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来比喻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但在我看来,老师更像一级一级希望的阶梯,他们让学生们踩在自己的肩上,一步一步地爬向高处。从小学到初中,教过我的老师很多,每一级阶梯都不尽相同,其中,数学老师的阶梯让我受益最深。  相似文献   

2.
《孔雀东南飞》“君当作磐石,要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中的“纫”字,课本注释为:“纫”结.笔者认为,此注未妥.理由如下:一、从推敲诗句的本意看.这几句诗,是焦仲卿、刘兰芝被迫暂时惜别,在大道口与仲卿“誓天不相负”之后兰芝所说.它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磐石坚硬,千年不烂,万年不变.人们常说:“海枯石烂不变心,”兰芝是多么希望夫君对自己永远像  相似文献   

3.
我从网上“观摩”了周益民先生的课,我好像身临其境,坐在教室里和同学们在一起兴味盎然地上课。这是一种艺术享受。周先生的魅力就在于他极大限度地开发了同学们的潜能,同时引领他们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同学们主动地在学习。我好像看到了他们睿智的目光,像触角一样探求着知识,一步步走进他们不曾认识的世界。同学们和老师在互动地学习。我几乎没听到老师一句直白的答案。他用自己的理解和浅近的语言启发着同学的新发现、新理解;而同学们的每一次新发现、新理解,又在启发着老师更深入、更透彻地了解了同学的内心世界。每一节课不单单是知识…  相似文献   

4.
有一回,我在辅导区一学校的学生作文本中,发现学生在句后用上“·”号,原来他们把“·”当作“。”号用了,这合适吗?  相似文献   

5.
一、刺痛远观煞是可爱的绿色小手掌上却无端布满密密麻麻灰色的刺,自从小时候与它的一次“亲切”握手之后,我很是讨厌它———浑身是刺的仙人掌。我厌恶它的感情并未能阻止它的生长,没几年的功夫,它占据了花坛里大片的空间。一个冬季的傍晚,夕阳如血。我在拉窗帘的瞬间发现了那些绿色的手掌小心翼翼地托起了一朵玉盏似的花,残阳在花瓣上颤动着抖下金色,宛如美人羞涩的面庞。自此我知道是错怪了它。现实中也有许多像仙人掌般忠诚的朋友,也许我们会因为他们几句直话刺痛了感情就疏远了他们,而他们却会在我黄昏般无助的日子里捧上甜美如花的友…  相似文献   

6.
【皮皮老师写在前面的话】18岁,我们的精神开始成人,我们的灵魂开始发育,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命补充营养并注入意义,从而使生物学层面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克尔凯戈尔说过一句这样的话:“我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不断地努力寻找我自己并依靠我自己。”那么,出发,18岁,我们开始寻找。  相似文献   

7.
世·市绘     
<正>这个世界很大,大到容下了60多亿人;这个世界又很小,小到被分割成60多亿个个体。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亿万富豪那样受全球瞩目,他们中大多也无法像庄周那样看破人世,怡然梦蝶。更多的,他们在为自己头顶小小的一片天而努  相似文献   

8.
给自己增重     
土附着在地上就是有着巨大作用的土壤,而浮在空气中只能成为尘埃。其实,人和土一样,都需给自己增加一些重量,而这些重量都得拜沉稳所赐,所以,做人需沉稳。沉稳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传统而崇高的品质,也是一种成熟的境界,它要人稳如磐石却不是磐石般沉默;它要人无论是声名显赫还是默默无闻,无论是左右逢源还是进退维谷都喜惊有度,保持常态,显露出一种不怒自威的气质。我们总是惊讶地发现一些默默无闻的人一鸣惊人,却很少追问他们在默默无闻时是怎样的沉稳,怎样地为成功积淀着。我永远不会忘记在“神五”升天之前,杨利伟那沉稳而不乏自信的面…  相似文献   

9.
花香·诗情     
时值桂花盛开,校园到处弥漫着沁人的芳香。我突然想起学生刚刚背诵过的诗句:“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桂花香。”(《安宁道中即事》)于是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模仿这一诗句,来描写校园的花香。学生听后情绪高涨。在模仿前一句时,他们普遍把“平原”改成了“校园”;有几位学生把“日暮”改成了“清晨”,理由是清晨花香浓郁。但在第二句上,学生却卡了壳儿。由于校园里花的品种不多,加上学生平时积累少,他们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让学生利用课间到校园用目捕捉花影,用鼻寻觅芳踪。  相似文献   

10.
所以诚心向诸位同仁推荐这四本看似毫无关联的书,是源于自己十几年“教师爷”的经历。传经布道的“责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像沙漠,日益单调而枯燥。要给学生打精神的底子,教师的精神领地就不应该是单色的,它应该像池塘春草,丰润而鲜活。  相似文献   

11.
我很重要     
假如世界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海洋,我就是一滴水珠;假如世界是高耸入云的楼房,我就是一块砖瓦;假如世界是一棵参天大树,我就是一片树叶……无论在哪儿我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它一旦失去了我,力量就会减弱,我开始感觉到自己的重要了。 我是一个普通的少年,并不引人注目。而有许多英雄、伟人历史因他们而精彩动人,而历史没有了我,地球照样运转,世界照样兴旺,祖国照样昌盛,人民照样安居乐业……与他们相比,我自愧不如。天才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我听了这句  相似文献   

