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百余年来,中国现当代散文经历了两次大的文体变革。第一次变革,是晚清到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在这次变革中,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散文作家,如鲁迅、周作人、朱自清、林语堂、梁实秋等。第二次的文体解放,是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热”。“这次变革的性质,是对文学本体意义的价值还原。”“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学,是绝对大众化与商业化的文学,文学体裁的生存空间完全取决于它对市场运作机制能否适应。散文文体恰恰满足了这一条件。”可以说,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创作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遗憾的是,和创作上的繁荣相比,中国现当代散文却没有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文学散文”概念的提出是一次对散文“在”本体的文学性的逼近。它的产生是 2 0世纪初西方文学观念引入当时中国文坛的结果 ,源于当时作家对西方文化、思维霸权的敬畏和遵从。“文学散文”从众多的散文文体中凸现出来 ,标志着 2 0世纪中国散文依据文学性强弱来划分散文等级的制度已开始形成 ,而这种制度的形成与当时作家对文学的高度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其实对散文本体而言 ,以“文学散文”指称 ,还是以“文章”指称 ,都不过是一种命名而已 ,它不可能改变散文的正宗 ,这必然导致人们对散文本体认识的“遮蔽” ,并深深地影响了 2 0世纪中国散…  相似文献   

3.
人们总是以我国是“诗的国度”而自豪,其实,我国古代散文的辉煌成就同样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骄傲.春秋战国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汉的史传文学和政论文,魏晋南北朝的抒情文,唐宋八大家的古文,直到晚明异军突起的小品文,都分别以它们的铺张扬厉、疏宕摇曳、沉雄博雅、明白晓畅、隽永有味等多姿多采的风格,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树立起一座座丰碑.清代是我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源远流长的散文历史发展至此,积累了异常丰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白话散文的出现,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场深刻革命。中国现代散文革命是以中国近代散文的变革为先导,同时又是对近代散文变革的历史成果的更进一步、更彻底的发展。对此,前人早有论列。文学革命伊始,钱玄同就在《寄陈独秀》中指出:“梁任公实为创造新文学之一人。虽其政论著作,因时变迁,不能得国人全体赞同,即其文章,亦未能脱帖括蹊径,然输入日本新体文学,以新名词及俗语入文,视戏曲小说与论记之文平等,(梁君之作《新民说》,《新罗马传奇》,《新中国未来记》,皆用全力为之,未尝分轻重于其  相似文献   

5.
散文品美     
思辨美 中国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散文像朝暾般问世。它们虽然与哲学、宗教、历史等杂糅在一起。但依然有着文学生命力的光芒。“老庄”“孔孟”等不同范畴的思想文化传统,以其原型、思想和个性风采构成了汉学意义上高不可及的审美范本。  相似文献   

6.
通观“论语”时期林语堂的散文主张,其核心就是他推崇备至的幽默散文观理论。这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有其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不仅是因为他受到中外小品文的双重影响,而且还与其政治信仰、文学主张相投合。这种幽默散文观,包含了他人格与文格、生活与艺术相融合而形成带有中庸文化色彩的本质,对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当代历史散文沿袭并开拓了散文的智性传统。在南帆等人的散文作品中,“历史”不仅意味着一种叙述策略、一种主题,同样意味着一种智性的向度,孕育着散文发展的某种新趋势。南帆在历史叙事、人文思考、人格塑造、现实关切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化散文所体现出的“冷峻”态度,转而从关系的层面来理解和表达智性,主要表现为历史与人物、抒情与审智、人格与命运等,实现了由文化智性向历史智性的跨越与突破,彰显出中国文化内部隐含的创新活力。南帆历史散文丰富了当代智性散文的版图,其有关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的理论阐述亦为当代历史散文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文化语境中,几乎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散文以前所未有之势迅速占据了中国文坛,从而形成了只要有印刷的文化品,处处可见散文的踪迹的局面,掀起了一阵阵变革的热潮,一跃为“时代的文体”,与小说渐渐被人所冷落、诗歌和戏剧更无人问津的状况相比,散文的重新兴起的确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从当代散文思潮发展的趋向来看,这股方兴未艾的当下散文热  相似文献   

