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纪录片理论:真实性辨析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几十年间,关于纪录片中能否"表现",怎样"表现",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既然无法在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上分出高下,学术界逐步开始在如何使用、利用它上实现妥协。特别是"表现"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更是加剧了这一倾斜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纪录片是一种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和传播载体,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能够起到文化外交的积极作用.以央视制作的航拍系列纪录片《航拍中国》为例,分别从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策略三个方面,分析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3.
杨泓 《新闻实践》2014,(12):94-96
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影视艺术,是以现实的真实记录为素材而创作的影视作品。真实是纪录片本体论的范畴。随着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的发展,现实逐渐地被"虚拟"和"复制",何为真实、何为虚假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本文试图对数字新媒体技术运用环境下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吕慧 《新闻世界》2014,(11):86-87
当纪实摄影、纪录片介入并呈现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在各个题材的纪录片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作为后现代理论的中心人物之一,鲍德里亚以"拟像"、"拟真"和"超真实"等概念描述技术主导下的媒介环境。纪录片的拟真情态也渗透到电视广告中,为广告的拟真效果打开了另一条通路。  相似文献   

5.
朱永涛 《新闻爱好者》2010,(11):177-177
如今很多人都在讨论纪录片,但彼此所谈论的"纪录片"可能完全是两回事。这种分化其实由来已久,纪录片制作者从来都不是单一人群,人们也从来没有对纪录片达成什么共识,只不过现在这种分化更加明显罢了。那么,纪录片要生存、要发展,究竟是精英文化的艺术风范还是大众文化的审美品位.两者之间一定存在矛盾吗,这样的感受直接引发一个和纪录片有关的话题,那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做纪录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现场录音师的角度,对电视纪录片<傻子沉浮录>的纪实声音创作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总结,并且将纪录片同期声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角度,从本质上阐明了纪实声音在纪录片中所占据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纪录片作为电影艺术中一个特殊的门类,以真实的影像和声音记录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界内部的各种联系与发展。美国纪录片大师罗恩·弗里克游历25个国家、耗时5年完成的纪录片巨作《轮回》以无旁白的方式通过大量纪实的镜头语言真实展现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震撼的画面唤起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生命轮回的本质揭秘。  相似文献   

8.
张俨 《声屏世界》2014,(5):37-39
纪录片可以像故事片一样充满各种叙事技巧,而且有故事性的纪录片也更具有魅力,选择一个有价值并且能够引发观众好奇心的题材只是吸引观众的前提。但是,如何让观众带着兴趣观赏整部作品,就需要采用一定的叙事技巧。201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寻找小糖人》的成功印证了叙事技巧在纪录片中应用的魅力。在这部影片中,导演马利克·本德让劳尔安排一名"穿针引线"式的参与者进行讲述,以近乎"侦探式"的拍摄手法将主人公希克斯托·罗德里格兹"寻找"出来。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是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门类,它将声音与画面集合在一起,对观众感官产生刺激,从而完成叙事、情感以及思想表达.音乐作为纪录片中的重要声音元素组成部分,其应用能够起到强化纪录片价值与力量的作用.不同特点的音乐在纪录片中发挥的功能有所不同.对纪录片中音乐特点及功能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提升纪录片品质,因而备受关注.本文结合部分明显应用案例,分析和论述了纪录片中音乐的特点与功能.  相似文献   

10.
张海波 《新闻前哨》2010,(7):100-101
音乐作为纪录片声音的一部分,对纪录片主题的深化以及纪录片叙事结构的完整性、有序性起了很大的作用。适时融入音乐的纪录片能更加细腻生动地揭示纪录片的深刻内涵,为纪录片本身增加光彩。  相似文献   

11.
杨秋 《报刊之友》2012,(12):80-81
纪录片的诞生虽然起始于影视的发端,然而纪录片的片头制作却滞后很多。似乎“重组”、“编辑”这样的词汇本身就违背了早期纪录片人的创作初衷。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几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其他影视作品片头一样,纪录片的片头制作日趋成熟。通过对画面、声音和标题字幕等视听素材的多元地创意组合,形成观众对影片第一印象的同时,还承载着传递纪录片特定主题和真实意境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2.
钟颖 《东南传播》2010,(7):121-122
关于纪录片中采用"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一直以来争议不断。本文拟通过梳理"纪录片"这一概念的诞生史,通过分析"纪录片"这一概念早期所界定的本体,以此证明"情景再现"是"纪录片"自诞生那天起就有的自带物。  相似文献   

