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11月以来,本报一、二、三版的批评性报道悄然多起来了,差不多平均一天三个版上就有一篇,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我相信读者也会敏感地关注这一变化。加强舆论监督,适当登一点批评性报道,是党中央对新闻宣传的要求之一,也是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但不知从何时起,本报依稀自设了一个禁区:不登批评性报道,有些正面报道也不抓问题,变成了纯粹的表扬稿。对此,读者是很有意见的。此次批评性报道悄然变多,社里并没作专门动员,但有责任感的编辑自觉编发开了,夜班和二、三版的编辑自觉上了版。这说明编辑部的同志能自觉按党中央的有关精神办报,能自觉地按新闻规律办报,能自觉地接受读者意见并见诸行动。目前已登出来的几篇批评性报道还没有一篇挨上面的“板子“和下面的批评,说明我们编辑部对批评的度掌握得好,没有造成负面影响。鉴于此,我希望有关同志总结一下搞批评性报道的经验,届时可交流一次,并写成论文发表。今日一版的《只有一个退伍兵,竟派三个工作组》是一篇好稿,但批评似乎没批到要害上:①这种情况虽是一种形式主义但更贴切地说是一种官僚主义,应直刺官僚主义才是;②一个团级仓库,就那么不到200人,出现这种情况领导的责任是明显的,但报道最后批到了机关、部门头...  相似文献   

2.
作为舆论监督重要手段的批评性报道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本文从批评性报道与舆论监督的区别、批评性报道自身特点出发,透视批评性报道中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并就如何进一步强化这一功能提出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我在基层连队搞报道,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本来身边有不少新闻素材可以写成稿件,可由于在这个环境久广,对什么事情都不觉得“新奇”厂从而使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从身边溜走了。请问.为什么会‘身在宝山不识宝”呢?河南新郑驻军某部对学胜刘学胜同志:这个问题在通讯员中是常有的。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有些通讯员对身边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熟视无睹,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写,而有经验的通讯员或记者一下来,就会接连写出有声有色的报道来,这时候你等才“醒悟”过来:这些事情我都经历过呀!自己怎么就没有写出来?于是就…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中长期流传着一句话:批评性报道最难搞.我想,这句话是真实的.所谓“批评性报道最难搞”,有两层意思:第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体一般以正面报道为主,批评性报道较少,惟其较少,也就显出其珍贵,也就备受重视,也就要求严.第二,批评性报道是一种披露事实真相,弘扬正气,批评错误的报道,通常,表扬容易,批评难.客观上,它要求记者要深入地调查,不带个人偏见,写作时遣词造句更讲究,还要经得起被批评一方和大众的检验,所以,这实际上是在考验一个记者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批评性报道往往针对的是矛盾比较集中的事件和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记者要敢于直面矛盾,揭露矛盾,努力化解矛盾,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一些地方滋生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依靠党和政府、执法部门大胆地进行采访报道。但在具体的采访报道中,记者更要注意把握好原则和分寸、报道方法与技巧,并在开展批评性报道的同时做好自我保护。那么,如何在采写批评性报道中做到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6.
掌握新闻研究的动态,了解某个方面理论研究的前沿,这是写好论文的前提。 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尤其是远离编辑部的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一天不看报(包括电视、广播),就会闷得慌;一段时间不看报,就不知道写什么。这是因为没有媒介给你提供外界的信息,不知道当前在宣传什么,难以选准自己要报道的方向;不知道哪些已经作过报道,哪些还没有作过报道,失去了判别新闻事实价值量的参照系。 论文写作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你想写一篇关于第四媒体的论文,你起码要粗略了解理论期刊近期有关这方面的论文发了些什么,研究已经拓展到了…  相似文献   

7.
和凯歌结婚后,我压根就没想过要去做什么制片人。凯歌对我说:遇到特别适合你的角色你再演,如果没有就在家里歇着,反正咱家也不差你挣钱。有他这句话,我一下子就特别轻松了。身边有这么一个男人,我生活得无忧无虑。  相似文献   

8.
陈红  雷米 《出版参考》2011,(11):36-36
和凯歌结婚后,我压根就没想过要去做什么制片人。凯歌对我说:遇到特别适合你的角色你再演,如果没有就在家里歇着,反正咱家也不差你挣钱。有他这句话,我一下子就特别轻松了。身边有这么一个男人,我生活得无忧无虑。  相似文献   

9.
新“官”上任三把火策划:阿仲据《中国档案报》第66期报道:该报记者在湖北省档案局局长述职报告会上采访时,曾向在座的一位职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从本局干部中选一名局长,你推荐谁?”会后,局里一位女同志对记者说:你要问到我,我就推荐我自己,我觉得...  相似文献   

10.
批评性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重不多,但是起到的作用却很大,可以说批评性报道与正面报道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在新闻舆论监督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正面报道所无法替代的。但是这种报道的协作难度又较大,很多新闻工作者都感觉难以驾驭。那么如何提高批评性报道的写作水平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批评性报道写作中需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供大家参考。总的来说批评性报道既要有针对性,又要能够使人接受,发人深省,引起人们对事件的深入思考,可以说批评性报道考验的不仅是写作功底,更考验新闻工作者的性格与观念。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传媒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各家报纸以各种方式吸引读者,一张报纸要把一定数量的读者吸引到自己身边,非得有不同凡响的独特之处不可。要么,你的报道是独家的;要么,你的报道形式别出新裁;要么,你的报道比别人更权威、更深刻……否则,就会变成自己办报自己看,既起不到传播信息的作用,更达不到宣传教育的作用。光明日报“今日话题”专栏之所以在1995年被评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原因就在于她“特”、“新”、“快”、“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994年5目,“今日话题”在光明日报上一亮相,就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关注。很多读者从千里之外打  相似文献   

