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2 毫秒
1.
民国西康格桑泽仁事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2年2月,西康地区爆发了国民党西康省党务特派员格桑泽仁提缴当地驻军枪械,建立西康建省委员会的事件.这一事件是国民政府、西藏地方政府与川康滇地方当局等政治势力在该地区相互博弈的产物,也和晚清以来的西康建省筹议以及1930年爆发的第三次康藏纠纷密切相关,对第三次康藏纠纷、诺那事件、西康正式建省和甘孜事件等一系列事件的发展演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西康改建行省是近代中国边疆政制建置史上非常典型的个案。清代在西康地区实行的是土司制度,清末为了因应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在该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并一度筹议设置西康行省。辛亥革命后,由于北京政府的无力和四川的内乱,加之发生了两次康藏纠纷,使得该地区基本上处于动荡的状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更好地处理西藏问题,国民政府积极扶持刘文辉进行西康建省。1939年元旦,西康省终于正式建立了。此后,西康地区的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西藏问题的解决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见,西康建省  相似文献   

3.
西康建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康建省始于清末川边藏区的改土归流,民国初年停滞不前,终成于抗战时期的1939年。前后历时30多年,时断时续。在建省过程中,中央与地方以及各地方势力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权力博弈,最终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完成了建省。西康建省,加强了中央对这一地区的管辖,加快了西康社会的转型,巩固了国防。  相似文献   

4.
第三次康藏纠纷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0年6月,西康甘孜县发生了大金寺和白利乡争夺庙产的事件,随即演变成第三次康藏纠纷,直到1940年才完全解决。它与当时西康地区发生的格桑泽仁事件、诺那事件、甘孜事件以及班禅返藏事件、西康正式建省等重大政治事件都有着密切关联,并对1930年代乃至以后的川、康、藏局势及国民政府的国家统一运动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历史教学》2002年第9期刊出了王培利先生撰写的《西康何时建省》一文(以下简称王文),阅后获益匪浅。王文认为,1936年10月红军长征结束前,西康并未建省,因此,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把西康标为一个省是不准确的。这个结论言之有理,笔者与王先生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也是一致的。但王文中的若干史实明显有谬误,也须指出,以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6.
任乃强先生撰著的《西康图经》为研究民国时期西康诸种情形的重要资料之一,其内容精详,体例完备,对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康之疆域变迁、境内族群状况、地形地貌等论述颇为翔实,堪称民国时期西康"百科全书"。本文拟以该书为切入点,从民国时期学者研究西康之视角着眼,以札记形式对该时期康区族群及其分布、社会组织和康区文化特点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刘文辉康区乌拉制度改革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刘文辉入主西康以后,对康区乌拉制度的改革入手,分析其改革的背景及内容,探究改革失败的原因,共分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刘文辉改革前康区乌拉状况;第二,刘文辉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三,剖析改革失败的原因。认为乌拉制度的存在,改革的失败,都与当时康区的客观历史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西康地区近代社会研究》[1]系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王川教授于2009年12月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专著。王川从1995年参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课题以来,先后在各地藏区实地调查,发表了多篇藏学研究论文,《西康地区近代社会研究》是他继数年前出版  相似文献   

9.
清末以来,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更多的国人开始关注边情。鉴于西康(又称“川边”)在中国的特殊地位,民国时期大量国人多批次入康考察。本文将对这时期的入康国人作一简略的分类,并进而剖析其入康原因。以此,从另一侧面来了解当时西康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黄天华教授《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康建省为考察中心(1906-1949)》一书描述了自清末至新中国成立近半个世纪川边西康地区的时事变化,多方位对历史事件进行探究,总体阐明了“西康问题非特指西康本身”、“涉及少数民族地区事务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等问题,并且在治史方法尤其是史料运用方面对后辈学子起到了垂范作用,顺应当代史学研究中“科际整合”的趋势,是研究川边西康地区社会变迁不可多得的一部著作,对今天国家的整合与统一、民族的交融与团结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嵇康论     
嵇康是三国时魏末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也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凤仪,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览无不该通。长好庄老,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不愿效力于司马氏,最终被司马氏所迫害。但其高风亮节的情操为后人所敬重。  相似文献   

12.
嵇康论     
嵇康是三国时魏末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也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凤仪,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览无不该通。长好庄老,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不愿效力于司马氏,最终被司马氏所迫害。但其高风亮节的情操为后人所敬重。  相似文献   

13.
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玄学家,是庄子思想的继承者。他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观点,这种主张是指顺应人性的自然发展状态,将儒家的纲常道德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自然美德。"任自然"是指以本真之心作为道德践行的出发点,从而超越物欲私利成为自由的人,达到至美至善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4.
以嵇康的两篇短文浅析嵇康的内心痛苦和处世态度,其痛苦和挣扎因为更具有典型性和悲剧意味,因此,从魏晋到当代的千年间,有一批嵇康式的人物出现。列举了四位嵇康式人物,他们不被社会当权者所接受,在精神上都极为苦闷,大都具有旷达狂放的个性和行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乱世浊事的愤懑和抨击,对自我个性的坚持,已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抗拒黑暗、维护自由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是一位从传统中脱颖而出的激进政治家,他那视天下为己任的救世倩怀,惟我独尊的道德优越感,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康有为从反传统开始,最终又回归传统。  相似文献   

16.
陈沆关注国计民生,忧国忧民,其作品反映时代,反映现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值得我们去认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康白情的新诗创作,80年代以来已引起学界的关注,但对他的旧体诗却少人论及,其实,他的旧体诗也有专集,并有鲜明的特色,不忽略他的旧体诗,才有利于全面认识康白情这位诗人。  相似文献   

18.
本在实地采访康白情亲友和查阅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澄清了有关康白情生平介绍中最为关键的逝世时间,新诗和新诗成就的评价,是否参加过“三K党”三个方面的问题,使人们能进一步正确评价新学初期白话诗人中“成就最大”(胡适语)的康白情  相似文献   

19.
论康广仁     
“戊戊六君子”之一的康广仁是戊戊时期维新思想的出色宣传家和实行者。创办和经营《知新报》及大同译书局、倡导和组织妇女不缠足运动及女子学堂是他对于维新事业的重要贡献。他直接参与了百日维新,是维新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对于那场维新运动,他有独到见解,并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了那场维新运动,在维新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救国图存,针对教育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并且身体力行创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其促进中国近代化的教育思想中,不乏对现阶段中国教育改革有借鉴价值的成分。变科举、兴学校、学西学是其维新时期的主要教育思想;万木草堂办学是其教育实践的组成部分;《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则是其教育理想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