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期间,美国提出以自由贸易为基本特征的世界经济秩序构想,并将苏联纳入其中,欲在战后延续两国合作。美苏之间围绕贷款和苏联参加战后国际经济组织两个问题展开一系列外交活动,美国欲以对苏贷款为条件,要求苏联配合美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开展,支持美国总体外交政策。但苏联反对一揽子解决两国所有问题,要求美国首先提供贷款。在冷战格局下,美国最终拒绝提供对苏贷款,苏联亦拒绝参加美国主导的多边减税谈判,美国对苏自由贸易的实践以对苏全面经济封锁而告终。美国对苏自由贸易实践不仅未能延续两国合作,反而助长了冷战的发生,其结果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2.
(一)知识范围与结构 本主题主要与中苏两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改革的内容有关,涉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两个专题和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等学习要点,体现了苏、中两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日美国家间战争赔偿经历了惩罚性的“拆迁赔偿”与象征性的“协议赔偿”两个阶段。战后初期,美国远东政策的战略目标是:彻底根除日本的战争潜能,使之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以“拆迁赔偿”的方式.强制日本把被指定的工业设备赔付给曾被日本占领和破坏的国家.重点是支持蒋介石国民政府,以遏制苏联对东亚的影响。但随着中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和美、苏冷战的加剧,美国一改先前对日本打击的政策为利用和扶植日本,对日本的赔偿政策也转换为旧金山《对日和约》中规定的“协议赔偿”。美国对日战争赔偿政策的转换,严重损害了被日本侵略过的亚洲国家的利益,使原来战胜国对战败国之间的惩罚性赔偿变为日本和索赔国之间对等的象征性协议赔偿,致使赔偿性质和赔偿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而导致战后日本经济重新对外扩张、军国主义重新复活、拒不承认战争加害和战争责任、战争史观日益右翼化、亚太地区形势长期紧张等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几经曲折,看起来充满了变数。但如果从二战以后美苏发动的席卷全球的“冷战”的视角来看,中美关系的发展道路又十分的合情合理。二战之初,美苏的战时合作,决定了美国对国共双方均采取了合作和友善的政策;二战结束前夕,伴随着苏矛盾的日益公开,美国在华扶蒋反共从而在远东遏制苏联的政策逐渐形成;二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美国为全面遏制苏联,在中国选择了公开美反苏的蒋介石政权进行反共内战的政策;解放战争胜利后,扼杀新中国是美国反苏反共政策的延续,而中共倒向苏联则是多年联俄战略思想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联美制苏战略的共同点是其基本手段和根本目标的一致,即借重美国,抗衡苏联威胁.而在对苏联社会性质、苏联威胁性质和中苏关系正常化的障碍的认知,对亲苏国家的政策,及对美国的争霸政策的评价等与联美制苏战略有关的其他重要方面,两人有一定差异.不同的国际战略形势和外交非意识形态化的彻底与否,是这些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谈美国朝鲜战争政策中的苏联因素尚鸿朝鲜战争是美苏“冷战”在远东的升级。苏联虽然在朝鲜战场上没有一兵一卒,但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制订却无时不受着苏联的牵制与制约。本文试就此进行分析和探讨。1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之时,美苏两国为了在远东地区达成战略平衡...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与英美两国在几个重大问题上的矛盾及其解决进行论述,阐明苏美英三大国各自的立场和实质,为我们处理当代国际关系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 一、关于“东方战线”问题 为了遏制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扩张,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苏联从三十年代起,一直致力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争取同英、美、法等“非侵略的民主国家”结成联合阵线。1933年11月,苏联政府为了避免在未来战争中两线作战,向美国建议缔结有苏、美、中、日等国家参加的互不侵犯条约,但美国政府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为避免日美双方关系复杂化,在远东地区顽固地推行对日绥靖政策,拒绝了苏联政府提出的建议。1937年3月10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提出了缔结太平洋地区安全公约的设想,但美国对此反应冷淡,加上美国联合英法等国家在欧洲事务中蓄意排斥苏联,从而促使苏联外交政策转向。 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八大上指出:党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任务的基本出发点是“保持谨慎态度,不让那些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们卷入冲突中去。苏联这一立场,反映了苏联对美国的失望和对中立的坚定。1939年4——8月,苏联同英法两国进行了结盟谈  相似文献   

8.
1961年 1月约翰·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后 ,继续推行反苏反共的冷战政策。当时 ,中苏分歧的公开化为中美关系的接近创造了机会 ,但美国并未抓住机会 ,反而加强了对中国的遏制力度。为此 ,美加大对越南的干涉和战争 ,使之升级为“特种战争”。越南劳动党最终不得不放弃和平的斗争战略 ,掀起抗美救国战争。中国给予越南全面援助。苏联为增加与美争夺较量中的砝码 ,对于越南也进行一定的援助。在中苏两国的帮助下 ,越南挫败了美国发动的特种战争。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苏联学研究是“冷战”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与美国政治联系紧密。美国的苏联学研究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思想理论支持,为美国对苏外交政策服务,配合情报部门的反苏工作。冷战虽然结束,但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竞争的实际存在使美国苏联学研究继续保持其作为斗争工具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0.
83教材第103页写道:“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这里使用“开始”一词,值得商榷,因为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卡特政府即调整了对外战略,加强了对苏的强硬态度。这涉及如何评价卡特政府的对苏政策。84教材第103页在叙述80年代中期苏联对外政策变化时写道:“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采取了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等措施,并放弃了70年代扩张所得。”这里所写“放弃了70年代扩张所得”指的是什么?是放弃从对中国的扩张所得?前面没有提及。是指从出兵阿富…  相似文献   

