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驯化驴子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记载是《史记》。把文人和驴子连在一起,则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 ‘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好驴鸣”是一种怪诞行为,却是魏晋名士“风度”的真  相似文献   

2.
文人和驴     
人类驯化驴子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记载是《史记》。把人和驴子连在一起,则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王仲宣好驴鸣。既葬,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日:‘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好驴鸣”是一种怪诞行为,却是魏晋名士“风度”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3.
对《马说》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鸣之”一词,解释历来不同。大家对“鸣之”的歧义主要是“之”充当什么词的问题。“鸣之”的“之”作助词时,解为:叫了、叫唤起来。这样解释易于教学,然而,与句式不合,因为前面是以人为主动者的两  相似文献   

4.
克雷洛夫的寓言《驴子》写了一个可悲的驴子。驴子的悲剧根源有两个:虚荣和嫉妒。虚荣使它盲目攀比,一心上追求身材的庞大、外表的俊美,而忽视内在才干与能力的培养,结果变得平庸:“是驴子是马、牵出来溜溜”,“不骑马,不骑牛,骑着毛驴赶中游”,在世人的口头禅中动辄把它当作无能耐的象  相似文献   

5.
吊驴子文     
驴子是最受人类虐待和侮辱的动物,连动物保护协会也从来没有表彰过可怜的驴子。驴子有史以来得到的惟一一次荣耀来自一位皇帝。拿破仑在远征埃及途中下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看来,拿破仑是把驴子和学者相提并论的。但无论是古代的《金驴记》还是现代的《驴皮公主》,驴子在历来的文学作品中,都是悲剧的主角。频频曝光,本来有机会成为明星,似乎福星高照、交上好运了,可驴子却偏偏厄运当头。猪猡有大耳朵算是福相,驴子有长耳朵就遭到非议了,因福薄而眼红的文人编造出鬼话来,说魔鬼长的恰是一对驴耳朵。但没有人拿猪猡开过玩笑。要说…  相似文献   

6.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的《教学火花集——十二年来创造的教例400例》中收录了一个典型教例: 一次,上《东郭先生和狼》时,学生问:“那狼为什么一定要吃东郭先生,而不去吃驴子呢?驴子比东郭先生还大嘛?”  相似文献   

7.
我们似乎很难在想象中把风流飘逸的诗人与驴联系在一起,然而自魏晋“王好驴鸣”(“王”即王粲)以来诗人的确与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驴与诗人的不解之缘,尤以唐为盛。唐以后,世间盛传诗人骑驴图及其题画诗,都是摹写李白、杜甫、贾岛等人的骑驴故事。  相似文献   

8.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这样一句话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而公子亲数存之。”对“鼓刀”一词 ,教材解释为 :“动刀宰杀。”如此作注 ,实似是而非。翻开古籍 ,不难发现 ,古时屠者多鼓刀。如屈原《离骚》载 :“吕望之鼓刀兮 ,遭周文而得举。”又《战国策·韩策》载 :“聂政曰 :‘嗟乎 !政乃市井之人 ,鼓刀以屠……’”凡此等等。其中的“鼓刀” ,王逸的《离骚章注》作 :“鼓 ,鸣也。”姜亮夫先生在《楚辞通故》中注 :“‘吕望之鼓刀兮’ ,此鼓字 ,王叔师训鸣 ,释其义也。以训诂言当训击 ,即击鼓之引申义 ,专言则指击鼓 ,通言则凡击皆可曰鼓。…  相似文献   

9.
吴耐 《吉林教育》2008,(3):128-128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师用书》中第29课《古代诗词五首》中,教材编著者将辛弃疾(《西江月》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译为“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一见到光,惊飞不定;半夜还有鸣蝉,起了阵阵清风。”在下面的注解中,“别枝”被注为“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新初中《语文》三册第五单元《三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对句中“裳”字的读音和词义 ,教材没有单独加以注释。对“猿鸣三声泪沾裳”一句的解释是 :“(人们听到猿猴 )的几声哀鸣 ,泪水就要沾湿了衣裳。”据此我们  相似文献   

