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相似文献   

2.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相似文献   

3.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即北京)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相似文献   

4.
<正>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郁达夫开篇即言:“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并加一笔特别强调道:“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1]也就是说,“清、净、悲凉”的“秋味”是郁达夫所喜爱乃至推崇的;而“饱尝”这种“秋味”正是郁达夫此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故都的秋》是一篇颇有特色的抒情散文。它以情贯穿,构思精巧,是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千里追寻,情在意中。首段说,北国的秋有“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接着作者写自己从千里以外的青岛赶到北平来的理曲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作者为什么一定要从千里以外赶来寻秋呢?这是因为他对故都的秋有着特殊的眷念的感情。前段的意中显情在尾段得到了深化。作者想留住北国的秋天竟说“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  相似文献   

6.
质疑一:“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一、通过多组排比句,表现了故都秋天的特点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上句中,作者在“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之后,笔锋陡然一转,浓烈的感情犹如决堤的洪流,随之喷泻而出:“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短短十个字的排比句,便道出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来,“来得”的反复使用,舒缓了语气,为全文笼上了一种感伤的基调。  相似文献   

8.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相似文献   

9.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强而议论成分又较多的抒情散文.作者热忱地爱故都,爱故都的人民,爱故都的秋天.所以,作者在最后直抒胸臆:"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读完全文,我们的确感到:"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相似文献   

10.
秋天在哪里?在福州似乎很难找到,不过我认为秋天到处都有,只要你细心观察。首先找到秋天的是我的眼睛。今年的秋天来得特别早,在八  相似文献   

11.
秋天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说:“北国的秋天,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惜我生长在北方,却从来没有品尝过秋的味道,总觉得夏天刚刚过去冬天就来了。秋天仿佛是夜空中的流星,还没有看清它的模样,它就消失了。秋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不知道,记得小时候,学校开联欢会时总是提到“金秋九月,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教师节”,九月已经是秋天了吗?九月初,太阳还不依  相似文献   

12.
辜玢玢 《师道》2021,(4):47-48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将秋天的特点概括为“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他主观地过滤掉热闹的、喧腾的秋景, 留下的是那些“带着浓厚的颓废色彩” 的秋。教师们通常会以此为线索, 将文章分解为几幅秋景图, 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解析秋景的要素来感知其美。事实上, 学生很容易从视觉直观上感知到这些秋景图是美的, 但再追问一句———为什么是美的, 以及什么样的大自然能够称之为美, 似乎就难以言达其意了。  相似文献   

13.
质疑一:"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很显然,该句主语应该是"我",才能"赶到""赶上",发出"来"这一动作。所以,应该删去"的",以保证主谓短语的搭配。此其一。其二,"饱尝一尝"不妥。"饱尝"的常用义项有两个:①"充分的品尝",②"长期经受或体验"(《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而"尝一尝"是"浅尝""体验体验"的意思。这样看来,"饱尝一尝"就是"饱尝一回"和"尝一尝"  相似文献   

14.
经典文章,反复阅读,仿佛含英咀华,让人口齿留香,方能体会文章的节奏、韵味和气度.今天我们就从<故都的秋>中的一句话说起,谈谈文章的节奏、韵味和气度. 一、例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这篇课文的开头一句话,特别是后半句,更是本文的中心句.这句话反复读上两遍,就会感到节奏上特别的纡徐舒缓,韵味上特别的含蓄隽永,气度上特别的雍容优雅.  相似文献   

15.
也许,他的眼睛比别的孩子要来得深邃和犀利,我知道,这是生活赋予的。《秋天的孩子》里的孩子呵,我看见了你。就在秋天,这个据说很美的季节,你的完整的家庭破碎了,破碎如一件落地的瓷器。  相似文献   

16.
<正>研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我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强烈感觉。故都的秋味实在深浓,我们来和作者一起饱尝一尝这"秋"吧。本文的第一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生出一些疑问:既然作者说任何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而故都的秋尤其好,那应该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这里不应该用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可是"啊?这不犯了语法错误吗?还有秋天清、静、悲凉,已经令人情  相似文献   

17.
王雪 《八小时以外》2013,(10):77-77
如果说九月是一个让人出发去旅行的月份,那么十月注定就是停留在路上的季节。每当十月到来,北半球的秋天就活色生香地入侵了每个人的生活。如果说看着落叶变黄远没有变红来得刺激,那么沿着美国的东海岸,穿过新英格兰地区一路向北,简直就是一场色彩变幻的视觉盛宴。如果说九月的糖枫仍徘徊在是否要迎接秋天的纠结当中,那么进入十月,整个美国的东北部,森林里,高速公路边上,村庄中,山水间,已经几乎全部被亮眼的荧光红色侵袭,这随处可见的大树从春夏的沉默和冬季的落寞中一旦觉醒,就是要点燃整个秋天的。  相似文献   

18.
秋之韵     
秋,来得突然,去得也突然。空气中,你察觉不到秋天的气息;时间中,你摸索不到秋天的踪影。秋,就像光一样,无声无息,总是在不经意间,就会从你的指缝中悄然溜走。唯有那神奇而又美丽的自然界是秋来临的见证。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道,江南的秋有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玩赏不到十足。而自己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览一下这北国有着浓厚秋味的秋。其实这种做法似乎没有多大必要,因为有时残缺也是一种美丽,而完美不一定是最美的。江南的秋虽然秋味不足,却显得淡雅质朴,不同于北国之秋的浓重。就像一杯茶不同于一杯可乐。而残缺的美正是如此,它美得不耀眼夺目,不火爆刺激,却给人带来一个无限的想像空间,尽管这样的美有些苦涩,凄凉、幽静,却总让人充满期待。江南的秋…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要我谈谈教学的体会。我从1950年秋天走进中学语文课堂。到1980年秋天离开中学语文课堂,三十年,不算短。但是值得一看的体会却写不出,只能将记忆中容易捕捉的事写上几件。琐谈而已。就是这样开始的 1950年夏天,大学毕业时,学校动员我们支援东北建设,我便从青岛山东大学来到长春东北师大。九月十日,东北师大教育系系主任兼附中校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