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我国现代大学研究院所制度是在移植西方现代大学制度过程中产生并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它的变迁与我国现代大学研究生教育制度以及学术研究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是同步的。本文将我国现代大学研究院所制度的变迁过程划分为草创期、规范期和改革期三个阶段,并分别就每个阶段内制度内容的变化以及制度变迁的成因与影响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以期对我国现代大学学位制度、学科建设、教研结合以及学术独立的发展路径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澳门大学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介评●卢晓中一、澳门大学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沿革澳门大学从创办至今,其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历经以下三个主要时期:1私立东亚大学时期(1981~1988年)由于澳门本土长期没有大学,其高级专门人才都是依赖该地区以外的...  相似文献   

3.
梁:中国设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不过二十几年的时间。效果如何,现在可以做一番讨论。我感觉,学位制度已经由盛而衰。特别是近几年来,研究生扩招过快,使中国学位制度的声誉受到影响。毕:对中国学位制度的评价,不能妄下结论。但有一个事实却无法回避,那就是现在中国的博士迅速贬值。硕士、学士就更不用说了。梁:学位制度是西方的产物。从清末到民国,中国现代大学虽然在短期内比较成功地完成了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但在学位制度的建立上,始终非常谨慎。老大学里有研究生制度,比如清华、燕京和后来的西南联大,还有南开,都培养…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   总被引:42,自引:8,他引:42  
本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刊登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组织编写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的撰写历经近两年,七易其稿。它总结了我国实行学位制度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线的历史经验,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趋势,勾勒了我国今后十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前景;它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是我国学位  相似文献   

5.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摭议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和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社会迅速发展,现行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主要是学位分类体系不完善、学位制度与学历制度关系模糊、培养模式不合理、管理体制僵化等。制定《学位法》、改革管理体制、开展教学改革等,已经成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既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标志,又是影响教育、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历了恢复初建、调整改革、积极发展三个阶段,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学位制度,以及由政府研究生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和培养单位组成的三级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7.
岳爱武、邱新法在《现代大学教育》2008年第4期撰文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始于二十世纪初叶,经济现代化为清末提供了必备的物质经济基础,教育救国的社会思潮为清末研究生教育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教会大学的刺激与挑战为清末研究生教育的探索提供了客观的现实基础。它是近代“新教育”制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世界教育信息》2008,(4):74-75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的水平,学习借鉴澳大利亚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增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培训团于2007年7月赴澳大利亚进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专题培训。该团拜会了澳大利亚校长联合会,走访了迪肯大学、莫纳什大学、维多利亚大学并听取教育行政官员专题讲座。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要求,结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确定此次培训的主题为:学位制度与管理体制;学位授予质量保障机制;学位管理人员的考核与培训机制。下面就对考察所得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作为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的第一届研究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和研究生导师,作者从多个角度亲历和见证了我国学位制度实施30年来的改革与发展历程,深深体会和感受到我国建立学位制度的重大意义和实行学位制度过程中的不懈探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发端于晚清,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变迁则是国外模式与本土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中国现有的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实践中,既有来自德国、日本、美国、苏联的元素,又有来自传统文化和本土制度环境的元素。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百年历程就是一个学习、模仿与改革、创新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早期探索(1900-1949)、改革发展(1949-1998)、创新与转型(1999年至今)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意义的学位与研究生制度均源自西方,是在清末民初移植西方大学制度时引入中国的。中国现代学位制度之建立,始于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专门学位法规的颁行。1929年,国民政府开始拟订《学位条例草案》;1931年,国民政府草拟《学位授予法》。1935年4月,正式通过并颁布了《学位授予法》。根据这些法规,各国立大学研究院陆续进行了硕士研究生考试,授予考试合格者以硕士学位,逐步建立起现代学位制度。  相似文献   

