辑才能加工成高质量的文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作者投稿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报刊的质量。编辑要联系作者,组织稿件,首先必须研究作者的投稿心理。有的编辑常常埋怨作者不了解编辑工作的甘苦,对编辑有误解。其实,有些编辑也不一定了解作者的投稿心理,因此需要加强双向信息反馈,沟通心理联系,达到相互理解。一、期望心理。稿件一经投出,作者便期望能及  相似文献   

17.
编辑的两大任务是选稿和改稿,这里只谈改稿。改稿包括两项工作。一项工作是把无用的词、句、段删去,把必需的词语加进去,把不合适的次序改过来。这一部分工作做得怎么样,不对原稿,光看报刊上印出来的文字,是不大容易判断的。另一项工作是发现稿件里的语病,把它改掉。这里所说语病包括事实方面的错误。语病是多种多样的,下面粗略地分成四类举例,出处不一一注明。  相似文献   

18.
有些编辑在谈到如何为作者改稿时,往往自豪地说:“我编辑出来的稿子几乎是再创作了。”然而,作者对此却不怎么领情。编辑稿件的第一道程序是选稿,从众多的稿件中沙里淘金,选出适合版面、栏目、且水平相当的稿件,然后再进行编辑。应该说,能跃入编辑眼  相似文献   

19.
目前,出版编辑的改稿工作需要遵循5项基本原则,即整体思维原则、尊重作者原则、信息优化原则、改而有效原则及主体协和原则。其中需要抓住“少而准”的改稿重点,改得精准,才能主次分明,看似简单,却对出版编辑工作者的判断力、表达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谨遵《著作权法》的规范限制,把握“少而准”的改稿精髓,同时将改稿与审稿的职责严格区分开来,积极转变观念意识,才能更好地胜任出版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20.
报刊的编辑,因其职业特性而身处作者(信息传播者)和读者(信息接受者)这一传播过程的两个极点之间。编辑在为读者服务的同时也在为作者服务,编辑工作质量决定着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质量。因此,一个合格的编辑在进入职业角色的同时总是还能最大限度地扮演好两个与之分不开的角色——读者和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