11.
有一只很会叫的驴子,它大叫一声,声音可以传出三里路远。一天,驴子遇见了千里马,便走上前去说:“千马里,你有没有胆量和我比赛?”千里马问驴子:“是比赛赛跑,还是比赛跳跃?”驴子摇着头说:“不,我们既不比赛跑,也不比赛跳,而是比赛叫。”千里马摇摇头说:“这种比赛又有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第一册李白《送友人》一诗中的“班马”,课本注为“离群的马”。上海辞书出版社版《唐诗鉴赏辞典》中,何国治先生也作了同样的解释。笔者认为这是不妥当的。何国治先生指出,李白诗的最后一句“萧萧班马鸣”,是化用了  相似文献   

13.
乾隆下江南时,一天独自微服去乡下私访,走进一个老头儿家里。老头正在磨面,驴子的脖子上系个铃铛,一走“叮当”直响。乾隆觉得稀奇,问老头儿:“为啥要给驴子系铃铛?”老头回答说:“为了防止驴子偷懒,如果人不在跟前,只要听不到铃铛声,就知道它不走了。”乾隆说:“如果驴子停下不走,只是不住地摇头呢?”老头儿大笑道:“我的驴子如果像你一样聪明,它就不用拉磨了。”驴子为啥戴铃铛@经绍珍  相似文献   

14.
[晋]崔貂《古今注·鱼虫》:“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促也.”检《诗纬·汜历枢》“立秋促织鸣,女工急之,候也。”查《尔雅疏》:“里语日:‘促织鸣,懒妇惊’。”可见,蟋蟀是一种候虫,它鸣叫于秋天。纺织女工闻见它的鸣叫,知道天气变凉,急忙投机抱杼,织布裁衣,防寒御冷。因此蟋蟀又叫促织。  相似文献   

15.
文学语言不同日常语言,诗词的语言又不同其他体裁的语言,南宋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就是一例。开头两句的“惊”和“鸣”虽是动词,但不是普通用法,而是使动用法:“使……惊”,“使……鸣”。“明月”、“清风”也不是物象的静态,而是一种动态。“别枝”好像不是教材上的“作树枝解释”,而以朱光潜先生的解释为宜,即“别”是离别的意思。因为从下片来看,这里  相似文献   

16.
“关关睢鸠”,众所周知是《诗·关睢》的开头一句。对这“关关”如何解释?千百年来的学者注家尽管对《诗经》笺传疏注、注释译解难计其数,各种意见可谓繁杂纷歧,但各家对这“关关”的解释,却是一脉相承,完全一致。《诗》毛传:“和声也”;鲁说:“音声和也”;《玉篇》:“和鸣也”;《广韵》:“二鸟和鸣”;朱熹《集传》:“雌雄相应之和声也”。从明清直到现今的注家学者们,全都毫无例外地接受了传统的解说,只有少数古诗今译本出于韵脚变化的需要,把“关关”译为“对唱”。说法虽然不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八五年十一期发表了萧寿海同志的《文言难句辨析》一文,其中说,“《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前面的‘策之’、‘食之’都是动宾结构,而‘鸣之’则明显地不能理解为动宾结构”,并赞同王泗原先生的说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个之字误衍……策之,食之是人驱策马,人饲养马。鸣是马鸣,鸣下不可用之……鸣字下面的而字表明了“鸣’和‘不能通’是两个方面,这也可以看出这个分句与策之、食之两个分句的不同。”对上述意见,笔者不能苟同。首先,从文脉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接上面两个排比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作者从使役(策之)和饲养(食之)两方  相似文献   

18.
唐朝李端的《鸣筝》诗:“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金粟柱”是指乐器筝柱上华贵的装饰。诗中用了一个典故。据《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  相似文献   

19.
释“偃蹇”     
《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偃蹇一词,王逸注:“高貌。”《楚辞》中“偃蹇”共出现五次,王注均不同。除上面一条外,《离骚》“何琼佩之偃蹇兮”,王注:“众盛貌。”《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佼服。”王注:“舞貌。”《远游》:“服偃蹇以低昂兮,骖连蜷以骄骜。”王释此两句为:“驷马駊駥而鸣骧也。”《招隐  相似文献   

20.
韩愈的《马说》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通常的解释是“千里马叫起来却不能明白它的意思”,认为“鸣”的主语是千里马(省略了),“鸣”后面的“之”是语气助词,“其”是代千里马的“鸣”(见广西民族出版社《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我认为这样解释是不确切的。从上下文来看,这一句与前面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组成排比句式,主语都是省略了的“一般养马人”(即前文的“奴隶人”),从“驱赶”、“喂养”、“使唤”三个方面指责养马人用对待普通马的方法来对待千里马。且下文“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