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费穆重视电影本体、讲究电影“空气”的“布置”、强调电影的民族审美情趣,他的这些电影观在今日已越来越受到中国电影界的重视。费穆电影观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电影人越来越重视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形象艺术,并全力探索尽可能完美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2.
电影自十九世纪末问世以来,已经成为一门影响亿万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艺术。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也是一门现代化的艺术。在由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等成员组成的艺术家族里,电影和电视一样,可谓后来居上的新秀。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列宁同志曾经敏锐地指出:“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他还运用  相似文献   

3.
电影是现代社会最普及、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之一。在短短九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它已拥有了属于自身的艺术表现手段体系,成为一门具有独特艺术表现力的独立艺术。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越来越引起艺术理论界和教育界的重视。为了普及电影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促使中国电影更快地走向世界,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电影艺术作为一门学科,开始逐步进入普通高等院校文科课堂,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综合性院校和师范院校文科已开设了电影课。我校是从1985年开始在中文系陆续开设了“电影文学概论”,“电影艺术”等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4.
戏曲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电影则是一种依靠现代工业基础而形成的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独特表现形式。两者结缘是从二十世纪初电影刚刚由西方传入中国开始的。电影作为戏曲传播的新媒介,记录了戏曲的声像资料,并以自身的艺术特点影响到了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和舞美布景等各个方面。戏曲电影运用视听语言完成了对舞台戏曲的升华,对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戏曲电影是中国特有的电影类型之一,它是电影艺术的发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5.
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是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中,直接受到西方电影叙事方法的影响而不断发展的。“五四”前后,欧洲早期电影的唯美主义注重影片的艺术价值和电影画面造型的艺术表现力的美学观念和电影经验,丰富了伦理情节剧的表现手法,对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产生了影响;好莱坞情节剧强调叙事的戏剧性,拓展了叙事的空间和选择的可能。在叙事情节的安排上,其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线型结构、格里菲斯确立的平行叙述原则、体现紧张叙事节奏的“交叉蒙太奇”技巧,以及突出戏剧性效果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等叙事方法,都在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叙事体系中得到了成功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中国电影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一种妥协的艺术,一种在各种力量间寻求平衡的艺术。以电影《黄土地》为个案,从剧本对原作的改编、电影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发现“第五代导演”的精神气质,同时探讨电影在表层、潜层和深层思想表达中的多义与悖论,从而说明电影是一种“妥协”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及其思想命题对中国艺术、中国电影来说具有“元价值”的意义。中国传统的天人观念可为当下中国电影艺术提供三种极具民族特色的理想价值,为叙事艺术的变革提供观念引导。电影叙事的三种基本元素由此可发生变化:思想主题从“立人”转向“悟道”;人物塑造从自我反思的现代性主体转向怡然自乐的理想人格;情节结构从思辨式的三段结构转向感悟式的双线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念为电影艺术提供的基本思维方式、理想价值,或可改变西方主客二分思维影响下的电影艺术现状,从而可能在欧美电影传统之外促生“第三种电影”。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世界电影诞辰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在这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电影从“杂耍”成为一门艺术,是以美国默片大师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为标志的。如今,电影作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重要传播媒介,已对整个社会生活与文化艺术等领域日益产生着巨大影响,它不但进入了大学课堂,而且进入了科研机构。电影题材呈现多样化,色彩追求更自然、更逼真,风格趋向纪实性,电影语言更丰富。当代世界影坛上出现的“政治电影”正是这种新的电影样式,如意大利的《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法国的《国家利益》、美国的《教父》  相似文献   

9.
<正> 在今日的电影理论界,有人以为“电影是用特殊手段完成的文学”,有人以为“电影决不是文学,而是独立的艺术样式”。实际上,歧义所在并不是观点的对立,而是在对概念的理解上。因此仔细研究一下概念的实际内涵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文学和艺术这两个概念,历来就存在着使用的差别。因而,在对电影文学与电影艺术两个概念內涵的理解上,也出现了差异。一曰:电影文学是指电影剧本的创作,一曰;电影文学=电影艺术=银幕形式。显然,存在差异性的原因在于对“文学”和“艺术”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上。现在使用的文学和艺术这两个概念之间大致有三种关系。一是相等的关系——人  相似文献   

10.
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主要有三种型态 :“主旋律”电影型态 ,“百姓”电影型态 ,“新民俗”电影型态。呈现出民族化、大众化、多样化的艺术格局。  相似文献   

