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讯说:“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得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鲁迅的见解,对新闻工作者同样有指导意义。我认为,新闻系的学生除了主攻新闻外,还要兼修其它社会科学,选修自然科学,要当“杂家”。当今的社会,马列预言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体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整个科学群落朝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方向迅速发展,以至某一学科的进步必须建立在其它学科成果的基础之上。新闻系的学生,仅有专业的技能还不够,必须有渊博的知识。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说他最喜爱的一句格言,就是“世界的一切在我都不生疏”。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尤其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在古代,我国就主张文章要有知识性。司马迁说庄子“学无所不窥”,赞扬他写的文章学识广博。鲁迅也主张作家要学习各种知识,他希望文学青年“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但是,在“四人帮”横行时,新闻是不能讲知识性的。在他们看来,知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记者采访就像蜜蜂采蜜一般。我说:编辑也和蜜蜂一样,同样在采粉酿蜜。不过,记者要“飞”到很远的“山野”去,编辑却在身旁的“花园”里,这个“花园”里万紫千红的花朵,就是通讯员用脑汁和劳动写出来的稿件。蜜蜂飞织在万花丛中,哪怕是一朵小小的花儿,只要有点点花粉,它都要去采集下来酿蜜。编辑呢,也应该如此。只要通讯员来稿中有几句可用的东西,都应当摘编发表。一九五八年秋天,正当陕西全省播种小麦的时候,有关这方面的稿件像雪片一般,纷纷而来。但是,这里边有些稿件不好,无法见报;就是能够见报的稿件,也要经过去粗留精的编写。这时,我们的编辑,就在这片秋播稿件的“花园”里采起“蜜”来。经过一番选择,在通讯员巴山人、蒲兴华两  相似文献   

4.
贴近与创新     
赖晶晶 《声屏世界》2008,(11):65-65
在广播通联工作中。常有听众在来信中说:新闻怎么那么多的大话套话?会议报道怎么都是领导加强调呢?典型报道怎么总是干巴巴的,让我们听不明白呢?等等。确实,在广播新闻报道中,领导的活动多,干部的政绩多;不切卖际的多,流于形式的多;老百姓在广播里见不到自己的“影子”;广播新闻没有广播的语言特点;记者编辑没有将工作报告、会议纪要、政策规定、典型事例“翻译”成听众想要知道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说实话,我也不知该怎么形容这两年来的记者生活。虽然没有面临下岗,也没有吃不上饭,但在媒体工作的人都知道,身在其中的我们常常身不由己。有时,我倒挺羡慕那些小媒体里做事的同行,每天对付几篇稿子,编辑不会拿记者稿子“开涮”,即便动“刀子”也会手下留情,毕竟稿源不多,报纸总得靠稿子撑起来,总不能第二天开“天窗”吧。我想说的是,在南都这样的口碑不错的媒体里做记者,虽然收入可能高点,但对年轻记者来说,成长过程绝对不会一帆风顺,注定要磕磕绊绊。许多人心中都有个“结”:青年记者,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时的讲话指出,新闻工作者要打好“五个根底”,其中第三个是知识根底。他说:“要打好知识根底。知识就是力量。首先要努力掌握与自己的业务工作直接有关的知识,同时,还要博览群书,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籍都应读一些,科技知识也应尽可能多学一些。希望在我们的新闻队伍中多出一些既懂政治、学识又渊博的编辑、记者、评论员。”  相似文献   

7.
有一种说法:编辑便是修修补补、增增删删、核核对对、推推敲敲……一个‘便是’、一堆叠词,把编辑降至无足轻重、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地位。理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稿件你编辑什么?有了稿件你编辑又算什么?一句话:重采轻编。因了这一观念,有些单位在平时的诸多‘关心’里没有编辑的份儿;在工作总结里也很少提到编辑的贡献,为害最大的是抽了一些当不好记者的人来当编辑,有的人公然讲:‘没有编辑我照样发稿!’这是不懂编辑工作的艰辛和意义: 先说艰辛:编辑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大量的来稿都需经过编辑的挑选。纵然是百里挑一,每篇稿子却是要读的。读稿,费眼费神,一位负责任的编辑绝不会因为字体了草难认而伸手拣过。读稿,又是衡量其新闻价  相似文献   

