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诺贝尔奖颁发至今已一个世纪,已有700多人因在科学前沿取得重大突破而获奖。虽然其中也包括6位美籍华人,但没有一个是中国籍的中国人。这不能不使每一个中国人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是什么?中国科学家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中国科学家冲击诺贝尔奖的前景如何?虽然这些问题,作者很难论述全面、深刻,但我们应唤起获得诺贝尔奖的意识,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创造持续而又稳定的科学大环境,建立坚实的科学基础,提高全民的科学技术素质,实现中国人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一、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的实质(一)诺贝尔科…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奖是世界科技界的最高荣誉。20世纪早期,上海《万国公报》、《科学》和《东方杂志》等报刊先后向国人介绍了诺贝尔奖的设立情况;分别报道了1903年、1905年、1914年、1920年度诺贝尔奖得主名单;有的不历年诺贝尔奖得主进行分类统计,并呼吁中国人奋起直追,争取获得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3.
<正>事件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成功研制出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次获奖彻底打破了"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的魔咒,增强了国人的信心。在获奖的喜悦之后,我们不禁会想,下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会是什么样的人,会来自哪个科学领域呢?今后,中国的诺贝尔奖会"蜂拥而至"吗?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获得诺贝尔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度诺贝尔奖揭晓了,中国的科学界和文学界仍然没有能实现零的突破,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53年了,为什么至今诺贝尔奖仍然同中国无缘呢?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一般一个国家建国三十年,一定会有人获得此奖。就连巴基斯坦、南非等国都是如此,但只有中国却十分例外。过去中国的学者们认为:诺贝尔奖是用西方的标尺,对东方国家有文化歧视。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只是中国人自我安慰的好办法。为什么与中国毗邻的日本,其也处于东方却频频获奖呢?就诺贝尔文学奖来言,评委中就有懂汉语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终身教…  相似文献   

5.
《技术创新》2005,(9):9-12
今年仙逝的数学大师陈省身说过:“一般中国人觉得我们不如外国人,所以我要把这个心理给改过来。”杨振宁先生认为,他一生最大的贡献也许不是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一个看法,就是“中国人不如外国人”的看法。对此我深有同感。有记者问过我:“你在从事激光照排研制过程中最大的苦恼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奖 1957年,是中国人在人类近代科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首次有两位中国科学家以革命性的深邃理论成就获得了在科学上有至高地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到现在为止,这也是诺贝尔奖正式记录中仅有的两位登记为中国国籍的得主。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名字从此成为全球华人的骄傲。 曾涛:2001年,我们栏目转播了诺贝尔奖的百年盛典。在准备  相似文献   

7.
由于诺贝尔在遗嘱中只要求将诺贝尔奖用于奖励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中“对于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加之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坚持许多不合理的评选规则,致使20世纪的一些最重大发现并未获得评选委员会的“青睐”。相对论 根据已公开的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怀孕的女人不易跌倒?奶牛们也会感受到人类的爱心吗?胸罩难道不只一种用途?诸如此类的一些问题赋予了研究者们灵感并让他们获得了“2009年搞笑诺贝尔奖”,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山寨诺贝尔奖。如果你搞不清真正的诺贝尔奖,那么下面这些研究会不会让你对科学更有兴趣了呢?  相似文献   

9.
去年仙逝的数学大师陈省身说过:“一般中国人觉得我们不如外国人,所以我要把这个心理给改过来.”杨振宁先生认为,他一生中最大的贡献也许不是获得了诺贝尔奖,而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一个看法,那就是“中国人不如外国人”的看法.对此我深有同感。  相似文献   

10.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一生能获一次诺贝尔奖就可谓功成名就,不虚度此生了。能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不说绝无仅有,也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凤毛麟角。这样的“凤毛麟角”全  相似文献   

11.
诺贝尔奖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世纪之交,对中国如何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本文以缩宏的方法,概述了20世纪诺贝尔奖的主要特征,进而运用改革的观点阐述中国冲击诺贝尔奖的基本对策,并展望了21世纪中国冲击诺贝尔奖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维生素与诺贝尔奖陈学铭维生素是维持生命的要素,近百年来,许多科技工作者对它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创造了一系列的奇迹,先后有15人9次获得或分享世界公认的崇高荣誉──诺贝尔奖.缺乏维生素最典型而旦困扰着几代人的疾病是坏血病和脚气病。坏血病为维生素C缺乏所...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信息》2011,(19):18-18
9月12日,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令人振奋,表明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国大陆学者并不逊于他人。尽管获得诺贝尔奖需要各种复杂机缘,且不能由此说明所有问题,但屠呦呦获奖,可以使受制于现行教育和人才体系的人们有所觉悟。对于科学界有些学者对传统文化所知甚少,甚至出现文献错误的现象,我们也应有所警醒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的搞笑诺贝尔奖第一次发给了中国的一个研究团队,这样,今年的Ig诺贝尔奖终于也要写上中国人的名字。我们采访了蝙蝠口咬现象研究的通讯作者,  相似文献   

16.
《知识窗》2012,(6)
国际上有搞笑诺贝尔奖。中国也有了让人捧腹的科学奖。这不。数钱可以缓解疼痛、春晚机器人舞蹈、猴子脑力控制机械臂、瓦罐鸡汤为什么好喝等这些科研成果,获得了浙江科技馆与果壳网合作首办的“菠萝”科学奖。  相似文献   

17.
正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最高奖项,全世界科学家都以获得诺贝尔奖为至高无上的荣耀。但是,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至今,其庄严神圣的背后,也还是有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小错误和小"插曲"。据统计,全球每年都有超过100万科研论文在期刊上发表,但是后来事实证明,大多数令人振奋  相似文献   

18.
2007年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五十周年,也是日本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的百岁诞辰。在简要叙述史事的同时,作者的关注集中在相关的文化因素方面,指出在学习西方近代科学的历史中,中国和日本不但进程有别,其民族心理和思维模式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9.
李政道、杨振宁1957年因质疑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仍持有中国国籍,因而他们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许多中国人误认为他们是美籍华人,同中国政府在当时及后来的冷处理(低调报道)有关。通过回顾中国政府的新闻报道在1957年是如何处理李、杨的科学成就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件事,分析了这种处理方式背后的原因:冷战中海峡两岸以及中美之间的对峙;苏联的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争取杨振宁回国失败,同时也揭示了1957年的诺贝尔授奖典礼上没有中国政府的代表出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1956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金颁发仪式正在隆重举行。生理学和医学奖由两个美国人和一个德国人同时分享。那个德国人福尔斯曼恩的事迹最引人兴趣,因为人们戏称他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疯子”。现在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