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12月26日,《中国集邮报》在第11版刊出了一组文章,谈集邮图书出版情况。其中有一篇文章标题为“文献集邮热是一种泡沫”。这组文章刊出后,引起了广大集邮文献爱好者的反响。为此,文献集邮联谊会北京小组于2004年2月20日例会活动时,就这一提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由武汉专题集邮者联谊会编撰的大型画册式集邮图书《专题扬帆》,已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专题扬帆》为大16开,全部铜版纸彩色精印,108页。全书分成岁月如歌、集邮论坛、集邮研究、集邮探讨、组集经验、集邮笔记、邮路诗赋、邮集精选、会员风采等篇章。“岁月如歌”是专题会常务会长  相似文献   

3.
我国集邮文献的发展是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本文以《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中国集邮报》、《集邮报》、《中国集邮》、《集邮研究》以及各省级集邮刊物、论文集等为研究对象,参考了数千篇集邮文章,试图从历史的角度论述新中国成立后集邮文献的曲折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2011年1月2日,文献集邮研究会在南京召开2011年第一次工作会议。 会议就杭州全国邮展活动摄影、征文比赛、“我喜爱的2010年集邮图书”评选活动方案、《“稿”字邮票文献资料整编》、《沈曾华逝世五周年纪念文集》(暂名)的编辑出版、《文献集邮研究会集邮图书出版资助基金募集、管理及使用办法》修改方案、组团赴京访问集邮媒体方案、无锡亚展期间创新类邮展本会筹备事宜、  相似文献   

5.
何田 《上海集邮》2003,(11):30-30
厚达790页、61.5万字的《开心集邮》一书,分为A、B、C三册--这是集邮家林霏开奉献给读者的近3年的散文结晶。有些文章是第一次发表,许多曾散见于《中国集邮报》、《集邮报》、《上海集邮》、《新民晚报》等报刊上的文章,编入该书都重新作了校订,并精心加配了世界邮票和小型张等629幅插图。作者退休以来,发挥余热,天天写作,自诩为"公鸡下蛋"。这一回,他不负众望,将自己出版集邮著作的记录,一  相似文献   

6.
出书难,出集邮书更难。这句话准确地反映了当今集邮图书出版的真实情况。2006年《集邮博览》第2期文献集邮栏目刊登了著名集邮家郭润康的一篇文章《浅说自费出版集邮图书》,表达了老集邮家对当今集邮图书出版难的无奈;特别是出版社“赚作者的钱”更加让集邮者痛心疾首。集邮图书出版从兴旺走向萧条的原因我想读者都很清楚,那就是市场变化的结果。因为图书市场对集邮图书的需求在萎缩,使集邮图书不能为出版社带来稳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在国内邮坛,有位公开声称“集邮只是玩玩而已”的名家,他便是林霏开(李德铭)。每得闲暇,他或徜徉集邮街,或“兴之所至,随手拈来”,居然为我们“拈来”了《集邮与欣赏》、《集邮乐趣集》、《世界邮票小型张》、《世界邮票精品图录》、《邮海掇英》等10部集邮专著,在国内够得上是一位“多而精”的邮文耕耘者。  相似文献   

8.
拜读吴荣先先生大作《文献集邮先藏后用》(载《中国集邮报》总779期第6版,以下简称“吴文”),又回过头来重新拜读喻金刚先生大作《集邮文献的藏与用》(载《中国集邮报》总770期第5版,以下简称“喻文”),两位邮坛名家道出了自己对文献集邮活动的真知灼见,是值得每一个有志于此的人认真学习的。喻文强调只藏不用“是对集邮文化的一种间接阻滞”,“是不利于  相似文献   

9.
细读《2005全国文献集邮论坛获奖论文集》,感到这个“论坛”、这本《论文集》不啻是一场“及时雨”,中华全国集邮联牵头做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集邮文献与集邮活动宛如“孪生兄弟”,在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陈志川说:“现在国内第一流的邮票研究家,那一位不是从先研读邮学书籍而来。”其实,广大的集邮爱好者又何尝不是读了集邮书刊才认识集邮、热爱集邮和走上集邮研究之路的呢?而“文献集邮”作为新兴的一种集邮方式与类别,在方兴未艾的起步阶段,及时以一个全国性“论坛”,让大家认真、深入地议一议,给“文献集邮”一个科学的定义和定位;对“文献集邮”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实质性探讨;确保这项集邮文化活动健康、有序、深入开展,的确是非常及时、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2004年5月,"全国民间集邮文 献展览"在太湖之滨的江苏无锡举 办,众多的集邮文献鲜花竞放,浓香 袭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获奖的 集邮文献中,有好几份邮刊是由老 年人帮助主持的县级邮协会刊,如甘 肃庆阳的《庆阳集邮》、湖北当阳的 《长坂坡集邮》、辽宁营口的《营口集 邮》等。中国的集邮报刊、集邮图书 等,乃至集邮文化之所以能够像今 天这样万紫千红,春色满园,和白发 园丁们的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有着密  相似文献   