12.
这次我又把《石榴》—课里“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一句中“绿黄色的叶子”读成了“黄绿色的叶子”。这帮孩子发现我又出错了。马上来了精神,他们兴奋地喊道:“老师,你又读错了!” 我怕影响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便煞有介事地说:“我向同学们保证.下次再读错我罚自己把这句话抄十遍。” 可万万没想到,过了一个月。我又读错了,学生给我纠正后,嘴里还不停地喊着:“老师.上次你说过要是你再读错这句话就罚自己抄十遍。”  相似文献   

13.
在我降临世界的365天之后,父母便把我寄养到外婆家。童年的我感受不到母爱,也因此,变得孤僻,学会用表面的坚强来掩饰内心的脆弱。我开始排斥一切事物,包括朋友。尽管我有优异的成绩,但,我并不快乐。每当在宁静的夜晚聆听《烛光里的妈妈》时,我就会流下悲伤的泪水。于是,我以“烛光泪”为网名,开始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直到那一天……那一天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走进网吧。打开QQ,陌生人中有一个名叫“一叶孤帆”的人发来了信息:“为什么叫烛光泪?”我吃了一惊,对啊,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突然一种厌恶感涌上我的心头,于是,…  相似文献   

14.
台湾作家刘墉说过:“人生就像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总要苦一阵子。”父亲就很爱喝茶,而且父亲喝茶就像有些人喝酒一样,打开话匣子就再也收不住。父亲喝茶不像我,一口而尽,而是细细地品,有时还不时发出一点声响,偶尔也会情不自禁地来一句“好茶”。  相似文献   

15.
每一朵云都有自己的故乡。我一直以为自己就在云的故乡居住。不知听谁说云是从苹果树上长出来的。我开始想象那簇簇绿叶如何诞生那洁白无瑕的云朵。我是一个很单纯的女孩,我爱云就像爱自己的生命。那苹果树,应该就是我生命的根源。我开始寻觅苹果树了,尽管我从来没见过它。当云从山那边升起,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时候,我就想山那边的苹果树妈妈该等急了,于是我在山坡上就大声喊:“嘿,回家!”整个山谷就响起了“回家!”“回家!”的声音。也许是苹果树妈妈听见了,在回应我吧。我有时还真的看见几朵云急匆匆地消失在山那边。“他们真的回家?…  相似文献   

16.
前些日子 ,我家安装灯管 ,我那4岁的女儿很好奇 ,形影不离地前后跟着电工转 ,等灯管装完了。我女儿蹬蹬地跑来 ,气喘吁吁地向我喊 :“我发现!我发现了!”我问 :“发现什么了?”“我发现那灯管一打着两头先亮 ,中间儿后亮。”面对孩子的那股认真劲儿 ,我当时鼓励了女儿的“发现”并向她讲明了道理。她懂事地一个劲地点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孩子的一个小小的“发现” ,都是通过他自己的细心观…  相似文献   

17.
“啪、啪、啪……”每当听见篮球撞击地面的声音,我脑海里便浮现出最喜欢的动画片———《灌篮高手》。《灌篮高手》这部动画片真是好看。片中一群球艺高超的灌篮高手表演了一次次精彩的妙传和一个个潇洒的灌篮。动人的情节、精彩的片段像磁铁一样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灌篮高手们给我的感触很深,他们靠着自信和顽强的斗志一步步走向胜利,他们的精神深深地鼓舞了我,他们使我真正懂得了积极进取的深刻含义。积极进取就是在成绩面前永不满足,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目标,不断前进。这使我想起了歌德的一句名言:“立起自己生活的目标,一辈子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鲁迅很少谈自己的创作,仅有几篇文章,其中的一篇就是《呐喊·自序》。这篇文章被鲁迅研究大师钱理群先生誉为“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提供了一个窥视鲁迅内在世界的难得的机会,一条鲁迅精神发展的明晰线索”。在这篇文章中,鲁迅一开始就提到“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从文章内容的表层来看他不能忘却的回忆是童…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在备《威尼斯的小艇》(六年小语第十册)这一课时,发现参考书中有个地方说法有些不妥。参考书上说:“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呎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船”一句是比喻。我认为小艇与独木船的“像”只是一种比较,而不是比喻;比如,“她的眼睛像  相似文献   

20.
说法·数字     
《师道》2020,(1):60-60
诗是对生活的纠正。……我们活着,忽然觉悟到活出了问题,所以才有了“诗性地栖居”那样一句名言。诗性并不是诗歌的专利(有些号称诗歌的东西,其中并无诗性),小说、散文、论文都应该有,都应该向诗性靠近,亦即向纠正生活靠近。而纠正生活,很可能不是像老师管教学生那样给你一种纪律,倒更可能像似不谙世故的学生,捉来一个司空见惯却旷古未解的疑问,令老师头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