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费云东  康俊娟 《档案天地》2009,(3):44-46,53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实行土地革命。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以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1927年秋,他领导秋收起义的队伍上井冈山,建立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开始探索中国的革命道路.到红军长征北上陕北时.共开辟了大小十余块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2.
何挺颖(1905-1929),字策庸,号科生,陕西南郑人.他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更是一位杰出的政工干部.他于1925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秋,他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团指导员.大革命失败后,他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来带领部队上井冈山并协助毛泽东等人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他是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和最得力的助手.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出生于农民家庭,20岁前一直在农村生活。他非常熟悉农民,热爱农民,有农民气质。这是他同他们那一代城市出身的先进知识分子根本不同之处。因此,大革命时他能热情歌颂农民运动中的“痞子精神”:“黑手高悬霸主鞭”。从1927年上井冈山,到1949年进北京城,他从马克思那里取来的阶级斗争理论,运用于中国实际,终于在他领导下,取得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胜利。22年艰苦卓绝、不怕牺牲,曲折发展、形成理论,中外古今无此先例,当永垂史册。问题出在马上得天下,马上治之,又急于求成;放弃了自己的新民主主  相似文献   

4.
生死与共的井冈情结陈伯钧,1910年11月26日生于四川省达县(今达川)河市坝村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1月,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一大队。在那里,他聆听过毛泽东的教诲(当时正处于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曾应邀到学校演讲),深深地被毛泽东的渊博学识和平易近人的风度所感染。1927年,陈伯钧跟随毛泽东参加了秋收起义,后又和毛泽东一起上了井冈山。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党报理论影响了中国半个世纪的新闻传播业。这一理论体系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可以追溯到20年代他的报刊时期。他认为,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党报,其主要任务是指导工作,而不是传播新闻。就此他提出了增强党性、联系群众、典型报道等关于党的新闻和宣传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6.
论毛泽东的宣传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是一位出色的宣传家,他的宣传思想曾经指导着中国共产党贏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他的宣传思想扎根于中国特有的环境,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遗产之一。毛泽东的“宣传”概念什么是宣传?关于这个概念的含义,毛泽东的解释是相当广泛的。他说:“一个人只要他对别人讲话,他就是在做宣传工作”(《毛泽东选集》第二版838页,以下引该书只注页码)行动本身也是一种宣传,他说过: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诞生五十年来,我军的新闻事业始终得到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继承和发扬了我军新闻事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少创新,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毛泽东一贯十分重视我军新闻事业。他在红军时期就提出:“共产党是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又提出,军队的基础在士兵,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达到…  相似文献   

8.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余部上了井冈山.当时,井冈山曾驻扎着两支农民自卫军,一支是袁文才的部队,另一支是王佐的部队.袁、王二人均被称为“山大王”.据说,现在井冈山地区的老百姓只要一提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说得最多的四个人便是毛泽东、朱德、袁文才和王佐.战斗岁月过去快90年了,能经常说起井冈山会师的主角毛泽东、朱德这两位历史伟人,那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当地人们还能记得袁文才与王佐,并与毛泽东、朱德一块提及.可见袁、王二人在井冈山地区有着多么深刻的影响!笔者依据有关档案资料,说说毛泽东当年是怎么带领秋收起义余部上了井冈山.  相似文献   

9.
舒乙 《档案与史学》2014,(11):10-13
我个人觉得,在二十世纪头二十年里,出了一个鲁迅先生,他走上文坛,在中国思想界、文学界、社会活动界起重大作用的时间段是1910年代到1930年代,持续了大概二十年,这是他活着的时候.当然他去世以后还是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毛泽东给他很高的评价以后.鲁迅先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基本上处于不升不降的一种状态.而在二十世纪末的二十年,又出了一个跟鲁迅同样有价值的人,这个人就是巴金先生,我认为他是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鲁迅”,同样也是一位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作家、思想家.  相似文献   