11.
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打着“加強和平和日苏两国民间的相互了解”和“亚洲集体安全体制”的旗号,疯狂地进行教育渗透,力图培养亲苏势力和毒害广大日本人民,阴谋把日本置于自己的影响之下,以实现其霸权主义的野心。苏联对日教育渗透,往往把眼睛盯到大学教授身上,千方百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美、苏、英等国领袖在战争还在进行时,就已经勾画出战后世界的蓝图。他们达成共识:大国必须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担负起主要责任,必须让它们在安理会享有一票否决权,从而促进“大国一致”,防止“大国不一致给世界带来最危险的后果”。《联合国宪章》明文规定,美国、苏联(苏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采取了两手对华政策。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和不承认态度,中国政府制定了“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并与苏联签订了友好互助条约。在阻止中苏结盟的构想落空后,美国很快确立了“孤立”、“遏制”中国的政策。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两国进入全面对抗时期。  相似文献   

14.
1972年中国与美国的和解使毛泽东产生一种奇想:利用美国对苏联扩张的担心,建立一条从欧洲、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到中国、日本和美国,这样一条针对苏联的战略线,团结这条战略线以外的一大片国家,首先击垮苏联。1973年2月,毛泽东与基辛格谈了这一想法,把对美和解政策进一步发展到“联美制苏”策略。但是,美苏首脑不断互访,接连签订各种条约。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宣布"中立"的土耳其政府实际上执行了亲德反苏的政策.大战爆发后签定英法土三国互助条约,明显针对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前夕与德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沉重打击苏联;在参加对德作战问题上一再拖延,源于亲德仇苏;战争后期苏联意欲在黑海海峡问题上惩罚土耳其,却适得其反,将其推向西方,对自身利益构成危害.二战期间的苏土紧张关系表明,一国对外政策以国家利益为依据,但以尊重它国利益为前提.  相似文献   

16.
宋雪 《历史教学问题》2023,(2):143-150+72
1958年戴高乐重返政坛之时,虽然没有改变对苏联的既定政策,但已开始酝酿缓和的长期规划。此时的苏联,“非斯大林化”的进程方兴未艾,赫鲁晓夫在“和平共处”外交总路线的框架下,积极在西方国家中寻找“特殊”的对话者。第二次柏林危机可被视作法苏关系缓和的障碍和契机。1959年至1960年,两国间出现了短暂“缓和”的迹象,本质却是戴高乐外交策略引发苏联的误判,他并不认为缓和的时机已经到来。随着首脑会议的失败,这种“缓和”被苏联证明是一场错觉。即便在法苏关系的“低潮期”,戴高乐始终没有对抗苏联的想法。他认为苏联最终会放弃以意识形态为主的外交政策,回归到传统的以国家利益为本的政策上来。届时,通过法苏合作解决欧洲问题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四、对日妥协与对苏冷淡但是,苏联的对应却再次使蒋失望。“九·一八”事变后,苏联认为日本“对华战争就是进攻苏联的序幕”,抱有强烈的危机感。为了争取对日战备的时间,苏联政府一面声明采取中立与不干涉方针,一面实际上对日本采取了让步和妥协政策,即同意其控制下的中东路运输日本军队,还接受“满洲国”派遣的驻苏领事。而且,从1931年末起反复向日本提议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在日本于中俄复交后正式表示拒绝以后,苏仍然“采取极其慎重的态度”,与日本之间“未发生任何不愉快之事”。相反,在对华政策上,苏联的做法充满了矛盾。它一方面表示同…  相似文献   

18.
建国初期,新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一边倒”方针以及“联苏抗关”的国防战略。“一边倒”是面向以苏联为核心的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方针,其着眼点是意识形态的一致性,目的在于明确新中国外交的重点方向。在中苏两国领导人的共同推动下,双方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条约带有明显的军事结盟性质,着眼点在于国家的安全利益.目的在...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 30年代 ,国际舞台变幻莫测 ,“山雨欲来风满楼”。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中的苏联 ,西方有希特勒德国 ,东方有日本帝国主义 ,德日两国都把侵略苏联定为国策 ,它们在西方民主国家“反苏”的鼓动下 ,蠢蠢欲动。事关国家生死存亡 ,苏联必须利用和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力争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因欧洲局势比远东险恶 ,能否避免两线作战关键在远东采取的政策。为此 ,苏联政府一方面对日采取和平政策 ,加强远东军事力量 ,在东部边境筑起一道铜墙铁壁 ,让日本侵略者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 ,大力援助中国抗战 ,让中国紧紧顶住日本 ,使其无法“…  相似文献   

20.
一、“三八线”的来历“三八线”是指地图上的北纬 38°线 ,是一条穿越朝鲜半岛中部的普通纬线 ,本来没有什么特殊意义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由于苏、美两国对日作战 ,使这段纬线才有了特殊的政治、军事意义。1 945年 8月 8日 ,苏联对日宣战 ,苏军在向中国东北进军的同时 ,还从符拉迪沃斯托克 (海参崴 )方向派出一支部队向朝鲜进军 ,协助金日成领导的朝鲜人民军进行解放祖国的斗争。美国为堵住苏军南下 ,也在半岛南部的釜山登陆由南向北进军 ,在采取军事行动的同时 ,美国还在外交上开展活动 ,美国总统杜鲁门密电苏联领导人斯大林 ,希望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