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曾虹 《声屏世界》2007,(5):48-49
现在很多电台,从国家电台到地区电台,都设置了怀旧音乐节目,比如中央电台的音乐之声有“世纪音乐盒”,天津电台有“老歌听不完”,楚天音乐台有“恋旧品味”,沈阳音乐台有“流行经典”、“流金岁月”,江西电台有“时光流转”、“真情岁月”,南昌地区性电台“青山湖之声”有“留声地带”等都打着“怀旧重温”的标志,“怀旧音乐”已经构成我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热爱聆听,胜过注视,所以多会在休闲的时光选择听广播,算一算听广播的历史,比音乐台的岁数还要长呢。爱黄凡、爱音乐最初喜欢黄凡,还叫他“黄凡大哥哥”呢!记得当时得知黄凡要去学习,我甚至还伤心的哭过。直到好些年头过去了,才在一次偶然的机  相似文献   

3.
有人预言:未来的广播,“99%是音乐,其余的是语言”。这对广播音乐业者而言,与其说是鼓舞,不如说是期盼。因为在日趋走近网络时代的今天,音乐台在节目设置和办台思路上所面临的问题,比其他系列台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新闻台可以用新闻立台,经济台有经济撑腰,交通台作交通文章,音乐台呢?就是放放音乐——最缺乏实用功能,也最没有“必听”的理由。特别是在眼下——以创收论英雄的发展阶段,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视听界》2002,(Z1)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将收录机的波段推到了FM,一个清晰的音质飘进了我的耳朵。“至高品味,最真感受,这就是属于您的南京音乐台!”我认识了王丹,那极具个性魅力的声音,还有听不完的好歌和音乐。我对音乐的激情和通灵由此而发,听了一整天,直到我进入梦乡……  相似文献   

5.
中华传媒网社区的传媒学术论坛上,曾有个帖子:“如果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形容广播的特性,你的答案是什么?”大家的回答是“流动”、“随时随地耳听八方”、“在车上听、走路听、去北极听、上珠峰听、上班听、做饭听、走着听、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听”。这就是广播的独特优势,即移动性和伴随性收听。  相似文献   

6.
中国广播走频率专业化道路已有10余年,各地纷纷成立了一系列的经济台、交通台、音乐台。然而,除了音乐台与交通台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具有专业台的意味,其他类型台大体上走的都是“综合台”的路子。  相似文献   

7.
长平 《青年记者》2009,(23):85-85
奥巴马走了,王紫菲红了。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当天网络直播的时候,就有网友在twitter上说,这个姑娘一定会“火”起来。王紫菲本人感到惊讶,是因为她不够了解中国的媒体环境。  相似文献   

8.
峥嵘 《档案天地》2009,(1):32-38
这个题目并非笔者臆造.而是沈醉先生说的。沈先生说:“这个人的行动的确使蒋介石感到害怕。那个时候连蒋介石、戴笠都怕的人。是值得写入历史的。”王亚樵是二、三十年代闻名上海滩的人物.因为他字九光。江湖上又称“王九”、“九爷”。  相似文献   

9.
凌春建 《青年记者》2007,(3):131-132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广播业被电视业超过,广播慢慢被人们定义为“弱势”的媒介。而到了90年代后期,交通台、音乐台的崛起,中国的广播业开始慢慢回升。在这次反击中,频率专业化是打头前锋。浙江广播电台“交通之声”正是在这股大潮中于1998年应运而生,其办台之初就定位于“立足交通,做交通专业广播,定位出租车司机收听市场,做出租车司机爱听的节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非礼勿听     
圣人说,“发乎情止乎礼。”然则,圣人的话也未必经常对,因为通常的情况下,“发乎情”的结果,最后往往是“止于非礼”。干柴遇见烈火,往往就烧起来,即便是湿柴,也能给烧干了。在“发乎情止于非礼”之后,子又曰了一下,“非礼勿听。”点解?就是说别人在非礼的时候,千万不要听。  相似文献   

