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求解物理问题,往往会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通过添加一辅助点、线、面或辅助体,顷刻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笔者现举例分析辅助点、线、面及辅助体在中学物理解题中的妙用.  相似文献   

2.
物理图像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图像的面积、斜率都有实际的物理意义.巧用图像,可使一些疑难题得解;利用图像,可使解题过程简明、清晰.  相似文献   

3.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学中许多定理、定律的发现都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解较复杂的物理题时,引导学生动手,利用纸进行适当的剪、折、拼,做一些小实验,将复杂、抽象的思维过程转化为简单、直观的思维过程,能够加深对相关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理解,缩短解题时间,从而达到事半功  相似文献   

4.
5.
近几年来,中考试题不断推陈出新,题型变化令人眼花缭乱,这就要求学生能灵活的解题。运用物理知识解答物理题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是分析、比较、综合、演绎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而分析和综合法是解答物理习题、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方法。分析法是“逆流而上”,从所求量出发,根据一系列的公式、定律,最终和已知量联系起来,即所求量完全可用已知量表示(思路通了,便可着手计算)。综合法是“顺流而下”,从题目的已知量出发,根据一系列公式、定律,递推有关物理量,最终得出所求量。  相似文献   

6.
运动学是动力学的基础,在每年的高考中都要对运动学的概念和规律进行考查,追及和相遇问题是运动学中一类典型问题,解答这类问题对分析综合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有较高要求.近年的高考物理试题,“STS”(“科学一技术一社会”的简称)气息越发浓厚,现就追及和相遇问题中的STS现象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谚语、俗语和歇后语,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你能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吗?这有助于我们深化知识,活化知识,同时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下面让我们来做几道填空练习: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认为,利用矢量作图法巧妙求解力、速度、位移极值问题,具有直观性,简单明了,可简化解题过程,达到快速求解目的。  相似文献   

9.
10.
声学知识在中考考题中占比很小,只有2%左右,一般以填空或选择的形式出现.往往围绕“声音的发生、传播”和“乐音、噪声”这两个知识点命题.热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是中考重点考查内容,历年中考中所占比例都在10%左右.如何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并且能灵活运用,在考试中得高分,是我们共同探究的问题.纵观近几年命题走向,基本概念和规律仍为考查的重点,如:经常考查物态变化、热量、内能等内容.有关热量的计算题常会变换考查的形式,不仅考查学生对简单公式的掌握情  相似文献   

11.
12.
原题 有一大池盐水 ,其体积为 V.给你一只量筒 ,一架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 ,要求只用以上器材计算池中盐水含盐的总质量 .( 1 )简要地写出测量的主要步骤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 2 )用已知量和所测物理量写 (出 )池中盐水含盐总质量的表达式 .(第十三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预赛试题 )原解  ( 1 )用天平称出量筒质量为 m1,在量筒内注入体积为 V1的盐水 ,再用天平称出量筒和盐水的总质量 m2 .( 2 ) m盐 =( m2 - m1V1-ρ水 )· V.笔者认为原解是错误的 .分析 首先 ,原解的 m盐 =( m2 - m1V1-ρ水 )· V,即 m盐 =( ρ盐 - ρ水 )·V是建…  相似文献   

13.
14.
陈林桥 《物理教师》2003,24(10):13-14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直观、形象、可信等特点.若将物理实验和解题相结合,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实验应有的作用,而且更有利于提高解题的效率.1 运用物理实验激发解题的动力 通常情况下,习题的呈现都是用文字来表述的.学生对此习以为常,常按这样的思维流程解题:通过阅读题目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物理情景,采取相应的解题  相似文献   

15.
类比:两种物理对象、现象、过程,有某引起相似或相同性,可以推断另外还可能有相似或相同的地方,经检验推断正确,从而可以相似或相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圆周运动中,经常遇到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临界速度问题。小球能维持圆周运动的条件是能过最高点。而这里的最高点不一定是几何最高点,而应是物理最高点。几何最高点是图形中所画圆的最上端,是符合人眼视觉习惯的最高点。而物理最高点是物体在圆周运动过程中速度最小(称为临界速度)的点。  相似文献   

17.
裴东初 《物理教学探讨》2007,22(7):20-21,26
所谓解题后的反思是指在解决了物理问题后,通过对题目特征、解题思路、解题途径、解题过程、结果等方面的反思,进一步暴露物理解题的思维过程,找出新的疑难问题,总结解题规律,培养学生的“悟性”,从而达到开发学生的解题智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有些物理问题用正面的办法难以解决,换个角度从反面来考虑,有时能使问题较轻易得到解决.例1如图1从A点沿光滑的轨道由静止开始下滑到同一水平面上,两次下滑经过的弧长相等,问哪一条路径的时间较短?解法1:假设两次下滑时间相等,因为斜面光滑,故到达水平面的速率相同.沿2下滑一开  相似文献   

19.
[例1]如图1所示,电阻r1≠r2,当S断开时,a、b两点间的总电阻为R1;当S闭合时,a、b两点间的总电阻为R2.则有:  相似文献   

20.
单康中 《成才之路》2014,(30):86-86
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教学目标有更高层次的要求,物理学的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一环,将在未来受到更多的关注。在此,教师要针对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物理解题难,从解题思维和解题方法着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