11.
本目录列出的是2003年度《中国集邮报》、《集邮报》、《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天津集邮》等公开发行报刊上刊出的有关航天集邮题材(含少量天文题材)的文章简目。按发表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其中的“篇幅”,是指该文章的字数多少,分为A,B,C三等。A等为500字以下,B等为500—2000字,C等为2000字以上(因字数统计或有不准,“篇幅”栏列出的字  相似文献   

12.
《上海集邮》2004,(6):6-6
5月1-3日,无锡市邮协、江南大学太湖学院、《集邮博览》集邮文献联谊会合办的“2004·全国民间集邮文献展览”在江南大学逸夫馆举行,来自22个省区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287部集邮文献参加展出,其中187部为竞赛性展品。上海集邮团体和个人展品的获奖情况如下:杨浦区邮协《东方集邮报》、原地封研究会·东方封片戳研究会《封片研究》、极限研究会《极限集邮》、原地封研究会《原地集邮研究文集》共4部获一等奖;童国忠《大众集邮》、吴洪熙和吴天明《2000年极限集邮文集》共2部获二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文献集邮的兴起,专门介绍、研究文献集邮的报刊应运而生。文献集邮报刊的发行,对我国的文献集邮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介绍我国几种主要文献集邮报刊。《文献集邮者》文献集邮沙龙会刊,创办于1995年4月15日,16 开4版,主编郑军,是我国较早的文献集邮刊物。出1 卷3期后于1996年3月休刊,2000年复刊后出2期再停刊。2002年11月15日再次复刊,不定期,设有“文献集邮探讨”、“文献资料介绍”、“文献集邮信息”等栏目。联系地址:211100 南京江宁区105信箱铜包钢分厂。  相似文献   

14.
集邮文献按《中国集邮大辞典》的解释,就是“有关邮品和集邮活动的各种信息载体”。包括集邮图书、集邮报刊、非集邮出版物上的集邮资料以及有关的文件、照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今年4、5月,国内各大拍卖公司按例纷纷举办了春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一些集邮文献将1950年6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苏联)苏尔编著、楼湘江译的《通讯的故事》(有的文献译为《通信的故事》)误认为是新中国最早出版的或称之为第一部出版的集邮图书,我认为这是十分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收藏集邮文献要取得一些成就,应采取范围“较小”的收集方法,至于收集那方面的集邮文献,每位收藏者可以自行定夺。为了避免走弯路,笔者提出以13个类别,供参考。①集邮报纸目前在大陆上仅见周二刊的《中国集邮报》和周三刊的《集邮报》。尚未见有集邮日报出现。集邮报纸在收集时可分为省级、市级、集邮团体、个人及香港、台湾、澳门或国外等,按印刷方式又可分为铅印、油印、电脑打印、复印等。收集时可择其一种或几种。  相似文献   

17.
《上海集邮》2004,(6):5-5
由陕西省邮政局、省集邮协会主办,省文物局、省旅游局、全国集邮联学术部、本刊以及《集邮》、《中国集邮报》、《集邮博览》、《天津集邮》、《集邮报》、《集邮天地》等报刊社协办的“集邮文化论坛·2004西安”于5月12日在西安邮政大酒店开幕。  相似文献   

18.
拜读了施慧中先生的《试论文献集邮》(参见本刊2002年第8期)之后,也想说说我对“文献集邮”定义的一些看法,供同好参考。首先看《中国集邮大辞典》给“文献集邮”下的定义是“收集、研究与邮票、集邮、邮政史有关的文献资料的集邮类别。”同时,该《辞典》还对“集邮文献”做出了如下的注释:  相似文献   

19.
集报和集邮一样,是我的爱好和追求,它能陶冶情操,拓宽知识面,增强个人素质,净化心灵,也能娱悦身心,增添生活情趣。集报和集邮相结合,剪贴集邮文章,集藏个人的集邮知识库,是集邮活动中文献集邮的一种方式,走近这一片天地,真可谓其乐也融融。 我是1992年开始剪贴集邮文章的,刚开始的时候,我把家里订阅的《中国集邮报》、《湖北集邮报》、《集邮报》及集邮杂志作为资料攒起来,以备查阅,谁知日积月累,越集越多,我这工薪族人家,房屋太小,实在难以搁放了,我才觉得应该把这些资料整理一下,剪贴出  相似文献   

20.
集邮文献的种类很多,广泛收集就会和泛泛收集邮票、邮品一样, 陷入集不胜集的窘境。所以大凡爱好集邮文献的邮友,也都有各自一定的收集范围。订阅是文献收集的首选,通过大量订阅,许多集邮文献不仅便于平时学习与研究,而且比之事后收集要容易得多、经济得多。特别是像《集邮》、《中国集邮报》、《集邮报》、《集邮博览》这类公开发行的集邮报刊,不论是年底再从报社订购合订本,还是从别处征求补缺,其花费都远比当年直接订阅要多,且费时费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