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电视新闻采访中的问话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新闻越来越重视采访对象同期声的运用,因为经典的同期声往往能够让观众耳目一新。其实经典的同期声之所以经典,它除了取决于采访对象的知识水平和真实生活体验之外,更多情况下还取决于电视记者在摄像镜头前,在录音话筒前的提问技巧,好的提问方式就是能够让再笨拙的嘴巴开口能讲,  相似文献   

2.
有人认为,电视报道中的同期声只不过几句话,没必要去刻意追求,其实不然。同期声内容与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编辑、记者的意图、构思和宣传效果。而编辑、记者的意图“最终靠采访中的提问来体现”。 同期声采访有技巧。当拿起话筒进行镜前采访时,如何提问、问什么内容,应该是已成竹在胸。合适而恰当的提问可令采访对象妙语连珠;反之则会令人生厌。会不会提问或者说会不会  相似文献   

3.
同期声分现场效果同期声和现场采访同期声两种。从广义上说记在现场采访,在拍摄活动图像的同时打开话筒开关,将现场声音随图像一起录在磁带上,这种现场声音,就是同期声,通常我们习惯把它称之为现场声或效果声。我们平常讲的同期声,往往是特指现场采访同期声,即在拍摄人物讲话的现场同时录下的讲话声和背景声。  相似文献   

4.
镜前同期声采访是记者以主持人身份出现,在摄象机镜头前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的采访方式。因为镜前同期声大都是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所以,又有人称之为现场采访。电视同期声采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电视采访方式。主持人采访时的声音与画面同步录制,记者的采访过程,已经不仅仅是调查的过程,而是直接成为报道的手段。镜前采访无处不在,这句国际电视界流行的话,充分说明了电视同期声采访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的同期声是指伴随画面形象而存在的声音。包括记者在现场的解说,新闻人物的谈话,录制画面时同时录下的现场的各种声音。由于电视新闻同期声不仅能使观众观其形,还能同时闻其声,更易激发观众的认同和参与意识。因此,电视新闻同期声无论在发挥电视新闻优势,还是在展示新闻报道的个性魅力上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同期声如果应用不当,到处滥用,效果常常是适得其反的。近几年来,由于电视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出现了记者拿着话筒到处伸的现象,新闻中各类人物也不管有无必要,都请其出画面大讲一通,既无端耗费了前期采访的时间和设备,加重了后期压缩处理的负担和难度,更使电视新闻屏幕充斥着大量水分,限制了在有效时空内扩大信息量的可能性,降低了一档新闻的整体质量,也倒了观众的胃口。那么,哪些情况下电视新闻可以运用同期声呢?  相似文献   

6.
同期声如果运用不当,效果常常是适得其反的。近几年来,由于电视从业人员年轻化,业务水平良莠不齐,出现记者拿着话筒到处乱伸的现象,新闻中各类人物也不管有无必要,都请其出画面大讲一通。既耗费了前期采访的时间和设备,加重了后期压缩处理的负担和难度,更使电视新闻屏幕充斥着大量水份,限制了在有效时空内扩大信息量的可能性,降低了新闻的整体质量,也倒了观众的胃口。  相似文献   

7.
时下,在这一片热热闹闹的新闻改革中,有一些地方让人多少感到些许“浮躁”,有“舍本逐末”之嫌。 其一是“同期声”采访的滥用。 在一些记者的概念中,广播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很重要。而体现现场感的唯一手段似乎只有“同期声”采访。于是不分场合,不分地点,不分情况,一律拿起话筒就提问。在多数情况下,由于准备不充分,认识不到位,问题提得比较“拙”或“虚”,而被采访者的回答也显得有些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同期声运用是发挥电视新闻优势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不管新闻中各类人物有否必要,都请其出镜大讲一通,既无端耗费了前期采访的时间和设备、加重了后期压缩处理的负担和难度,更使电视新闻屏幕充斥着大量水分,降低了一档新闻的整体质量,限制了在有效时空内扩大信息量的可能性。因此,如何正确地运用电视新闻同期声,是当前电视新闻实践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当前电视新闻同期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如下几点。被采访人物的同期声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这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9.
尹敬 《新闻传播》2013,(12):187
同期声以其特有的方式,增加了电视新闻的纪实性以及感染力。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合适的度,那么如何把握好同期声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的度,使其达到预期的效果,就成为一个值得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作者从实际出发,分析了同期声在电视新闻采访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对同期声在电视采访中的运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周漫 《新闻前哨》2004,(7):52-53
采访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对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集采、编、播于一体的节目主持人来说,采访同样应该是他的看家本领。然而,同是采访,由于传播媒介的不同,必然形成差异,作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话筒前的采访,除具备一般新闻采访的共性外,还具有自身的个性特征。 一、节目主持人话筒前采访的特点和要求 节目主持人采访与一般的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拥有新闻采访的共性特征:新闻性、时效性、广泛性、生动性。  相似文献   

