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哲学思维方式即主体思考、规定对象的方式。从哲学史来看,哲学思维方式的发展经历了三种主要形式:直观(表象)思维,抽象(形式)思维以及辩证思维。辩证的思维方式就是黑格尔曾系统发挥过的概念思维;抽象的思维方式也是黑格尔从旧形而上学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方式,它的极端形式以形而上学的名称为我们所熟知。这是勿须多说的。直观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它是一种无概念的思维,是对于对象直接的形象把握;第二,它是一种直接的抽象。直观中之对象并非对象具体、个别方面,而是对象全体。但是,全体在直观中表现为一片混沌,尚未呈现出细节的区别,尚无任何具体规定。由于它是直接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在《小逻辑》"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章节中,对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并对自己的逻辑学或形而上学做出了初步的规定。基于对此章节的解读,通过对黑格尔批判旧形而上学的关键点——思想和思想的对象的关系的梳理,阐明黑格尔的逻辑学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并进而阐明黑格尔自己对形而上学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在《小逻辑》"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章节中,对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并对自己的逻辑学或形而上学做出了初步的规定。基于对此一章节的解读,本文通过对黑格尔批判旧形而上学的关键点——思想和思想的对象的关系的梳理,力图阐明黑格尔的逻辑学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并进而阐明黑格尔自己对形而上学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分析经济形式的“抽象力”是在对斯密的形式抽象力、黑格尔的思辨抽象力批判性继承与革命性超越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斯密致力于把抽象概念上升为多样性统一的理性具体,但因缺少中介环节,形而上学地探索事物的内部联系,造成了表层归纳与深层抽象的混淆和研究方法的二重性。黑格尔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直观与实证,把固定的、僵死的内容升华为综合的、发展的具体,实现了“抽象力”的伟大跃迁。但是,黑格尔混淆了理性具体与现实具体,他的思辨抽象力与斯密的形式抽象力最终沦为形而上学的“同谋”。马克思则立足于现实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确证了抽象力的完整逻辑路径,终结了它与形而上学的“勾连”与“纠缠”,完成了抽象力科学性、革命性变革,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而且深化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及认识论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并不局限于清算形而上学的思想谱系,而是深入发掘和揭示其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据。黑格尔概念辩证法之所以屈从于形而上学的思维范式,是因为它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原则的最充分的表述,其核心的内容就是"资本逻辑"的统治。资本逻辑和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范式具有同构性。在其统治下,"抽象对人的统治"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哲学在近代认识论的基础上终结了整个理性形而上学,人被赋予绝对的理性存在,但是如此这般对人的抽象逻辑建构,必然导致对人的放逐。马克思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过程,从而终结了理性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也终止了任何对人的臆造,实现了哲学的根本转向。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认为人类理性思维的特质就是运用思维的“抽象力”通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而这种抽象力把世界作为整体把握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因而认为“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颠覆”,首先在于他意识到任何理性,观念不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只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幻觉”的观点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而且这种反本质的观点,又是一种标准的后现代哲学语境。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并不存在“认识过程”混同于“表达过程”,语言不仅不是消除哲学问题的工具,而且还是澄清哲学问题的砝码,马克思思想的连续性与“颠覆”一词是格格不入的,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旨在剥离它的唯心论外壳,决非要去颠覆它。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是唯心主义概念辩证法大师,他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对他以前的形而上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他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体系就是在批判形而上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了解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其辩证法思想、加深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无裨益。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贯穿于其整个  相似文献   

9.
西方哲学经历了一条由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的路径。旧形而上学实质上把世界理解为科学世界;康德将旧形而上学的外在对象转换为内在理性,通过将旧形而上学的科学世界降为现象世界而把道德世界从科学世界中解放出来;胡塞尔把康德的纯粹理性彻底内在化为纯粹意识并将对象理解为自在的客观之物,通过研究对象之主观相对的被给予方式,指明了科学世界的生活世界基础,最终把生活世界从旧形而上学的科学世界中解放了出来。  相似文献   