11.
年纪小的时候,最怕结束、分别此类字眼。家里来了喜欢的客人,要告辞而支的时候,父母总是一再挽留,我就当真期望他们不要走,留下来继续兴高采烈地说着我听不大懂的事情。可客人终是要走的,“还要上班”、“再晚就没车了”、“约了人”……于是我就跟再父母的身后,看他们  相似文献   

12.
当时曾有人说:“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事,在打仗的时候,竟允许敌人在自己的区域发宣言,发战报,进行宣传?”在人民听不到真话的时候,《新华日报》说了真话。解放前,我党影响力最大的报纸恐怕要算《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  相似文献   

13.
“年轻的时候,我们是那么相爱。作夫妻久了,反倒越来越感到生疏……”不少人这样说。抱怨的以女性为多。虽然没有人直说,但其中包含  相似文献   

14.
“男人除了感情之外可以修好任何的东西。”当地的男人在填男性压力调查表格的时候,一个女人这么抱怨说。他的男人加入到了我们的讨论之中,他表示同意。“当戴安娜泪流满面或充满恐惧的时候,我就会变得比她更加不安。”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我必须使事情好转起来。而当我不能的时候,我就感到很沮丧。当我不能的时候,我觉得我辜负了她。”  相似文献   

15.
电台虚假广告的泛滥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生智 《新闻界》2004,(4):84-85
2004年5月,在使用高尔宝增高护膝产品受骗之后,南京市的庆桂萍等1354名消费者将高尔宝公司及其经销商、委托宣传方和广告发布者南京音乐台告到了南京市中级法院,法院将择日审理此案。“增高护膝”是高尔宝公司的产品,核准功能是“适用于15~25岁的青少年助长保健”,但该公司在南京音乐台做广告时,却玩  相似文献   

16.
改革的浪潮涌进广播电台,广播工作者解放思想,转换脑筋,大胆改革创新,相继办起了经济台、新闻台、交通台、音乐台等各类专业电台。这些专业台的出现,冲破了传统的节目播出模式圈。直播 热线电话这种播出方式,可以说是广播发展史上的创新。它使被人冷落的广播又热起来,越来越多的人为听广播重新打开收音机。 这里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上海“东方电台”,它是1993年10月28日开播的,到去年3月1日,仅4个月时间。就收到听众来信30万封,平均每天2500封。据上海市电话局统计,上海“东方电台”直播室热线电话,高峰时一分钟内竟有4千门电话同时往里打。  相似文献   

17.
看某地区电视台新闻节目 ,常听到刺耳的“该”字 ,什么“该县”、“该镇”、“该乡”、“该村”、“该局”、“该厂”、“该校”、“该店”……。听一些县市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 ,也有类似情况 ,“该”字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这个该字不仅内行人士听了不舒服 ,普通听众观众听了也十分反感 ,常常责问 :““该”到何时 ?这个问题涉及到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语言特色、编辑和播音的基本要求 ,有必要说一说。先说广播新闻。广播和报纸是两种不同的传播媒介 ,前者诉诸听觉 ,后者诉诸视觉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诉于耳的方法 ,和诉于目的时候是全然两样…  相似文献   

18.
《视听界》2002,(Z1)
10月30日下午,南京人民广播电台隆重召开表彰奖励大会,对去年以来各系列台获“中国广播奖”、“金话筒”奖等奖项的优秀主持人和记者给予表彰和奖励。而在众获奖者中最显目的是南京音乐台  相似文献   

19.
在南京音乐台主持民族音乐节目《东方音乐风情》已近十年。工作中,常常会对目前民族音乐节目的现状和发展感到不安和担忧。毋庸质疑,民族音乐节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在当今  相似文献   

20.
我少年时候,跟人切磋学业,争执不下时,常拿出一张“王牌”:“书上说的。”对方一听是书上说的,也就无言以对了,于是我便“得胜回朝”。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见识慢慢儿多起来,特别是自己也编起书来的时候,我才开始醒悟到,书,也是人编出来的,书上说的也未必都对。你看,书上还兴出现错别字呢! 我以为,自己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做到遇事不唯书,不迷信本本,对书上说的取分析态度,这自然是一个进步。可是作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