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号使用的错误1.“到底去不去听?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了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2004年浙江卷) 问号是句末点号,对先说谓语、后说主语的倒装句等中间有停顿的句子,只在句末用问号,中间只能用逗号。因此,例句中问号应改为逗号,第一个感叹号改为问号。  相似文献   

2.
1993年“六省市”高考的标点题,一改1988年—1991年老高考(全国卷)连续四年正向考标点的方式(选出4 5处标点正确的一项),以正反结合的方式,变一句为多句,剔误而选正,考查的面相对宽了些。出示四句,涉及四个知识点,有单句结构、复句关系、倒装句式、歇后语格式。该题是: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B.我要给爷爷理发,爷爷笑了:“你?笤帚疙瘩戴帽子充人哩。” C.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关于“句号”与“问号”,张梅玲教授有一段非常经典的阐述:“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学生把书中的句号改为问号,又要把头脑中的问号改为句号。”“问号”与“句号”的转换过程,其实就是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再提出问题一解决新问题一………过程。李政道教授对“学问”也有一段精辟的阐述,“求学问,先学问;求学答,非学问。”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家养了16只母鸡,到了冬天,给它们喂的饲料并不少,可它们却不下蛋。这是怎么回事?我这个“小科学迷”心里犯起了嘀咕。我决定解开这个谜,不让问号过夜,这是我的一贯作风。  相似文献   

5.
标点两题     
问号问号常常容易用错,主要忽视了两点:从结构来看,问号是句终号。有些同志把它作为句中号,这是通病。他们错误地认为,凡是表示疑问的句子(不管它独立与否),甚至只要用了“什么”、“怎么”、“吗”、“呢”之类表示疑问的词,就非得用上个问号不可。针对上述情况谈两点看法。一、单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只能用一个句终号。请看:1.你敢吗,欧也妮?  相似文献   

6.
二十四史中的《宋史》、《元史》、《明史》及一些类书、野史、方志,都有西南“八番”的记载。然而,“八番”究竟是怎么回事?与今天哪个民族的关系最密切?其社会发展情况如何?由于记载不一,众说纷纭,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提些不成熟的意见,请同志们指正。一“八番”的位置及建置沿革《宋史》等史书所指的西南番,  相似文献   

7.
有人问一位记者:“你在采访中最头痛的是什么?”记者回答说他最怕“但是”。这恐怕是大出乎语法学家和逻辑学家们预料的事吧! 那么,“转折”在语言表达上究竟是怎么回事吧?  相似文献   

8.
有些标点符号 ,或是由于粗心 ,或是弄不清用法 ,常常用错。1 .陈述句中有疑问代词或表疑问的结构 ,该用逗号或句号却误用了问号。如 :( 1 )这本杂志由什么单位主办 ?在什么地方订阅 ?他一一作了说明。( 2 )我不知道他是否订了《中学生学习报》 ?( 1 )中有疑问代词“什么” ,( 2 )中有疑问结构“是否” ,但这两个句子都是陈述句 ,并不表疑问 ,因而 ( 1 )句中问号应改为逗号 ,( 2 )句中的问号应改为句号。2 .省略号与“等 (等等 )”同时使用。如 :( 3)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等。应删除省略号 ,…  相似文献   

9.
有些标点符号,或是由于粗心,或是由于弄不清用法,常常用错。一、陈述句中有疑问代词或表疑问的结构,该用逗号或句号却误用了问号。如:(1)这本杂志由什么单位主办?在什么地方订阅?他一一作了说明。(2)我不知道他是否订了《中学生学习报》?例(1)中有疑问代词“什么”,例(2)中有疑问结构“是否”,但这两个句子都是陈述句,并不表疑问,因而(1)句中的问号应改为逗号,(2)句中的问号应改为句号。二、省略号与“等(等等)”同时使用。如:(3)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等。应…  相似文献   

