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同学少年》2009,(4):52-52
我国历史悠久,历朝历代遗留下来的史书浩如烟海。这些史书在编写过程中,都是按照一定的体例加以编排的。比较常见的史书体例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
《史通》有关史书体例的理论知识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史通》较为详尽地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记言体、国别体与通史的编撰;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编年体的盛行状况及其原因,指明这一时期史例中兴与编年体撰述盛行的特殊关系;批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纪传体史书撰述中种种“体统不一,名目相违”的弊端。《史通》对魏晋南北朝史书编撰中体例运用情况的考察,论证并充实了《史通》的史书体例的有关理论。  相似文献   

3.
《同学少年》2009,(2):52-52
我国历史悠久,历朝历代遗留下来的史书浩如烟海。这些史书在编写过程中,都是按照一定的体例加以编排的。比较常见的史书体例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论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对历史编纂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虽全抄自《资治通鉴》,但却创立了一种新的史书体例,它能抓住历史事件这个中心,纪事条理明晰而又完整,极便于记忆和检索。这种新体例,成为中国古代史书三大体例之一,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今人做学问也极富于启发。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是纪传体形成的准备尝试期,它的形成与这个时期已经形成的民族思维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重视伦理、形象、情感的民族思维对纪传体以人为中心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另外,在撰写形式方面,纪传体也是在对先秦各种史书体例的扬弃后日臻完善的,并最终成为史书体例之正宗。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私家修史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修史书的缺失.这一时期的私家修史不仅参与的人数众多,而且纂修的史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体可以分为:旧史的续写、改造和整理、当代史的修纂、学术思想史、军事斗争史、史学批评与史学理论的研究等几大部分,还有众多的野史笔记.其中以当代史的纂修成绩最为突出,当代史中则涵盖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典制体、纲目体等传统史体,并创造了学术思想史这一新的史书体例.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此一时期私家修史者在纂修史书的过程中,开始有意识地改造传统史书的体例,试图融合几种传统史体于一体,力求避免传统史书单一体例所造成的缺陷.有些史书在体例的改造方面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却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1、编年体按照时间顺序(年代)记述史事的体例称为编年体。如《左传》就是我国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2、纪传体记载人物传记反映历史事件的体例称为纪传体。如《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3、纪事本末体以重大史事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反映史实的体例称为纪事本末体。  相似文献   

8.
《史记》《汉书》酷吏列传存在史实记述、谴词用语、天子称谓等诸多差异.两者对待酷吏态度的不同,与司马迁、班固的身世经历、所处时代的文化专制程度都有极大的关系.班固将张汤、杜周从酷吏传中析出,另立它传,是根据类传与专传体例所作的调整,这也是班固对史书体例精细化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9.
“史法”一词。就我所见,至少有三层意思: 一是“按照一定体例编撰史书的传统。这就是《礼记·经解》所说:‘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属辞,指遣词用字.褒贬书法。比事则指按一定体例编排历史事件。《春秋》……树立了编年体史书的记事方法.如杜预所总结的:‘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修史的体例和传统也就是修史的法则.是为文和撰史者都应该遵循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史书浩如烟海,其外在的表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纲目体等,学人研究也大都侧重于从文献学角度予以评析,如王锦贵《中国纪传体文献研究》等。与史书体裁相对的则是史书的内部体例,主要指规定和构成史书内容基本秩序的条目、凡例和特殊处理方式等,目前史学界对此有很多的学术探讨。而对实录体能否成为一种史书体裁的研究,据笔者所识,未见有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古今多数史家都认为《国语》是我国古代记言体史书的代表。但这种判断一方面是源于对书名和内容的表面认识,另外也没有关注到《国语》编者对《国语》体例的精心安排和对前代史书的继承和发展。《国语》并不是先秦所谓的语体书,也与实质上的记言史书有较大的区别,其重心应在叙事而非记言。《国语》与《左传》一样,应该是先秦记事史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2.
东晋史学家袁宏所撰写的编年体史书《后汉纪》,是在纪传体史书兴起后、编年体史书地位下降的形势下出现的 ,它在结构安排、记时方法、叙事方法、史论的形式到内容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编撰特色 ,从而更加完备了编年体史书的体例和规模 ,使其成为一种和纪传体并驾齐驱的史书体裁 ,为促进汉隋之间编年体史书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在中国编年体史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赵翼的史书编纂思想非常丰富:他评价史书优劣,态度客观公允,并特别注意社会历史条件对史家作史的影响;他提倡直笔,慎重作史,主张在史书中贯彻经世致用的思想;在史书体例上,重视创新,反对泥古;在叙事方面,赞成简洁与爽劲,主张用“类叙法”和“带叙法”。  相似文献   

14.
冯梦龙文言小说总集《智囊》编排体例在继承小说类书分类编排方法的基础上,以智为主题,不仅具有取材专一和钟情史书的编纂特点,而且工于创造,一方面打破"述而不作"的传统,对小说进行精妙的评点,另一方面将搜罗的1300余则智慧故事按照层递、并列、正反相较三种结构关系进行精心编排,体现了《智囊》特色鲜明的编纂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5.
理论来自实践 ,只要我们对史书的编纂过程作一系统透视 ,便可发现专门研究史书编撰理论与方法的历史编纂学应该包括编纂层次、编纂体裁、编纂义例、编纂程序、语言表述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而不是一般所理解的仅仅局限于史书体例  相似文献   

16.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正史类提要中体现了四库馆臣丰富的史学思想,这些思想成为他们评价史书优劣的标准,如注重史书的考证,反对空疏议论;追求材料的精细详备;重视史书体例严谨与创新;贬抑史书嗜奇爱博的倾向;褒扬史书所写内容的广厚博大;反对刘知几等人的废表之论;推崇史书的实录精神等。馆臣的这些史学思想与明末清初时期盛行的实学思潮与经世致用观念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陶冶 《华章》2011,(10)
读了<后汉书>,对东汉一朝的历史有了一个相对来说是系统的了解.在此过程中,自己也形成了一些见解,本文主要说一下<后汉书>的由来、分析后汉书的体例与于前代史书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纪传体是将人物事迹与时间结合而成的文学有机体,用来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体例是由司马迁首创,但却不是凭空而来,很大程度与司马迁所据的材料——尤其是战国文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清人谱学论著为依据,对谱乘源流、体例、书法、功能等问题进行探索,涉及中国社会历史与谱乘之关系。认为,谱乘是古代宗族史书,在宗族业已退出历史舞台的今天,除将旧谱用于历史研究之外,不应当再提倡新修谱乘。  相似文献   

20.
问题解答     
问:我遇到了有关史书体例、名称方面的四个问题,希予解答。(山东临清尚店中学张九钦问)答:张九钦同志:现依据您的提问简复如下:(一)“何谓正史?何谓野史?”“正史”是我国封建社会书目分类学上的一个专用词,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的特殊产物。封建社会的目录学家为了推尊帝王,把皇帝认可的一部分纪传体史书列为正史,其余记述一代史实,上不及正史,下不至杂史的各体史书视为“别史”。但是“正史”这个名称有个演变过程,《隋书·经籍志》将纪传体史书称为正史,还没有“钦定”的限制。《明史·艺文志》则将纪传、编年、纪事本末体史书归入“正文”。到清代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时,才确定“正史”之名由二十四部经过封建皇帝认可的纪传史书所独占,不再包括其他史书。“野史”并非书目专用词,一般指在野之人记述私人见闻的史书杂名,目繁多,体例不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