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说实话,对党报人物通讯,在平时的工作中并没有太多的思考,只是本着兴趣和习惯去采写,很多时候,用的是笨方法。所以接到研讨会的通知,诚惶诚恐!这些稚嫩的新闻作品,远没有达到被研讨的地步。好在,这个研讨会切中的本质话题,是党报人物通讯的创新。毋庸质疑,没有党报鼓励创新的机制和平台,就难有记者的创新。近几年来,报社不断强化队伍作风建设,不断  相似文献   

2.
2009年12月25日下午,南京新华大厦,九楼会议室。 窗外寒气袭人,屋内暖意融融。新华日报首届编辑记者个人作品研讨会一沈峥嵘人物通讯研讨会正在这里举行。这是新华日报为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培养名记者、名编辑的重要举措之一。来自江苏省记协、高校的专家学者和读者代表等就如何创新党报人物通讯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3.
2009年12月25日下午,南京新华大厦,九楼会议室。窗外寒气袭人,屋内暖意融融。新华日报首届编辑记者个人作品研讨会——沈峥嵘人物通讯研讨会正在这里举行。这是新华日报为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培养名记者、名编辑的重要举措之一。来自江苏省记协、高校的专家学者和读者代表等就如何创新党报人物通讯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上,新华日报记者沈峥嵘从典型人物报道、普通人物报道和人物写作方式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己从事人物通讯采访写作的经历和体会。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周世康、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方延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方晓红、江苏省司法厅教育培训处处长袁诚、新华日报焦点新闻部副主任孙巡、《传媒观察》主编助理赵允芳等,围绕沈峥嵘独立或与人共同执笔的20篇人物通讯发表了真知灼见,从多种视角和多个层面探讨了新时期党报新闻报道在观念和手法上的创新之处。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周跃敏主持了此次研讨会。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报业集团董事长许洪祥在会后进行了总结发言。  相似文献   

4.
今天这次研讨会,是新华日报培养名编辑、名记者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计划每半年举办一次这样的个人研讨会,在报社内部营造浓厚的业务研讨氛围,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高办报质量。这次沈峥嵘作品研讨会,我们事先选取她从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的20篇优秀人物通讯提前发给了大家,以便于今天的研讨和总结。这些作品有的是沈峥嵘个人所写,有的则是与人合写。我们今天研讨的重点是探索如何创新新时期党报的人物通讯报道。  相似文献   

5.
地市党报经常要刊登工作通讯,相对都市报而言,地市党报工作通讯的写作,不同于都市报刊的通讯,要想写活、写生动有一定难度。工作通讯的分类和特点地市党报的工作通讯涵盖了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包括:考察活动、工作成就、工作经验、人物典型等,特点比较鲜明。考察活动类的工作通讯。这类工作通讯与新闻通讯有很多相似之处,自身有逻辑性,不需要记者去建立逻辑,可以根据领导视察、考察活动的行程梳理  相似文献   

6.
人物通讯是各级党报上经常出现的一种新闻体裁,它宣传、报道的主要是各行各业中的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写好人物通讯,对贯彻落实江总书记  相似文献   

7.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党报的人物通讯也是这样。但许多人物通讯,尤其是对典型人物的报道,明明是对真实人物真实事迹的真实反映,我们阅读起来,却常常没有真实感,甚至觉得虚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价诗歌好坏有一个重要的标准,他说陶渊明、苏东坡的诗好,一个最重要标准就是不隔。这里的不隔,其实也就是真实感和贴近性,好的诗句令人如临其境。好的人物通讯也一样,不会令读者有隔膜感和虚假感。  相似文献   

8.
宋淑芳 《青年记者》2007,(16):60-60
长期以来,人物通讯一直是党报人物报道的主要方式,并且在报道对象类型和行文方式上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在新闻人物成为当前各类媒体竞相  相似文献   

9.
刘妍 《军事记者》2007,(7):33-34
典型报道,是党报宣传的重头戏,是提高党报舆论引导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穆青说过:“人物通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是我们无产阶级新闻武  相似文献   

