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不仅抒写了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而且富有极深厚的美学意蕴。让我们一同接受一次美的洗礼吧! 一、画图之美毛泽东在季秋时节,独自站在湘江的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美丽的岳麓山上,层  相似文献   

2.
焉克思、焉克思:斯大林:毛泽东:毛泽东:毛泽东:毛泽东:毛泽东:毛泽东:恩格斯:《共产党宜言》《致韵·卫登麦尔》(1肠2年3月5日)《国家与革命》《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雨个策略》“序冒,部分《湍列宁主义基础》第二、三、四部分《中国社会各阶极的分析》《战争和战略IflJ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将革命进行到底》《偷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简题》第一、二、八节《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具会第十次全体 会哉的公报》《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挂的建蔽》刘少奇:《焉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杠旗杂志…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由歌谣《长征谣》演化而来。它既是当时中国革命里程的记载,也堪称中国文化史上传颂千古的一段佳话。就其内容看,这首词运用映衬手法,透过词中所描绘的六盘山之景,以“长城”为象征,注入了经人不衰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生命力,抒写了一腔革命胜利豪情和抗日决心。同时,也显示了毛泽东的审美理想。这种阳刚之美的美学主旋律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在壮丽多姿的山河里寄情托意,是形成《六盘山》词审美思想的客体世界;现实与理想的统一,是形成《六盘山》词审美思想的主观世界。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当代久负盛名的书法家。《清平乐·六盘山》词长卷的写就,奠定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书法艺术的丰碑。那种行草相间、参差错落的布局,取势欹侧、欹正相生的定势,气运流动、雄浑豪放的整体氛围,大气磅礴、惊人神目的动态美,足以使这幅书法艺术作品雄据一代而流芳百世。  相似文献   

4.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同志的早期作品。长期以来,对其主题的认识一直众说纷纭。一原来一般认为,这首词“提出并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的光辉思想”;树红同志曾在《教学与研究》著文说,这首词“既没有直接提出革命领导权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作的《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集》里最有代表性的两首脍灸人口的佳作。这两首词均由景入情 ,展现了毛泽东同志早年博大的革命情怀与革命斗志。《沁园春·长沙》渲染了一幅万类霜天竞争自由的湘江秋景图。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所绘之景 ,都是那么的恬适与美好 ;《沁园春·雪》泼墨而成一幅气势盛大的北国冰雪画。“千里万里之冰封雪飘”的广袤 ,“长城大河之莽莽滔滔”的庄严 ,“山原之银蛇蜡象”的壮美 ,其景象之大气乃诗家之所仰。两首词描绘的意象均是春兰秋菊 ,各放其采。回忆风华少年时的峥嵘岁…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作家,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感受到的都是坚定自信、昂扬奋进。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则高昂之中见低沉。  相似文献   

7.
纵览已发表的全部毛泽东诗词,有一种非常鲜明的印象,毛泽东品味世界、观察世界所取的绝大多数是俯视和鸟瞰的视角。无论从《沁园春·长沙》(1925)中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念奴娇·昆仑》(1935)中的“阅尽人间春色”,到《七律·和周世钊同志》(1955)中的“又踏层峰望眼开”,还是从《七律·登  相似文献   