11.
“主旋律”口号提出的初衷,是基于对异质性价值的疑虑或者排斥,是主流意识形态对其领地日渐收缩的一种“应激反应”.主旋律电影与中国电影史链条上各相关时期的电影既有承继关系,也有明显差异.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作为主流意识形态重要载体的功能始终未变.主旋律电影在坚守自身价值范畴的同时,也兼容、挪用了一些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范畴,其内涵在扩展、丰富,疆界在拓宽.如果主旋律电影走向一种融合了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本土价值和外来价值的文化,它就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具有广泛文化辐射力的“共同文化”,主旋律电影也因此会走上一条前景更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正>从《牧马人》到《红高粱》,从《霸王别姬》到《集结号》,随着改革开放大浪潮的涌来,中国电影也迎来了自己的新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受到了多种思潮的影响而显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景。电影,作为一门汇集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所迎接的思潮也并非单一的。《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的作者宋彦博士从"现代性、后现代性"这一独特的角度来研究新时期中国电影,有一定的价值与创新,正如序中朱德发老先生所言:"《研究》比较高明地选取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与  相似文献   

13.
《苏联影响与中国“十七年”电影》从中外比较电影史视域,对中国“十七年”电影做了一次全新解读,为深入理解“十七年”电影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与艺术审美机制开辟了新途。该书历史意识与现代意识相交融,宏观阐述和微观剖析相结合,既深具学术理性,也颇富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电影新论》序董健(南京大学,南京,220093)电影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它进入大学,被作为教学内容和科学研究的对象,更是很晚的事了。现在大学里研究电影的人开始多起来,但与其他学科(如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等)相比,力量还是很薄弱的。一种艺...  相似文献   

15.
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对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具有极高的价值。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同时能促进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展,开阔人们的视野。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获得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及研究精神。电影教学无疑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契机。既然电影对语文学习有莫大裨益,对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格发展都有正面的影响,我们就应该勇于尝试,把电影元素带进语文教室,创设有效学习的机会,让电影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使其积极投入学习中去,实现有效的学习,使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6.
电影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产物。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来看, 电影是欧美文化的产物。对于中国来说,电影则是“舶来品”,中国传统文化与电影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中国电影百年来的生命历程,不断受到欧风美雨的吹拂浸染,可谓是受欧美文化影响最深的文艺样式。但是,中国电影毕竟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发展起来的,它所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生活与斗争;而观众对象也主要是中国的普通民众,所以它也必然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创  相似文献   

17.
对于刘别谦电影在中国早期影坛的影响,此前学术界更多关注其创作实践方面,即刘别谦电影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影坛是怎样影响和促成了“中国刘别谦派”。其实,当时国人透过刘别谦影片,在借鉴其艺术创造的同时,还感悟和理解了刘别谦的电影观念。由此,国人认识到电影真实地描写社会人生而又具有人类普遍价值,才能真正“有益于世道人心”;认识到喜剧电影通过男女婚恋视角、人物性格描写、幽默机智风格,揭示和婉讽社会现实的魅力;认识到导演在影片摄制中“作者”般的决定性作用,剧情分幕、形象塑造和演员表演是指导影片摄制的重要环节;认识到描绘、扩大和强调细节或小动作,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社会人生内涵的重要性及其艺术表现力。“刘别谦底艺术精神”这些内涵,对于中国早期电影观念建构和中国现代民族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宜宾学院学报》2015,(7):101-107
在中国早期电影中,中景镜头较多地被运用。细加辨析,中景的选取是早期电影工作者对外来技术吸收和对中国传统美学继承的表现。中景镜头系统建构出一个"游"的电影空间,形成中国电影独特的中景哲学。电影工作者通过"中景哲学"实现了一种在空间上保持统一、在时间维度上产生延续性,渐次产生意义的电影陈述。"中景哲学"使得电影的现实内涵挖掘与艺术形式探索相交融,对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应该说,在由公开发表的批评文字所构成的电影批评史里,还搭隐若一段历史——在电影还未成为人们的公开言说对象时,电影观众默默接受电影的历史。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从中国人1896年8月第一次看到真正的电影产到1921年几本最早的电影刊物创作产中国电影批评就基本上处在“潜隐”的历史状态。尽管到了1921年,世界电影已经在经济、技术和艺术以及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等领域渐趋成熟产而中国电影,也由商务印书馆影戏部、中国影片制造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等生产了一系列短故事片;长达10本的长故事片《阎瑞生》也于1921年7月1日首映于西班牙…  相似文献   

20.
简论电影艺术概念的当代性修倜关键词电影艺术概念,当代性在20世纪的今天,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早已深入人心。但在电影诞生之初,它并不是作为一种艺术为世人瞩目,而是作为一种“新科学玩具”和“视觉消遣品”吸引观众,它的魅力在于它那“实地捕获的自然景象”。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