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近年国家和高校为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权所采取的措施,指出了高校在帮困资助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进一步完善高校帮困资助工作体系的建议,以期实现高校帮困资助工作"帮困"和"育人"的双重目的,切实保障全体学生实现平等的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存在于普通高校的特殊群体,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的受教育权,不仅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党和国家历来重视资助工作,高校也把帮困工作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在国家不断加大财政补助的同时,社会、学校对于帮困工作中的育人环节、有效性有了更多的关注,如何优化资助手段,深化资助育人的内涵建设,构建合理的多元资助体系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3.
“人的全面发展”视阈下的高校帮困育人体系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的帮困育人具有深厚的理论指导意义,是高校帮困育人工作的最终目标和归宿。针对当前高校帮困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东华大学创新性地提出“经济保障、精神关怀、发展支持”三足鼎立的帮困育人模式,实践证明这一体系对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春梅 《考试周刊》2012,(41):165-166
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帮困机制在物质资助方面已经使贫困生受益较大.但是在精神扶持方面还缺少有力的措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目的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才,物质资助只是一种手段,其短期内能够解决生活问题,以完成学业。因此,从长远来看,加强高校贫困生的精神引导,树立正确的资助理念,以资助为手段、以育人为核心、以成才为导向。紧紧围绕“资助一育人一就业”这条主线.实现资助全过程育人目标,扎实做好各项相关工作,这样高校资助工作才能真正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进一步突显,而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延续的是以经济资助为主的资助体系,忽视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是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价值观教育、励志教育、心理教育出发,形成以物质和精神双资助的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6.
高校帮困资助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优惠性差别待遇,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贫困而遭遇不公的适当补救,以及为了防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正向歧视而采取的特殊优惠待遇。作为一种制度安排,高校帮困资助实质是消除不同学生群体间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导致的受教育权的差异,是对既有不公的矫正,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高校帮困资助不构成“歧视”,但也需摆脱“歧视”之嫌。  相似文献   

7.
目前许多高校的帮困工作主要立足于经济上的资助,我们认为帮困应该是更深入的,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困难学生健康成才。社会公益活动服务队就是一种实践中的帮困育人新模式。社会公益活动服务队是由接受国家、社会无偿资助的经济困难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团体,它的宗旨是奉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收费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象逐渐突出。在国家、地方和高校不断健全完善的资助体系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支持。但目前的帮困资助政策和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科学分析资助政策和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促进资助育人政策和体系的科学化,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为自强自立、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高校三位一体帮困育人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日益突出,本文探讨构建"资困、励志、强能"三位一体高校帮困育人体系的意义、内涵和构建策略,力求为高校帮困育人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探讨与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广东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情况和资助现状的调查,以高校助学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为突破点,分析了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不足,从资助的理念出发,提出高校应构建完善的助学育人体系,不断创新资助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在助学工作中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中等职业的办学方针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顺利就业,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如何培养和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迫切需要研究并作好相应的教育调整。  相似文献   

12.
郭明义精神是当代我国先进文化的代表,教育引导大学生践行郭明义精神,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解析郭明义精神的实质入手,着力阐述大学生学习郭明义精神的意义,并尝试对大学生践行郭明义精神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究,希望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3.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4.
加强大学生党建品牌建设 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不断强化大学生党建品牌建设,通过党建品牌的建设,以鲜明的主题教育人,以特色的制度凝聚人,以品牌的活动吸引人,以响亮的口号影响人,加深大学生对党的认识,深化大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现实的理解,从而不断开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应加快实行农村免费定向师范生政策。目前,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加快实行农村免费师范生政策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为确保顺利推行此政策,还应对招收对象、培养院校及让他们留得住、干得好同时进行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6.
诚信是立人之本,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在当前社会的某些领域较为普遍存在的诚信缺失状况下,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应从思想意识和心理素质、制度和法律、社会风气等多方面对大学生施加必要的影响,以引导和灌输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毕业后成为诚实守信的社会群体,最终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建设。  相似文献   

17.
试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要立足于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站在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实施以德治校、以德育人、以德修已,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独生子女在高师学生中的比例越来越大。高师独生子女学生非智力因素存在着诸多问题,要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教师,就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强化对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龚文静 《高教论坛》2011,(11):52-55
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方法。用统筹兼顾方法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关键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知识与能力和素质、生理与心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How are we to educate young people of, and for, these times in a way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the existential and moral dilemmas of our age? We argue that the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 fails to address the full implications of historical change in relation to ethics and equity. In what follows, we offer some ways of describing and theorising contemporary life in an age of uncertainty. We offer it as a knowledge base from which teachers, principals and policy makers might draw in creating new morally and ethically sound policy discourses. We follow with some new frameworks for helping students to deal with the altered context of moral and political lif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