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云五与中国出版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迪 《编辑之友》1998,(2):63-64
近百年来的中国读书人,谁没有读过商务印书馆的图书和杂志?谁能说自己一点也没有受到过商务印书馆出版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3.
作为整体,人类从隆古走来,朝未知奔去;作为个体,我们一方面向死而生,另一方面学无止境.正因如此,我们的求知欲往往是所有欲望中最强烈的一种.梁实秋说,即或活到一百岁,也无非三万六千五百天;倘使把这三万多天做成日历,每天撕一张,又当如何? 这很可怕.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行万里路易,读万卷书难.何也?人生苦短.去掉稚童和老弱时期,加之各种各样的难违难却,"好日子"所剩无几.因此,无论对谁,读什么书其实是最可究诘,也最为重要的.钱锺书说过,所谓学问,大抵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之人商量培养之事.深长思之,学问乃教人如何读书、读什么书.二者一而二,二而一,说穿了还是人生短暂,没有时间可供浪费.这是一层涵义.关乎读书的另一层涵义是塞万提斯一言道破的:"读什么书,成什么人".我辈从小大量阅读中外红色经典,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的作品,以及《北宋杨家将》《说岳全传》《隋唐演义》之类,也就形成了某些气度和家国情怀.反之,设若从小浏览的尽是些哼哼唧唧和风花雪月,结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4.
2009年8月8日,为"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广东省委与广州市民举行了全民健身活动.第二天广州日报就以"广东书记省长全民健身带头跑--官越大跑越快"为题做了新闻报道,笔者对报道该新闻的记者编辑的逻辑思维(官越大跑越快)实在是不敢恭维.在这里"官越大"与"跑越快"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吗?没有.  相似文献   

5.
人们为什么不喜欢开会?有个笑话是这么说的:到世界末日那一天,上帝把人分成了两类,好人让他们去了天堂,坏人呢,都送去了会议室.还有人说:"如果哥伦布有个委员会的话,那他现在还在岸上没能出发."这个世界上有没有谁喜欢开会胜过看电影的?估计没有.为什么?通常一部电影持续90分钟到2小时,会议也是.可是,会议是交互式的,但是电影不是.我们不能冲着屏幕叫:"别进那个房子啊,你这个白痴!"更重要的是,电影不能真正影响我们的生活,不能让我们因为故事的结果而做什么事.但是会议和我们的生活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6.
自4月8日《人民日报》刊登湖南常德程林义市长“撵”记者的消息后,不少捧场的文章相继出现。然而我却有些酸溜溜的感觉。记者的天职是抓新闻抢新闻。但得受命于有司,不可乱抓乱抢。很有点“指向哪里,奔向哪里”的绝对服从。那位被“撵”的摄影记者,虽未明确道出受谁之命,但从“按惯例提前来到会场”看,也完全可想而知的。这至少和程市长有些间接关系吧,不然这个“惯例”又如何形成呢?既然记者“按惯例”来  相似文献   

7.
[原文] 某启:昨日蒙教①,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②,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③。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④。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⑤。重念蒙君实视遇厚⑥,于反复不宜卤莽⑦,故今具道所以⑧,冀君实或见恕也⑨。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⑩。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11)。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12),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1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14);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15);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16)。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17)。人  相似文献   

8.
著名作家魏巍在总结他写的通讯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一篇短东西,能把一个意思说透,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动起笔来,又总爱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呢,问题提得不尖锐,不明确,更别说深入地解决问题。因为哪个意思也没有说清楚,怎能给人家以深刻的印象呢?我写这篇东西之初,原也想说好几个意思,最后没有那样做。”  相似文献   

9.
说话、作文,最忌嗲味和无病呻吟。鲁迅把无故拉人闲扯,浪费别人的时间,说成“图财害命”;毛泽东把言之无物的长文章,比作懒婆娘的缠脚布“又臭又长”。谴责可谓严厉,挖苦入木三分。要说整治写长而空文章的作者,朱元津的办法真是高人一筹。朱元津,这个要过饭、当过和尚的明朝开国之君,大字不识,但为人精明。他登上皇帝的宝座后,经过一段实践,深怕大权旁落,就废除了丞相职务,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和其他中央政权机构。他事必躬亲,日理万机,有时一天要处理四百件事,要看二百个报告,也真够累的。当时有的官员觉得对这个没有念过…  相似文献   

10.
不少人都参观过内乡县的古县衙.参观过后,不仅对明代屡加修缮的恢弘的古建筑感慨万千外,而且也会对衙门口的一副对联赞不绝口,有人还动手记了下来:"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相似文献   

11.
官饭难吃     
世上什么饭最难吃?官饭——官场之饭。说官饭难吃,并非指其滋味不佳,尽管这是事实。清代负责为官员聚餐提供饮食的光禄寺之厨艺,曾有幸进入京城"十可笑"之列。有一文人陈耕石探望主管光禄寺的朋友时,考察过此处饭菜,并写下了一首《黄莺儿》:"蹄子小多毛。秤梗鳗,着腻烧。海参倔强蹄筋跳,鱼虾寿天,鸡鹅寿高。冬舂米饭黄而糙。最难熬,新刍水酒,故意满台浇。"(见《清代名人轶事》)。此等吃喝,其实已属"超标"。皇上赐食百官时,一般只有寿高  相似文献   