13.
许小妹 《新闻窗》2011,(6):99-100
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感知着这个世界的温度和变化,对于有着二十年新闻实践,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来从事纪录片创作和研究的我来说,纪录片选择的就是对生活真实的记录。"纪实性是电视纪录片的特点。它从现实生活或历史事件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事实加以反映,以求真实的反映生活。"  相似文献   

14.
网络媒体异军突起的时代对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把握新媒体语境的特点,使创作适应网络传播,是电视纪录片制作过程中始终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近3年《博鳌亚洲论坛》官方纪录片的拍摄,从故事设计与制作语气、拍摄的基本调性与技术表现、节奏与受众的观看"焦距"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新媒体时代官方纪录片创作之创新可能性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1992年,纪录片《望长城》的出现寻致了纪实风格的兴起,直至今日方兴未艾。究其原因之一,是制作者摆脱了中国传统纪录片的制作方式,转而重视声音,真正运用了电视摄像设备声画同步能真实反映现场原始形态的功能。这看起来似乎是一场革命,产生了一支影响至今的纪实流派,但若翻开世界纪录片的发展历史,却能发现有的现象彼此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本世纪60年代,纪录片曾再度繁荣,欧洲和美国诞生了几支在纪录片历史上非常有影响的流派。产生这些纪录片流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设备和技术上的革新。60年代初,声音和摄影设备上的…  相似文献   

16.
画面可谓是纪录片的灵魂,一幅幅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瑰丽图景,才是纪录片最终的追求,十二集高清电视纪录片《故宫》,是第一部全部采用高清特色电视技术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纪录片《故宫》播出以后,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与高度评价,《故宫》的特色是以全新的电视创作理念、上乘的电视画质和声音效果等,为广大观众讲述了故宫的历史故事,充分显示了当今中国高清电视的制作水平,被称为中国电视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之  相似文献   

17.
在当下的电视纪录片拍摄中,"情景再现"的滥用极易引起纪录片的失真,总体上看,纪录片"真实"与否,与是否应用"情景再现"表现手法无关,而与创作者的综合素养紧密相联,但作为电视工作者,我们必须牢记"非虚构"是纪录片与故事片相区别的最后底线,正确把握利用"情景再现"的原则和方法,在不违背纪录片本质的前提下将其丰富、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8.
皮新月 《视听》2022,(4):145-147
城市题材声音纪录片的发展迎合了时代需要,成为塑造城市形象和传播城市文化的一种新方式.作为城市题材声音纪录片中唯一的感官符号,听觉符号的建构不仅关系到受众情感,也影响着城市形象.听觉符号是城市题材声音纪录片中最重要的因素,具有发挥声音情感力量、重塑城市文化符号、再现城市社会变迁、加深听众沉浸体验、构筑城市集体记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纪录片艺术创作理念的不断发展,其声音也越来越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创作要素,在纪录片的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纪录片的发展历史来看,它的创作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声音在纪录片中的介入与电影的整体发展一样,也是从无到有,最终使声音成为重要的艺术元素、叙事元素、审美要素,为纪录片的艺术展现提供更佳的表现手段,使之在真实性、艺术性、故事性、审美性、体验性与思想性等方面作出更具魅力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郭远辉 《声屏世界》2014,(12):32-33
<正>近两年来,大型励志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火爆荧屏。这档节目,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声音至上。表面上,它只重其声,不顾其他。细究之下,我们又不难发现,其实这些"好声音",不仅仅是一副天然的好嗓子,好声音只是一种形式,它最本质的蕴藏在声音中的内容,是铸就声音的"材质"。电视纪录片、专题片的配音与此同理。好的配音,是一部好纪录片、专题片的生命。"好声音"配出好作品,那么,如何才能铸就"好声音"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