12.
晚清民国时期校董会制度经历了从清末民初的法外生存与制度失序,到北洋政府时期的进入立法与权力规范,再到广州、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立法强化与权力转向等发展阶段。校董会制度的教育立法进程受到制度来源、制度试验,以及国家战争、民族主义、教育经费、文化观念、教育权力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遵循着历史制度主义的路径依赖、断裂平衡原则,并借国家政治权力的介入,从民间试验走进国家立法,从制度失序走向制度规范,从制度危机走向制度平衡。晚清民国时期校董会制度的立法进程,实质是政府与学校、社会、教会等多元办学群体的一场教育权力博弈,并在学校所有权与治校权的离合之中,最终完成了校董会权力的合法性转向。  相似文献   

13.
“中体西用”思想对清末乃至民国初年的教育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尤其是对清末大学课程设置。文章主要是分析“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近代(主要是指从洋务运动开始到清朝灭亡这段历史时期)大学课程设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传统功名观念对晚清民初留学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清末组织公派留学生开始,到民初在政治、教育制度上对留学教育的尊崇,中国的留学教育在半个世纪中实现了在观念上与制度上对传统社会的接轨与适应,并以新陈代谢的方式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这体现在通过对传统社会功名观念的调和适应,并在教育和政治制度上对西方国家的知识系统、文官考试制度、学位制度的认可与接受,完成了对传统功名观念替代,为留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派遣学生留学日本始于晚清1896年。此后至民国初年,东渡留学的学子络绎于途。学成归国后他们投身于各个领域,特别对教育领域做出了革新与建设,使浙江在清末兴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破旧立新,加快教育近代化步伐。本文将从整体上浅究清末民初留日学生对浙江近代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晚清及民国年间是中国文化的转型期,教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即由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贵州教育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民国时期的贵州教育,不仅具有时代演变的特征,而且因为贵州政治、经济、社会诸种原因而呈现区域性的特点。贵州近代教育发展的轨迹,起伏很大,清末出现一阵热潮之后进入低潮,经过20多年缓慢发展,在抗日战争期间又勃然兴起,战后又回落下来。在兴衰起伏之中,有许多经验可供借鉴,也有许多教训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7.
从清朝到民国,经历了政权更迭,但清末新政中创设的许多司法制度在民国时期得以传承,民初的司法变革就是其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就司法官制度设置而言,民初司法改革强调司法官必须是新式法政人员,这导致大量旧式刑幕人员“下岗”;而在清末已经担任司法官的新式法政人员,则可在新政权中继续任职。历史变迁往往如此,新旧并存,更迭中包含传承。  相似文献   

18.
以两龙地区为例,从教育机构设施、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发展等方面,结合地方文献中的个案情况,对清末民初时期顺德的乡村教育做了一些比较研究,从中透视顺德近代教育的变迁脉络:废除科举后,士绅阶层的继替被中断,乡村的文化教育事务日渐荒芜,学制变更缓慢,新学发展举步惟艰。  相似文献   

19.
黄庭坚诗歌在清代的接受历程伴随着宗宋思潮,由逐渐兴起而至大盛:清初,承续晚明回升的宗宋思潮,推尊宋诗的呼声越来越高,开始出现是否以黄庭坚为宗的争议;清中期,宗宋派以翁方纲为首,以学问论诗,极力推崇黄庭坚诗歌;清晚期,宋诗派倡导“学人之诗”,与推尊黄庭坚的桐城诗学、经世派诗学联姻,使得宗黄诗风在道咸之际愈演愈盛;清末民初,“同光体”诗人以唐宋并举来推扬宋诗及黄庭坚,达到了移唐就宋的目的,使黄庭坚诗歌及其创作所昭示的创新精神再度辉煌于这个封建末世。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研究是上承清朝末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研究和下启新中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研究的关键性、重要性研究内容。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大致经历了民国前期发轫与渐进、民国中期发展与改革与民国后期调整与拓展三个阶段,并在政策制定、实施与变迁中体现和遵循着其特有的历史规律,回眸民国,以期总结得出符合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变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