9.
<正>“五四”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引起了历史性变革,大大加强了文学与人民群众的结合,文学与进步的社会思潮、人民革命运动的自觉联系。在理论上,文学革命的先驱者提出了“国民文学”、“平民文学”的口号,以表现普通人民生活、改造民族性格和社会人生为文学的根本任务。在创作上,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封建的新人物与主题,把普通劳动人民与新式知识分子作为文学的主人公,以取代旧文学里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从而展示“批判旧道德,旧制度”、“表现下层人民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文学社会学的视角,阐释了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文学体制的变革.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文学生产者“身份”的重新定位、文学作品的生产方式的改变及在此时期所产生的“小女人散文”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1.
1990年代中国大陆散文的文化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代中国大陆的散文创作和相关的理论活动,总体上是适应着199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需求机制的更新和调整而展开的;在一部分学院派写作者供着“文化散文”、“学者散文”等文学市场品牌,构筑起精神自疗的虚拟世界的同时,大量活跃在一般社会文化圈层中的文学写作者,也托庇于各各兼具市场品牌和文学旗帜双重功能的新散文概念而蜂拥到了散文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散文非虎构的体裁属性遭到了正反两面的瓦解,这使得从1990年代的中国社会文化空间里凸显出来的阵势浩大的散文家群像,以及被公认为1990年代中国大陆散文佳作范本的少数作品,最终成为199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在启蒙和反启蒙的力量兴替序列中跃入新阶段的隐喻形式。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领域里,散文是一种选材范围广,形式多样,感情充沛,能够敏捷,灵活,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我国散文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十分繁荣,而且影响相当深远,那时的文学家,哲学家差不多都是散文家.到了唐宋,形成了专写散文之风,故有“唐宋散文”之称.“五四”时期,文学上来了一次革命,就是新文学运动,这是反帝反封建内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鲁迅的散文从内容到形式,对前人的散文都是一个革命的突破.他的《野草》是优秀的散文诗集.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是当时散文发展的高峰.在和反动势力进行激烈的斗争中,鲁迅写了大量如匕首投枪的散文,把散文的战斗作用发挥到了空前的高度.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散文的大国,散文也是中国文学的主要形式,古有“无韵即散”之分法,今天已成为与小说、戏剧、诗歌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的外延越来越窄,象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杂文等已经从散文中分离出去,成为一种独立文体了。对散文内涵的界定,大多数人把它看作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而又富有文采的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14.
汉代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兴盛,带来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局面,中国散文在历经先秦时期的昌盛后,在汉代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了较为明显的突破与发展,这个时期出现了成熟的碑文和游记,骈文也确立了自己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散文在汉代时期的发展对中国文学的演变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分期中,从1949年到1966年被称为“17年时期”的文学。这个时期的文学活动中,散文的创作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涌现出了“散文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个批评流派,可算是文化批评派。所谓“文化批评派”,就是说这些批评家们在审视中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诸问题时,大都以西方文化思想作为理论武器,反对封建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从思想启蒙的高度去唤醒民众,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那么,文化批评派为何在“五四”初期形成?这自然有其历史的、时代的、社会的以及文化自身发展的原因的。早在“五四”之前,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思想启蒙与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五四”人,郑振铎是一位对人与社会、历史与今天富有血性思考的现代作家。他倡导人道主义,提出文学是反映“血与泪”人生的文学,是“力”和“争斗”的文学。他以极大的热情接纳西方文化,是建立了近代科学态度和进化论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和研究方法。同时,也是新文学界中较早提出“整理中国文学”的富有远见的少数学者之一,因而,这种多重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势必为郑振铎带来深刻的文化审察力,为他的散文创作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和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8.
散文作为我国的主流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史上灿若群星的名家骚客,运用这一载体,展示出迷人的文学才华。两千多年来的中国散文之路,是一条光彩夺目的心灵旅程,记载了一个个有思想、有文采的文化精英。  相似文献   

19.
一、文化散文概念的提出 中国的散文创作是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的,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宋八大家”,人们在阅读中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了解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事件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从鲁迅、瞿秋白,到郭沫若、茅盾、巴金、周扬,散文创作者以极大的热情,丰富了人们的阅读生活,现代人更多地从这些作家的作品中,感受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对散文创作的束缚,一些作家的散文作品呈现出小家碧玉、风花雪夜、纠缠于个人心灵鸡汤的扭捏流露的迹象,散文创作的通道越来越窄。大约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文坛上曾经掀起一个波浪壮阔、蔚为可观的“文化寻‘根”’热潮,一些以写小说和诗歌而闻名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以反思批判、张扬个性,重新诠释传统文化的特点,而散文创作在这一时期则表现的平稳、凝重、缓慢,散文作家没有赶上“文化寻‘根”’热,但是,在小说、诗歌中的文化热消歇之后,于八十年代后期却焕发出夺人的光彩。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必要延伸。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在晚清“文界革命”的铺垫下,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推导出自身的现代性构想。在“人的文学”观念主导下,以“人性的”、“个人的”、“个体的人”为价值设定的主体性因此成为现代性的理论基质。散文现代性理论主要倡导者的林语堂,进一步将散文现代性理论的基本设定明确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出发点——使“闲适”在主体性理论所坚执的文学独立自由精神辐辏下,成为散文美学追求,其意正在避免散文在文化启蒙运动中弘扬的文化批判性沦为实用性和工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