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如今的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增多,父母教育的缺失给孩子的成长教育及社会建设带来了极大影响,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而交由其他亲人照顾的一些孩子。在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大体上这些孩子都有着共同的特点:缺少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不够、孩子的心理有一定的问题、学业成绩差等。语文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发展了经济,解放了生产力。大量农民离开家乡,走向城市,留给农村的多数是老人和孩子(留守儿童),这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必须正  相似文献   

3.
曾宇 《云南教育》2009,(10):43-4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他们把孩子交给祖辈或亲戚照管,于是在农村便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这部分孩子问题较多,如何加强对他们的教育,让他们健康成长,已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关注农村教育,笔者认为最应关注的不是经费问题,不是师资问题,不是体制问题,而是农村教育的正确定位问题。那是春暖花开、麦苗返青的时候,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写春天的田野景色,学生写着写着,忽然一个孩子问:“老师,田野里那青青的庄稼是水稻吗?”望着那孩子疑惑的眼神,我的心在隐隐作痛:孩子,你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你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农村的水土养育了你,是农村给了你的生命、你的一切,可这农村的小麦,你竟不知道叫什么?是啊。农村的孩子不知道农作物,农村的孩子眼里没有了农村的景、农村的物、农村的人和事,有的是什么?是与城市孩子一…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对农村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严竣挑战,也给农村学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的主流是一种升学教育,农村孩子通过考试进入高一级的学校、直至进入城市,但农村教育不能仅仅具有这样单一的功能。大量农村孩子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依旧要回归到这片土地上从事劳动。因此,应城市教育主管部门坚持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方向,打破学校教育脱离农村生活的藩篱,密切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学生发展需要来构建农村学校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一、前言苏北地区农村小学英语的开设,为农村孩子文化素养的提升给予了广阔的平台,给孩子们的学习带来了一份新的气息。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仍是不容乐观的。在农村特别是在苏北地区,由于农村小学英语硬件设施的限制,教学策略引导不到位,家庭周围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农村孩子学好英语的道路崎岖而艰难。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农村英语教学与城市的差距逐渐扩大,教学质量提高缓慢,英语课成了众学科中的"丑小鸭"。如何提高农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更多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大批未成年子女留守在家,给农村学校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农村的教育与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这使农村的孩子从起点就已经落后给城市的孩子。尤其是近几年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英语,更是使他们拉开了越来越大的差距。城市的孩子在英语课堂上可以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享受高质量的师资水平,可以有好的学习条件。但是,农村的孩子们由于师资条件的限制,只能接受陈旧的教学设备,只能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两会”热点问题,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给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尤为突出。民工进城后,许多民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由隔代亲人或其它亲属监管,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家庭教育成为空白,长期不同父母生活,许多孩子“情感饥饿”而产生厌学、逃学、辍学。因此,许多农民工把孩子从乡下接到城里,形成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0.
眼下,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学生家长都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问题:给孩子的课外作业签字。签呢,就要对签字负责,把孩子的作业检查一遍,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不签,孩子这“关”通不过,老师也会认为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学习。  相似文献   

11.
孙爱芝  任子忠 《成长》2020,(4):33-33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很多农村劳动力转入城市,导致出现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尤其是初中阶段,正处于青春期这一关键时期,思想偏激,价值观不稳定,这就给农村初中孩子的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给学校和老师带来了困难和压力,而压力最大的是班主任。作为一名在农村的初中班主任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而且还要不断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要通过实践不断总结。二十多年的农村工作经历,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我觉得农村孩子的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2.
农村孩子迁徙到城市入学,地域的差异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也给中学语文课堂带来了许多"故事"。当语文课堂"遭遇"学生的"叛逆",语文老师该怎么办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3.
王宇 《教育》2011,(26):5
据报道,今年中国农业大学的大一新生中,农村户籍生源10年来首次跌破三成。跌破三成怎么了?农大就应该农村的孩子多吗?是谁给农大学生贴上了农村孩子的标签?笔者认为,许多城市孩子选择农大和林大。既有就业方面的优势,也有对农业、林业和水利方面的爱好。农大  相似文献   

14.
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优越的工作、教育条件吸引了数目庞大的农民工,有些农村家庭为了脱离贫困,甚至举家迁往城市,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流动儿童群体的出现,对教育提出了考验,成长环境的转变,给这些年纪尚小的孩子心理也提出了考验。这些儿童的学习生活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对这些心理适应能力并不是强的孩子来说,会做出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包括自卑、叛逆、焦虑、难以融入集体等反应,在学习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能力低下。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剖析,从而研究出了提高小学生流动儿童课外阅读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就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而言,所存在的问题一直都是国家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农村的孩子还是城市的孩子,在教育面前都是一样的。教育方面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的基础、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材。"更进一步明确了有关农村教育的问题,缩小教育差异,从地区、城乡和特殊群体几方面着手,争取做到公平教育,给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机会。文章从探究解决农村小学教育问题对策的方向进行浅析,再提出三个措施、对策,解决农村小学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晓羽 《成才之路》2014,(32):38-38
正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和生活条件的提高,青少年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不断壮大,他们家住农村,在城市内的学校寄宿。他们中一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城市打工,或者在外地就职,无暇顾及孩子,只能给孩子送到寄宿学校接受教育。另一部分孩子的父母虽然在当地务农,但是想让孩子接受较好的教育,把孩子从小学就送到寄宿学校。其中还有一部分是父母离异,带孩子一方为了生活方便,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这几类情况的共同特点是父母把教育孩子的义务全部推给了学校和教师,他们能满足孩子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逐渐成为社会流动的主体。但由于户籍制度及其他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能够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毕竟还只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农民工还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这就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博客锐评     
《上海教育》2013,(10):5-5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造成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制度性孤儿”、三座新的大山正压在当下农村父母身上:改善住房条件;支付过高的生活成本;孩子的教育开支。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流入城市,年青的父母们为了多给孩子挣点学费,为了多给家庭增加点收入,不顾一切地去城市打工,把年幼的孩子留给自己的老人,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20.
从2003年开始,由国家与地方政府共同投资过亿打造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称“农远工程”)。该工程给农村中小学师生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使教育资源共享成为一种现实,使偏远农村的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能受到最好的教育。“农远工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