10.
克尔凯郭尔的思想是在对哲学上的黑格尔主义和宗教上的丹麦国家教会的批判中形成的.他抛开了对理性、客观世界的追求,极力强调个体的主观存在意义.克尔凯郭尔思想的核心词汇就是基督教定性下的精神、自由、自我.在精神的定性之下,他把人们的生活方式概括为典型性的三种:美学的、伦理的、宗教的.他选择了宗教的生活方式,认为基督教的真理才是永恒真理.他所理解的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品质或者理性,而是个体在上帝面前的存在.他激烈地抨击理性对信仰的僭越,与此同时他又把信仰和宗教凌驾于理性和美学之上,试图以此来指导人类的一切行为,这无疑是走向了另一极端.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包含“真理的本质即自由”、“真理的本质即本质的真理”两个命题。析理海德格尔反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拓进路迹,实现由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转变为本源性的思维方式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单纯层次上的“无限可分” ,只是“恶的无限性” ,而决不是辩证法。遵循恩格斯与黑格尔对可分性问题的基本思路 ,认为只有“可分”与“连续”、“构成”与“生成”等两个对立面的统一 ,才有全面的真理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结束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旧时代,他通过对作为研究超验对象的形而上学的批判,重建了一个庞大的思辨形而上学体系。黑格尔哲学既是传统形而上学的顶峰,又蕴涵和预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倾覆和现当代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价值真理”概念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不是与“事实真理”而是与“科学真理”对举的概念。在“事实”层面上,只存在“真实”概念,“价值真理”是建立在“价值实事”基础上的。价值真理就是认识对客观事物现象固有价值本质的揭示。由于价值是系统性存在,所以,它具有区别于科学真理的特指性特征。同一客体,对不同价值主体而言,可以得出“好得很”与“糟得很”这样对立的价值真理认识。但这种价值真理认识,必须建立在科学真理认识基础上,把握客体对主体真实的、本质的利益关系,否则,就没有价值真理可言。  相似文献   

15.
追求真理是哲学的内在本质要求,对真理问题不断反思是哲学家们绕不开的路。德国古典哲学中自我学说的发展历程隐含着德国古典哲学家(特别是从康德到黑格尔)对真理和形而上学问题的回答。这一阶段自我学说的发展呈现为自我的逻辑化和自我的本体化逐渐融合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以自我为明证性基础寻求真理的过程。揭示自我的形上建构过程及其内在逻辑必然性不仅能够加深对真理问题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探询现代之后自我解构的深层次缘由。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祖先对宇宙创生、含容万物的规律,先是由有象而元象,再来是由无象而有象,不断地加以往复探讨,虽各有所见,但总结起来,则可用“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予以概括。这种结构,不但可适用于科学,也一样适用于哲学、文学与美学;如果将它对应于西方所谓的“真”、“善”、“美”来看,则“一(0)”为“真”、“二”的规律作用与过程为“善”、“多”为“美”。本文即着眼于此,以诗歌为例,探讨“真、善、美”与“多”、“二”、“一(0)”的螺旋结构的对应情形,以见两者一而二、二而一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近代形而上学因其内在的矛盾 ,陷入背离科学精神的独断论、否弃人文精神的片面理性 ,导致向现代形而上学的转型。在研究对象上 ,由抽象思辨的理性王国转向具体现实的生活世界 ;研究方式上 ,由主客分立的科学型思维方式转向主客统一的人文型思维方式 ;研究目标上 ,由追寻终极不变的绝对真理转向确立多元开放的相对的哲学观。本文通过转型的原因与意义的分析 ,揭示现代形而上学与近代乃至传统形而上学的差异 ,阐明形而上学在现当代哲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在《逻辑学》开篇就着力谈论哲学之开端的问题,它不仅意味着狭义上的逻辑理念的起源,同时也是思想与意识本身的发生状态,哲学之要义就在于把握住这种东西的实质。通过将开端作为观念论原则与古代本原追索的统一表达,黑格尔不仅在新的视角下把《精神现象学》同《逻辑学》整合在一起,同时也提出将逻辑学视为逻各斯自身活动的展现的过程,对这种过程的描述与认识即为逻辑的科学。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新儒家中,唐君毅提出"性情的形而上学",牟宗三提出"道德的形而上学",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对中国哲学精神传统作一清理。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性情"一词其实和"道德"一词是相对而共生的,反映了早期儒道两家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可以说"性情的形而上学"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拟从早期道家的思想来讨论道家是如何体现出"性情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20.
皮亚杰认为抽象模式是心理学因果解释的一种形式,文章认为皮亚杰所开创的运算逻辑是儿童实际思维发展机制的形式化模型,也是解释儿童认知结构转换规律的抽象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