8.
6月2日,著名作家秦牧对广州日报记者谈了他对报纸编辑工作的看法。秦牧说,报纸的编辑,主要是做好编辑工作,但也应该参加一些采访活动,动笔写一些文章。不用多,“一些”就行了。这样可以把主要精力用在编辑工作上,又能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审稿和写作水平等)。既编且写,在完成编辑工作的基础上多少写一些,不要走极端,要么只顾埋头写东西,工作应付了事(现在有个别编辑就是这样,只顾自己写东西,对编辑工作不负责任);要么只是埋头于编辑工作,没有写作的要求和实践。作为编辑,要认真负责,从难从严对待工作,防止出差错。现在报纸上出差错太多了。有一家报纸,把“佼佼者”写成“皎皎者”,起码连过四关——作者、编辑、值班编委和校  相似文献   

9.
一、要有好奇心如果没有好奇心,那你就永远成不了一名好记者;如果你不是常常想要知道事物发生的原由而只知道它的发生,那么你要想成为一名好记者也是毫无希望的。即便是你有非常优美的写作风格,但这在采写新闻方面与有好奇心相比。其功能也只是充当第二把小提琴手,其地位也是次要的。二、要走出办公室新闻并不会躲藏在报馆记者办公室的冰箱后面,所以,办公室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并不是那么很诱人的。记者所被诱之处应是社会。别老呆在办公室里闲着无聊,若如此,那么当编辑们需要做事时,看到你在玩那种纵横填字字谜游戏,他们肯定会来叫你帮忙做事。当然,编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记者们也应尽些义务,但在工作上,记者和编  相似文献   

10.
许凤才 《出版参考》2009,(18):35-35
欣逢《经营媒体》出版问世,秉烛夜读,感慨良多,遂记之。 大胆的探索精神 因为是编辑记者出身的缘故,所以,朱夏炎对党报改革的探索并没有停留在理论问题的思考上,而且在具体新闻业务问题上也多有见地。他在书中的一段话就说得很好:一些工作、会议、时政新闻都是新闻“富矿”,  相似文献   

11.
记者难当     
五十年代当记者很辛苦,下乡采访得自己带行李而且得把它装到马搭子里。因为很多地方不通汽车,再说也没那么多汽车,所以得经常骑马、骑毛驴、骑骆驼,骑一切能骑的东西。今天年轻的记者恐怕压根儿不知道那马搭子是什么玩意儿。那时候也没有宾馆、招待所什么的,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不过那时候也有一样好处,就是当记者很容易出名。发表几篇作品就可以名扬全疆。当时的《新疆日报》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记者有多少呢,我说不准了,反正所有的编采人员在一个大办公室里办公,你说能有多少呢,也就是二三十个吧!  相似文献   

12.
6月2日,著名作家秦牧对广州日报记者谈了他对报纸编辑工作的看法。秦牧说,报纸的编辑,主要是做好编辑工作,但也应该参加一些采访活动,动笔写一些文章。不用多,“一些”就行了。这样可以把主要精力用在编辑工作上,又能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审稿和写作水平等)。既编且写,在完成编辑工作的基础上多少写一些,不要走极端,要么只顾埋头写东西,工作  相似文献   

13.
最近,和几位记者聊天,谈及稿件处理问题。有的说:“唉,真没办法。你费半天劲琢磨出点有意思的东西,往往见报时就被砍掉了。”有的说:“编辑的斧头可真厉害呀!吭哧一下,就给你定了型。”这些同志的感叹,引起了我的共鸣。编辑处理稿件,难免要作一些修改。所以对编辑砍稿。当记者的一般是没有非议的。但是,在如何“砍”这个问题上,却大有说头。这里我不揣浅陋,谈点看法,和编辑同志们商榷。  相似文献   

14.
一、对文字的"再创作"作为新闻编辑每天都会面对许多的稿件,这些稿件对于记者来说都已经是成品,但是对于编辑来说,只是一些基本素材,尤其对于电视编辑来说,除了文字以外,还要对新闻画面进行处理。所以对稿件的再创作才是新闻编辑真正的工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1.首先编辑要熟悉记者的工作采访过程,如果不知道记者的工作内容,又有什么资格去删减人家的稿件呢?这个过程当中有时会了解到一  相似文献   