11.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真实性是电视新闻的生命。记者在进行采访时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越多,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的真实性就越高。而同期声在保证电视新闻采访真实性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媒体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电视新闻要站稳脚跟,就要掌握电视新闻采访同期声的编辑技术。本文重点探讨了电视新闻采访同期声的编辑技术,拟期为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作者多年的采访经验,从实践出发将电视新闻重新分类,根据这一分类总结采访同期声的声画模式。同时基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对同期声采访加以心理学的解释,为同期声采访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采访报道中,同期声可以提升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更好地搭配新闻元素,加强新闻节目的表现力。然而分析实际情况可知,同期声在电视新闻采访与编辑中的问题较多,媒体人员未掌握同期声的应用技巧,很难提升新闻采访与编辑质量。本文研究中,重点分析同期声在电视新闻采访与编辑中的应用技巧,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同期声,是指在新闻类节目中拍摄画面的同时录下的新闻事件现场声或采访声,声源为画面内的物体或人物,可分为现场环境声、人物采访声等。其价值在于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增加报道的信息量,增强报道的感染力。或许正因为同期声的价值,同期声的运用渐渐出现了另一个苗头:不胜负荷。如何给同期声“减负”?除了删减过于冗长、与解说重复的同期声,笔者以为,还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15.
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晕"话筒(镜头)现象.是指面对记者的采访,特别是面对话筒和镜头时,有的采访对象被话筒(镜头)搞"晕"了,一时出现意识狭窄、情绪紧张、不知所措的窘态,造成僵持、冷场、尴尬、局促不安甚至敌视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笔者一直在地方台一线从事采访工作。笔者发现,电视新闻能否三贴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期声采访的内容和形式。笔者这样说,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具有解说词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电视的特色,电视新闻中少了同期采访,就失去了电视新闻的灵  相似文献   

17.
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的记者,笔者在平时的新闻采访工作中,经常运用同期声。笔者认为,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运用好同期声,能使报道的新闻更加客观、更加真实可信,但如果运用不好同期声,就容易产生负面效应。本文拟探讨一些地方电视台的电视新闻节目中运用同期声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怎样采制好及运用好同期声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电视新闻与传统的平面新闻进行比较,其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可以做到声音与画面之间的同步。媒体人在电视新闻中若将声音的作用发挥好,可以弥补单一画面的一些不足,从而提高观众的收看兴趣。同期声指的就是记者在电视新闻的采访、录制过程中所同步记录下来的声音,这些音频信息能让观众最大程度地贴近新闻事件,是电视新闻里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根据对象的不同,通常可将同期声分为人物采访同期声和环境背景同期声两种,其中又以人物采访同期声最为重要。在新闻拍摄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同期声将不同人  相似文献   

19.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期声,即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的采访者、被采访者或采访现场的声音。在日常的电视新闻报道中,较为普遍地存在忽视使用同期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同期声可以提供准确的空间感、距离感、环境感、层次感,可以与画面一起塑造出真实、细腻的荧屏空间,加强荧屏空间的幻觉,增加画面的魅力。同期录音中有很多重要环节,其中话筒的设置适当与否是重中之重,直接影响声音的质量,决定着录音的成败。下面笔者结合个人创作实践,谈谈在影视剧同期录音中话筒设置的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