10.
随着媒体行业格局的变化,给传统纸媒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纸媒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流地位,借力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报纸通讯写作技巧创新是有效举措之一。本文通过对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和工作通讯写作如何创新进行深入分析,为党报在融合背景下进一步做好通讯报道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1.
人物通讯是新闻传播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报道方式,其报道的生动性与时代性并存。在大众传播媒介运用议程设置理论表达意见的过程中,人物通讯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以地方省级党报《广西日报》一版报道样本,对2009-2012年四年的人物通讯报道进行分析,从当代先进人物典型报道情况及其传播的舆论效力看地方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与传播力。  相似文献   

12.
关于本地新闻版 这本来是地方党报与众不同的强项,但是现在普遍办成了本行政区范围内各级党政机关的日常工作录,仍然是开会、表态,以及一些带有公关性质的单位或人物通讯,看不到社会各方面的真实状况和人民的实际生活。行政区内最高级别的党政机关会议消息,对于全局有一定的指导工作的意义,但如果这一级党报上充斥下级行政区同类会议和套路式反映报道,除了造声势外,没有什么意义。而在当前的信息社会,这种“造声势”的观念过时了,如同在高音喇叭群中扯着嗓子喊,累死了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因为电子媒介和网络传播的舆论声势远远…  相似文献   

13.
加强党报通讯队伍建设张永红“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我们党报长期以来一贯坚持的办报方针。而“群众办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依靠广大通讯员提供稿件和情况,并通过他们去联系千百万读者群众,办好我们的党报。因此,各级党报一向都十分重视通讯队伍的建设。但是,...  相似文献   

14.
人物通讯的写作最忌概念化,无细节。如果说人物通讯是一座房子的话,细节就是一块一块垒成房子的砖头,没有砖头就没有房子;没有细节,就没有人物通讯。细节,对整篇人物通讯关系极大,而细节采写的深入与否?运用得当与否?以及细节与细节之间串联得成功与否?将决定这篇人物通讯是否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5.
正地市党报影响力没有完全发挥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百姓人物新闻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鉴于此,增加百姓人物新闻,拉近与读者距离,加强读者的形象感知,增强读者的感情共鸣,是充分发挥地市级党报影响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地市党报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百姓人物新闻在地市级党报中的地位新闻是要传播的,要实现传播,必须让受众感知。笔者认为,作为纸质媒体的地市级党报,让读者感知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信息感知、形象感知、情感感知、理性感知,这几种感知的主体是人(读者),感知的对象是人,人物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一读沈峥嵘的20篇通讯,就如同走进了一个普通人的世界。这个世界中有警察、法官、企业家、先进模范、英雄人物——这些是党报版面上常见的身影;这个世界中还有在城市当环卫工的外省农民工、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心理咨询工作者、独居的老人、乳腺癌患者的丈夫、乙肝病毒携带者、艾滋病患者——这些是我们在党报人物通讯中难以见到的身影。这两种身影相加,就大大靠近了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7.
典型报道尤其是典型人物的报道,历来是党报重要的舆论手段之一,也是党报宣传最突出的传统优势。只是由于近年来人物通讯相对多了,有时甚至有点随意,使读者显得有些“阅读疲劳”。如何继承传统,发挥优势,把典型报道写得更好些,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读者水平的日渐提高,那种生硬说教、文字枯涩的鉴定式的正面典型越来越为读者所不屑。因此,改进党报党刊人物典型报道的编辑思路有许多课题需要探讨。 党报党刊上的人物典型一般都采用人物通讯等体裁进行报道,主要是为了宣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从而起到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 美学认为,形象大于思想,形象可以传情。任何先进的思想只有通过形象展示,才能唤起读者情感  相似文献   

19.
让消息在新闻宣传中唱主角,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新闻规律使然。作为以写人物为主的人物消息,在人物报道中当然也不例外,亦应成为报道体裁中的强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翻阅报纸,无论党报、晚报、行业报等,上面登载的人物报道,大多都是动辄上千言的人物通讯,很少看到以短小精悍著称的人物消息。人物消息受冷落的背后,透现出了人们对  相似文献   

20.
那些在平凡岗位上辛勤耕耘、发奋进取的"小人物",常常在地市党报要闻版上唱"主角"。写好人物通讯,让"小人物"表现大主题,对于党报记者来说,既是必备的基本功,也是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小人物"该如何表现大主题?平铺直叙,材料堆积,自然是败笔之作;笔锋起伏,详略得当,必然能获得成功。笔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