10.
一、标点使用不当 ①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竞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 句末问号用得不当。因为,这里的“谁”是泛指,并不需要人们回答,这句话并无疑问之意;这句话是为了表现死海的奇异现象,如果将句末标点改为叹号更能突出句意。 ②鲁特按照规定的时间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的妻子因为好奇,偷偷地回过头去望了一眼。 这是两句话,表述的分别是两个人的行为,故可将第一处逗号改为句号或分号。 二、语言不够准确 1.概念使用有误。死海为咸水湖,但文章却自始至终一直称死海之水为“海水”,死海之边…  相似文献   

11.
一、错用问号穴1雪非疑问句用问号。“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芽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条路谁能走通”虽然有疑问词,但它是“不知道”的宾语,整个句子是一个动宾结构的陈述句,故不能用问号。穴2雪倒装句中问号前置。“到底去还是不去芽我的小姑奶奶。”这是一个倒  相似文献   

12.
吴贤友 《现代语文》2007,(8):128-128
韩愈《祭十二郎文》“年、月、日”,课文注为“应为某年某月某日。古人起草文章时常省写具体时间,待誊写时补上。”那么,此文究竟创作于何时,教材没有注,教师教学用书也没有说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四册《逍遥游》的第一段中这样写到:“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笔者认为此处的第一个问号用得不恰当,这一问号应改为逗号,其理由是:1、从内容上看此处是作者推测“天之苍苍”的原因,其原因要么是“天之正色”,要么是“天之远而无所至极”,二者必具其一,因此此处应该是一个选择问句。而选择问句中前面的分句后要用逗号,只在句末才用句号。2、从句式看,“其……,其……”这种句式在文言中可译为“是……,还是……”这是表推测的选择疑问句式,并且教材课文下面的注释也正好…  相似文献   

14.
一篇好的作文 ,不但结构要完整、材料要翔实 ,还要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这就必须借助语言这一手段。只有语言准确、贴切 ,才能自如地抒发感情、发表见解。而我们同学的作文在语言表达方面容易出毛病 ,常见的如下 :一、词语搭配不当一是在语法上搭配不当 ,如“他终于悔悟了错误” ,“悔悟”不能带宾语 ,可改为“承认”或“认识”。二是在语义上搭配不当 ,如“他继续两届获得奥林匹克竞赛冠军” ,“继续”就应换为“连续”。二、修饰语与被修饰对象不吻合如“隔壁的老爷爷身患重病 ,不幸夭折” ,句中由于对“夭折”的含义不能准确把握 ,出现了误…  相似文献   

15.
文化生活教材(人教版2008版)第三课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第二目“透视文化的多样性”正文第二自然段谈及“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经常为“世界文化”与“文化是世界的”而犯难,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认识存在较多问题,加上“文化的世界性”这一表述,使得我们的部分老师也越发搞不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发出了“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究竟是什么关系的疑问。  相似文献   

16.
问号是一个句末点号,在书面语言中有相对固定的位置——疑问句(包括设问句、反问句、一般问句)的末尾。因为问号既表示疑问,也表示句子的停顿,所以,使用问号要满足以下条件:1.句子必须是疑问的语气;2.必须是一句话的结束。有人不明白这两个要求,随意使用问号,影响了语意的表达。问号运用中常见的错误主要有:  相似文献   

17.
李乔 《学习之友》2008,(5):50-51
陈独秀 原来说是托派、汉奸、右倾投降主义分子,似成铁案;但现在,汉奸的帽子摘掉了,托派问题也得到合理的说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先改为“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再改正为“右倾错误”(而这一错误的形成,共产国际也要负责任)。《毛选》中关于陈独秀的注释得到了修改。毛泽东所说的“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总司令,创党有功,  相似文献   

18.
很小的时候,就听妈妈说:“西方有个死海,那儿鱼虾绝迹,寸草不生,人跳进海里却不会沉没,甚至还可以躺在海面上看书。”我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却说:“至于原因嘛,就需要你长大后自己探索了。” “为什么呢?”这个问号一直在我脑海里回荡……  相似文献   

19.
问:古诗《早春》中有这样一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教学参考书上对“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的意思是这样讲的:小草发芽,远远望去是一片浅绿的颜色,可是走到跟前却看不分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20.
《新作文》2013,(11):27-27
今天发下来作业本,问号蛇打开一看,看到刘歌校长的批语:“你的句子犯了常识性的错误,请认真思考,找出错误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