8.
简爱和凯瑟琳之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简爱》和《呼啸山庄》中两位女主人公简爱和凯瑟琳不同的爱情结局 ,剖析导致不同结局的原因 ,比较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二姐妹对人生、婚姻和爱情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考查《诗经》中绝大部分带有明显忧患感伤色彩的诗篇,爬梳勾勒出其中主要抒写的四组忧患母题及其表征,系统论述了德操·土俗·人格、时局·家国·身世、青春·恋爱·婚姻、亲情·友谊·人道等几组母题在《诗经》时代出现的历史文化原因,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忧患题材作品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课本中一共选录了毛泽东同志的四首代表词作:初中有《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和《沁园春·雪》;高中有《沁园春·长沙》和《水调歌头·游泳》。这四首词不仅高瞻远瞩,气势磅礴,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襟,而且在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11.
约翰·克利斯托夫·弗里德里希·冯·席勒(1759-1805),德国民族文学的伟大代表之一,诗人、剧作家和美学家。从1776年开始,席勒在杂志上发表抒情诗和剧本,并于同年秘密写成了第一个剧本《强盗》。不久又写下了他的第三个剧本《阴谋与爱情》。1787年来到魏玛之后,他先后写成了《希腊的神》等诗歌,出版了《三十年战争史》;接着陆续发表《论悲剧艺术》、《论激情》和《论人的审美教育书简》等几十篇文艺论文。席勒一生创作了几十个剧本,并改写了一些名作,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阴谋与爱情》初名《路易丝·密勒林》,是席勒青年时代…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提出如何评价欧洲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的爱情描写问题。“四人帮”全盘否定欧洲十九世纪具有进步意义的文艺作品,特别是有关爱情描写的作品,被划为“禁区”。打倒“四人帮”,春风又吹绿了祖国的文艺园地,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书又重新出版了。为了方便青年学生阅读这部作品,在这里,主要谈的是《安娜·卡列尼娜》一书爱情描写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同志于1961年12月所写的一首词。1961年是建国后非常不平凡的年代,连续三年罕见的自然灾害、国际上紧逼外债和中印边界的冲突、国内残存的反动势力四处骚扰破坏,我们国家犹如幼苗遇到漫天冰雪包围。在这种极为严峻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为了唤起全国人民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以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借助于对梅花的赞赏,号召人们学习梅花的坚强品性——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像梅花那样挺拔,傲视霜雪,争取胜利。李劫夫同志一人为《卜算子·咏梅》谱写了旋律风格完全…  相似文献   

14.
管窥一斑略知全貌──从《长沙》、《游泳》二词看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色天水市第一师范学校周培烈中师《文选和写作》选了毛泽东的两首词:《沁园春·长沙》和《水调歌头·游泳》。尽管教材是将其以现代诗歌的角度选入,以使学生了解现代诗词典范之作的风貌;但如能将毛泽...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的《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的“鲲鹏”,历来被当作反面形象来解释,本文借助史料证明毛泽东与“鲲鹏”为“物我一体”,并进而通过分析《菩萨蛮·大柏地》和《清平乐·会昌》,探讨毛泽东当年对“立三指示”的态度。此外还提出毛诗词研究有关创作缘由及词语意蕴的若干尚未解决的“微观”问题,以期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文 学耿耿于心 时时疚侮 — —学习茅盾的自我批评精神………··。………………·,………·伦 海(二·二)试论柔石后期短篇小说创作……………………………………………·,…·丁国兴(1.8)试谈罗旋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万 陆(卜13)诗、词、曲艺术特色浅谈··,…………………………………………………沈义芙(1.19)简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艺术特征………………·。………。……………··,…林业明(1·31)坚持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 —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17.
井冈山 ,中国革命的摇篮。她位于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 ,连绵五百里 ,奇峰峻岭 ,古木参天。192 7年10月 ,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这里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三十八年以后 ,毛主席重上井冈山 ,对故地“旧貌变新颜”感慨万千 ,欣然命笔 ,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词二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如今 ,三十多年又过去了 ,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 ,井冈山呈现给人们的是更加壮美的画卷 :英雄业绩和壮丽山河交相辉映 ,革命传统同时代风貌融为一体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走进井冈山 ,感受其…  相似文献   

18.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诗词中的代表作之一。词以长沙为题,是抒写与长沙有关的经历。长沙对青年毛泽东来说,是有非常深厚而亲切的政治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感情的地方,是他的第二故乡。诗人毛泽东正是带着对于长沙亲切的政治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感情而故地重游的。当诗人伫立橘子洲头,眺望岳麓山枫叶秋红的背景,凭吊爱晚亭杜牧《山行》遗曲,目送滚滚北去的湘江水,举目仰观天空展翅的雄鹰,俯首察看碧水跃动的游鱼,感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竞争,涌发了“谁主沉浮”的感喟。一方面是故地重游,缅怀往昔不平凡的岁月,意在怀古;另一方面是追昔抚今,今昔对…  相似文献   

19.
《红豆》继承了左翼文学的阶级性的部分特点,一方面,秉承了“革命加恋爱”的小说模式,最终爱情为革命服务,爱情服务于革命的形势需要。除此之外,文本之间的互文性使得作家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另外一方面,它继承了当时的革命历史小说的特点,不可否认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我觉得它和《青春之歌》中主人公林道静和余永泽的故事情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20.
在《念奴娇·昆仑》里,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将昆仑神话和“一分为三”的哲学意蕴融合为一体,不仅赋予了《念奴娇·昆仑》以深刻的再现力和奇特的想象力,而且也赋予了《念奴娇·昆仑》以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而艺术化地表达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题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