12.
古人十分重视"命字"之文化,并将命字之内容记录下来,尔后渐渐形成一种文体,称为"字序"或"字说",并于宋代风气大开。其中蕴含作者对命字对象之期望,更呈现作者对经典之运用。本文即由两宋文人"字序"引用《尚书》为视角,论述两宋文人运用经典之内在思维。首先指出两宋"字序"引《尚书》者,主要有三类:一、名、字皆取《尚书》文句,并发挥其意;二、以《尚书》文句为名,进而命字,但"字"未用《尚书》文句。三、名与《尚书》无关,但取《尚书》文句命字。其次,分析宋人"字序"引用《尚书》之情形,凸显出宋儒对"修身"与"事功"的期许与渴望,展现出宋代士人处世立身之思维。最末,论述"字序"引经"明理致用"之特质。  相似文献   

13.
说"万岁",都知道是皇帝的代称,是封建时代臣下朝见皇帝的称呼,现作为欢呼祝颂的感叹词,如"×××万岁"等。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军的数十个军中,也有一支被称为"万岁军"的部队,那就是38军。那么,38军到底是一支怎样的部队?又是何等战功使之成为军中骄子"万岁军"的呢?  相似文献   

14.
周殿富 《出版参考》2004,(29):51-51
第一种人 "皇帝的女儿" 因为她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不管你帮她什么,除了不稀罕,她还会以为你也是她的丫鬟侍女,应该为她服役.金玉珠宝、美味佳肴、衣锦服绣,什么没见过?既然她自以为"不愁嫁",就让她当"大龄女青年"好了.  相似文献   

15.
编辑是谁?     
编辑是谁? 编辑是"贫女",编辑是"哥伦布",编辑是"杨显之". 编辑是"贫女"."贫女"是谁?"贫女"是唐诗中的人物.唐人秦韬玉有《贫女》诗一首,诗云:"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相似文献   

16.
写作技巧是表现报道内容的形式,但形式有时也影响着报道内容。许多时候,忽略了“技巧”,就表现不出所要表现的内容来。那么,有哪些“技巧”需要我们注意呢?锁定新闻主题。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不管写什么,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即表现什么、反映什么。古人说:“文以意为主,辞能达意而已。”清朝文学家袁枚把漂亮句子比作铜钱,把文章主题比作穿钱的绳子。他说,没有明确的主题统率文字,你写的东西就是撒在地上的铜钱,不能拿来派作任何用场。这就是说,主题必须新颖,重复前人没有出息;主题必须集中,“意多则乱文”;主题必须深刻,肤浅…  相似文献   

17.
清世宗雍正是清代皇帝中最为勤政的,他自己说白天"延接廷臣,引见官弁",夜间"观览本章,批阅奏折",常常到二鼓三更也不知疲倦,数年如一日.他在<雍正朱批谕旨>的自序中说,所有奏折,都是他"亲自览阅,亲笔批发,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无一件假手于人".这些奏折都是有关军国大事,往往连篇累牍,动辄千言,雍正的批示也经常是数百上千言,有时还要与人打笔仗,没有特别旺盛的精力恐怕是无法做到的.最近读到一本好玩的书<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雍正朝)>,发现不仅国家大事要雍正处理,宫廷里任何一件小事,也都要雍正"钦此"一下.  相似文献   

18.
此君非谁,而是新闻界早已识荆的“客里空”先生. 可是我们熟悉的是苏联牌的,而没有听人介绍过美籍的“客里空”.最近翻译美国新闻学理论家莫特一本书的部分章节,有一段介绍此“君”甚详,而且是历史悠久,实有其人的新闻记者.有感于异曲之同工,情节也颇生动,便不惮其烦,摘译两段以飨读者: 过去我们有过不少华而不实的玩艺儿.在处处风行花枝招展的文风的时代,装腔作势,言过其实的作风在报纸上是习以为常的.……到底谁是“琼金斯”先生(Jenkins),他在哪家报纸工作过,却是在十九世纪中期报海中消失了的问题;然而在南北战争后的十年里,人们管任意夸大事实,天  相似文献   

19.
<正>"什么才是对的?"前一本书《新媒体拯救报业?》出版之后,有人在微博中批评我说:"你老说报业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对,那什么才是对的呢?"在我看来,这个批评还是中肯的。作为一本具有明确实践指向的书,也应该如同舆论监督一样,不仅要指出问题所在,还必须要有建设性,要有利于这个和谐社会。但是,涉及报业的新媒体,我真的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告诉人们"什么才是对的",或者"谁做对  相似文献   

20.
宋儒“《冬官》不亡”说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礼》原缺《冬官》,后人以《考工记》补之,宋以前几无异辞。到南宋时,出现所谓"冬官不亡 说"。此说滥觞于胡宏、程大昌,经过俞庭椿、王与之等人的推衍、论证,影响所及,元、明皆有人信从,于是 《周官》之学产生了"补亡"一派。其实,他们的观点大多站不住脚。首先,他们以后世"官专其职"的制度去 衡量周官,难免走入误区。其次,他们以《古文尚书》中的《周官》去衡量《周礼》,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再次, 《周礼》六官是否就是三百六十个官职,六官是否平均六十人,其实也难以确定。因此,他们的判断大多出于 臆测,恢复《周礼》古本的努力最终落得"窜乱圣经"之讥,实属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