12.
亲爱的通讯员朋友,你经常写稿吗?你的身边可有个小本本?一位老编辑对我介绍他提高写作水平的经验时,告诉我身边要常常带着小本本,以便随时记下自己不懂的事情,记下好的格言、谚语或警句。久而久之,就会积累知识,提高你的观察能力,提高文字和写作水平。老编辑告诉我:据说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同志,他的身边就经常带着一个小本子,随时随地记录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读书、看报、开会、看演出、闲聊时的偶感、联想和一些事物的特征,积累各种各样的素材,这样一旦有了主题,经过酝酿、提炼和加工,就能画出好的作品来。华老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小本本记什么…  相似文献   

13.
独守苍茫     
入行六七年,相熟的同行偶遇,总要互相问问:“你现在在哪?”无他,只因记者这个行业流动性太大。笔者在同行聚会中,这样的情形每每出现:你跟身边人说起他们单位最近做的一篇报道不错。他却告诉你前不久刚刚另谋他就。不少人是在行业内流动,但也有很多人改了行,他们有的考了公务员,或者干脆自己创业。  相似文献   

14.
批评性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重不多,但是起到的作用却很大,可以说批评性报道与正面报道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且是正面报道所无法替代的。但是这种报道的写作难度又较大,很多新闻工作者都感觉难以驾驭。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批评性报道写作中需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供大家参考。总的来说批评性报道既要有针对性,又要能够使人接受,发人深省,引起人们对事件的深入思考,可以说批评性报道考验的不仅是写作功底,更考验新闻工作者的性格与观念。  相似文献   

15.
石河子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梁松,将自己在多家报刊上发表的批评性报道汇编了一本《荆棘小集》。他写的题记是:“不能只种花不栽刺。新闻如果没有尖锐的批评,就是最大的不真实。”在新疆新闻界,象粱松那样敢于坚持采写批评性报道的圮者并不多。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批评性报道太难搞。在困难面前,有的新闻工作者却步了。粱松也犹豫过,但他想到自己的使命,也就不在乎个人的得失了。  相似文献   

16.
最具活力的硅谷,总是以“随时吞食自己的幼崽“来加速自我否定,以求生存。微软公司每3分钟出一个“视窗“新品,诺基亚公司则挖空心思地运用改变、替代、颠倒、转换等手段,使企业每天都有新品种问世。他们都谨记着一条定律:一成不变的企业必定要消亡。 当我从报纸上阅读着上述信息时,我本能地联想到提供这些信息的我的新闻同行们:你敢吞食自己的“幼崽“吗﹖ 报纸是整个社会市场中的一种产品,稿子又是一张报纸中的一种产品。以稿谋生的人,固然需要打出自己的个性风格,经营好自己的“拳头产品“,以自己的特长和特色开辟通途,站稳脚跟。但在当今形势下,我以为也要学一学“随时吞食自己的幼崽“的硅谷精神,敢于和善于让自己既有相对稳定的个性风格,又有不断变化的创新追求;既能保住“老字号“,又能常有“新名堂“。 我知道这是一种近乎苛刻的要求,但“无情“胜有情:假如你是一个写通讯的高手,同时消息也出手不凡;假如你是写训练报道的大师,同时也能够在政工报道的领域纵横驰骋;假如你已经形成了“小桥流水“的风格,又已初显“大河奔腾“的气势……你的产品不仅能够更有市场,你还将成为众人争抢的“厂家“。别人我不好说,我这个小小编辑组长就常常陷入这样的痛苦中:看中了一个...  相似文献   

17.
新闻是否有可能侵权和涉讼,与对新闻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的把握有着直接的关系。下面分四个问题来谈。 一、准确与删繁就简 真实、准确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记者立于不败之地的护身法宝。特别是进行批评性报道,每一个情节都要核实无误打能动笔。事实要准确,用词要准确。这些道理不说自明。 现在要说的是,为了做到准确,批评性报道要删繁就简这里所讲的批评性报道,不是指对司法机关、纪检部门审判、处理结果的报道,而是指媒介独自发现问题,予以披露的报道。写这样的批评性报道,最忌“贪大求全”。比如某人可能受贿五次,记者掌握其确凿证据的只有一件,另有两件有明显的线索,但还没有抓到十分可靠的证据,此外两件只是听到一些反映。那么记者在写报道时,就先报那事实确凿的一件,  相似文献   

18.
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具有很强的战斗力。通过对社会问题、不良倾向、缺点错误等进行公开的批评,促进问题及时处理,社会风气好转。批评性报道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揭露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被批评者接受并改正。 注意批评的立场 批评性报道,首先从内容上,要考虑是否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意志和愿望,是否有利于促进大局的稳定、国家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繁荣富强。批评报道不是激化矛盾,使事情复杂化,更不能有所谓“整人”思想。其次在方法上要坚持:凡是不利于问题解决的…  相似文献   

19.
生机勃勃的舆论监督,颇有力度的批评性报道。这是我参加第七届全国优秀广播节目评选以后留下的一个印象。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一种主要的、直接的形式。同往年比较,1988年广播新闻批评性报道的特点是:数量增加,力度加强,层次开始提高,方法巧妙多样,因而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第一个特点:批评性报道数量增加,为解放以来最活跃的年份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两会年年开,报纸年年要报道两会,在看了大量报道并比较了各报报道后,我发现在采写两会报道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即代表、委员们人人都会发言。你说、我说、他说,并不都是新闻,新闻恰恰在说什么上。他说的内容确实有新闻,涉及到人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构成新闻;否则全盘照录代表、委员的发言并不算新闻。在这点上,我认为《新华每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