10.
过去一说起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从中共“一大”到“五大”连任五届的总书记陈独秀,就说他是造成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罪魁祸首,是“托派”,并被开除了党籍。他的名字一直只能排在中国共产党里的坏人之列,绝不能和毛泽东等其他领导人并提。因此,有人称陈独秀问题是中共历史上的第一大案。可是,今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开幕的前一天,即3月2日,新华社发了一条新闻———《全国政协委员有五十余位名人之后》,新闻列举的名单第一部分是“已故中共领导人之后”,其中有毛泽东的两个女儿李敏和李讷,邓小平之子邓朴方、之女邓楠等人,也有陈独秀之孙女陈红。陈独秀终于堂堂正正又归入了中共领导人的行列。  相似文献   

11.
墨子 《档案时空》2006,(1):16-18
今年1月和9月是周恩来、毛泽东逝世30周年,为纪念这两位历史伟人,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编发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一组文章,追忆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里的深厚友谊和宽广情怀。  相似文献   

12.
文摘     
高风亮节世纪楷模——毛泽东毛泽东有一种特殊的风格和品质,使人们长久怀念和永志不忘,那就是他独具的精神风貌和光辉形象。毛泽东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一贯提倡人需要有一种崇高的精神,强调人不论从事任何工作都不能没有这种精神。干革命要有艰苦奋斗、无所畏惧的精神;对事业要有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精神;对群众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公私关系要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精神;要有吃苦在先、享乐在后、廉洁自律的精神等等。他在个人行动、生活和领导活动中也是贯彻三大优良作风的榜样。他一贯坚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在革命战争年代,过着…  相似文献   

13.
1848-1849年的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法国巴黎,再从那里流亡到英国伦敦.他在巴黎时就萌生了创办一家定期刊物的设想,目的在于总结欧洲革命的经验和教训,使革命年代产生的思想系统化.为此他在巴黎写信给流亡到瑞士的恩格斯说:“我已经开始商谈在柏林出版一种定期的政治经济杂志(月刊),写稿的主要应该是我们两人.”“我在伦敦创办德文杂志有肯定的希望.一部分钱已有保证.”“在伦敦我们将有事情干.”  相似文献   

14.
<正>我的父亲陈士榘,为党的革命事业和民族解放做出过杰出的贡献,1955年,中央军委授予他上将军衔,成为新中国57位开国上将之一。父亲于上世纪20年代踏上革命道路,参加了毛泽东组织的秋收起义,并跟随毛泽东一起上井冈山,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弹一星基地建设都写满了他史诗般的传奇。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是中国工农红军主要创始人和缔造者。红军是一个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为进一步加强红军建设以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以及借助歌曲来昭示红军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劳苦大众的心声,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就提出部队指战员在三操两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新闻思想、邓小平的新闻论述、江泽民的新闻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继承发展的集中体现和生动写照。 从“五四”时期到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办报、办通讯社、办广播电台,积极探索新闻理论。特别是1942年开始的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直到1948年《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对华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大酒店--"红色之旅"的沉重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这是井冈山人引以为荣的一句名言。红色井冈山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1927年,毛泽东、朱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树立“工农武装割据”的红旗,播撒燎原神州的星火,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  相似文献   

18.
1955年,粟裕被授予共和国大将军衔,位居十大将之首。此后几十年中,他的军衔问题,成为大家关心和议论的焦点。不少人认为,粟裕战功很大,消灭的敌人很多,中国革命战争胜利进程的加快同他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评他大将是低了,他应该评上元帅,还有人说,他曾为授衔一事闹过意见,受到毛泽东的批评,他哭了。粟裕授衔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19.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我党办报的光荣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党报十分重视通讯员队伍建设,广大通讯员也踊跃向报社投稿,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党报的通联工作异常活跃。随着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后,各项  相似文献   

20.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他刚刚在韶山宾馆住下,就问韶山公社书记毛继生:“四嫂呢?她在不在家里?”毛继生说:“她到长沙儿子那里去了,我们已派人去接她回来!”毛泽东说:“对,应该请她回来。她回来了,就有人帮我待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