15.
吃东西,有人嗜甜,有人嗜酸,有人嗜苦,有人嗜辣,有人嗜咸,但究其实,不过是兼吃五味时对某一味有所“倾斜”罢了。倘若始终给他“五味”中的一味,即使是食性再“宽容”的人,也免不了会倒胃口的。所以,要想吃得有味,非得五味俱全不可。记者的采访生活也是如此。唯其在采访中有不同味道的体会,才会感到采访生活的有味。无论到哪里采访,无论采访什么,除了乐感,还是乐感,潇洒得可以。世间是否有这样的记者,我不知道。我因为没有这种“潇洒”的水平,所以今年三四月随参加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河南代表团采访,倒实实在在产生了多味的体会。先说对“急”的体味。第一次随团参加全国人代会报道,走得很匆忙,一到北京李长春省长就指示说,全国人代会期间,《河南日报》天天要有反映。一听此言,心里不免就有点急。大  相似文献   

16.
你来信说,做记者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一年来的记者生活是愉快的,但是也常常为抓不住重要报道题材而烦恼。见报的稿子都是一些小鼻子小眼的东西,不要说读者了,连自己也不想再去看它一眼,因此怀疑自己身上有没有新闻记者的“细胞”。我认为这个问题不仅表现在你身上,可以说在许多青年记者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不是你身上有没有新闻记者“细胞”,而是看你头脑里有没有宏观意识,懂不懂得进行宏观思维。  相似文献   

17.
“‘冰点’刚开办时,谁也不知道哪些人可以做这儿的记者,许多人都来试,拼杀出来.留下来的就是‘冰点’记者。”“她们都是有过文学训练的.都有一定的文学基础.能写出大东西。而且她们阅历丰富,有10年以上的新闻工作经验;能吃苦,为了完成任务,在大山里一走几十里上百里的经历她们都有,防空洞,破窑洞都住过;稿件的表现力比较强,写的稿子都比较有味道.那么长的东西,读者能读下去.能产生共鸣.还能眼睛热一热.心里软一软。”她们也都到了要提升自己的“坎儿”上,否则许多思辨性.探究性强的题材没法把握,社会在发展,冰点也在不断改变,记者的知识储备跟不上,不能不断提升自己,有些领域的东西就无法写。——《冰点》专栏主编李大同谈冰点记者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国家,“新闻无学”观点不知道流传了多久。人们说多了,习惯了,无所谓了,也就成了不争的事。但是这个“不争”,究竟是懒于争论,还是因为说不清楚呢?恐怕说不清楚才是真实原因。其实这也正是多少年压在新闻界同仁心底的几分惭愧! 你想:我们的编辑记者,从事着这样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而这个职业的学问根基究竟在哪里?不清楚。在文学里?好像,又不完全像。在政治里?有理,也不全在理。在宽阔的知识面里?但是学识渊博的人并非都善于发现新闻呐!人们曾经左思右想,感到不论把新闻学的根“栽”在哪里都有失偏颇。于是,没有…  相似文献   

19.
随手翻翻几本新闻杂志,有关“总编辑要当首席记者”方面的文章不少,其意思大多为总编辑要多采写新闻,写好新闻,当好报纸的第一支笔,也就是首席记者。对此,我们做一般编辑的心里总是酸溜溜的:为什么连总编辑都不愿当报纸的首席编辑呢? 总编辑不当“新闻官”,深入下去调查研究,了解情况,采写稿件,并从中体会记者写稿的艰辛,本意是不错的,也值得提倡。时下的问题是,一些新闻单位本来对编辑工作就重视不够,总编辑又都忙着采写,哪还有精力顾及编辑工作呢?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容易给人连总编都不愿从事编辑工作的感觉,编辑工作更难以引起重视了。其中有些人这样认为,编辑不就是剪刀加浆糊、涂涂抹抹嘛,不需多大的学问,坐得住就行。事实证明,办好一张报纸,应把编辑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来考虑,编辑是一种特殊复杂的劳动,一个优秀的编辑就是一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英国报业大王诺思克利夫勋爵说过,“记者为报纸写文章,但创造报纸的却是编辑。”我国一些老新闻工作者强调:“报纸工作应该以编辑部为中心。”在选拔编辑时应考虑到从优秀的记者中挑选,一般来说,编辑应该是记者中的佼佼者,只不过编辑不易比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把鲁迅称为“中国的高尔基”的,不乏其人。鲁迅与高尔基,这两颗同于一九三六年陨落的文坛巨星,确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个相似之处,不仅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也同样反映在编辑工作方面。一鲁迅与高尔基都有丰富的编辑工作经历。鲁迅曾参加过十八种报刊的编辑工作;高尔基编辑的报刊少一些,但也有十三种。在数十年的编辑生涯中,他们都始终把编辑工作当成为真理和正义服务的职业,通过自己编辑的报刊和撰写的文章,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