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联想,就是由一件事物而想到另一件事物的思维过程。联想到的事物就是储存在记忆里的事物。它把所见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与所想到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文章里写进了联想,就可以使文章化抽象为具体,变陌生为熟悉,使思想感情得到充分表达,使文章更形象、生动,中心明确。大纲对小学生的作文要求指出:逐步做到要有“具体内容”和“真情实感”。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重视了如何用联想法描写事物的序列性片断训练。一、相似联想观察时找出两种事物在形态或性质上的相似点,用比喻手法写。如第十一册《草原》一文写草原上的河时有句话:“…  相似文献   

2.
相似联想.写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对跟它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类似事物的联想,这就是相似联想.它反映事物间的相似性和共同性,可开拓思路,扩展材料.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光"和"霜"都是一片白色,颜色上相似,因而引起联想.接近联想.写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对跟它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其他事物的  相似文献   

3.
一篇文章记叙的事物,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有的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写实在的事物加上联想,表达的意思往往会更深刻,更能感染人。所谓联想,一般地说有三种情况:一是类比联想。由于对某种事物的感知或追忆,引起了在性质上、形态上和气质上与它相似的事物的追忆,这种表现手法谓之类比联想。运用类比联想必须确切地抓住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使之产生真实可信之感。  相似文献   

4.
联想规律在创造性活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想能力是人脑特有的一种能力 ,并不是每个人都因联想而有所发明创造。要使联想导致创造 ,必须懂得理想的类别和规则。人的联想过程是有规律可寻的 ,早在亚里斯多德时代就己提出联想的三定律。对联想规律的进一步探讨不仅可以在学习和回忆中帮助人们巩固知识 ,更有助于提高人们发明创造的创新能力。一、联想触发创造的形式1.相似联想相似联想是事物相似而形成的联想。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似性。相似联想要求人们能够正确地判断哪两类事物性质相似 ,可以互相借鉴 ,这是一种宝贵的认识能力。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相似…  相似文献   

5.
课文中的修辞格,如比喻、比拟、象征、衬托等,为小学生学习联想提供了范例。运用修辞格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讲准相似点,认识联想。例如比喻,就要让学生认识哪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本体),哪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喻体);并讲准相似点,懂得  相似文献   

6.
联想和想象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按事物之间的联系来看,可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等。接近联想的特点是把时、空接近的事物联系起来。如见到铁轨,即联想到火车。类似联想是对性质上或形态上类似的事物的联想。如《荔枝蜜》中,  相似文献   

7.
孙信江 《甘肃教育》2008,(14):54-54
一、通过联想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事物的思维活动。 1.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是指由于外形或意义相似而引起的联想。例如,当看到油菜的花时,就会想到白菜的花和萝卜的花。  相似文献   

8.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这一心理过程往往通过彼此间相互关联的地方,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变平淡为生动,使无形为有形,给人以景物、意象生动具体之感。苏教版中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写景状物的课文,里面不乏联想方面的鲜活范例。借鉴这些典型的范例,拓展开去,进行相应的片段训练,对学生的写作,尤其是把内容写具体的能力,无疑会起到积极提高的作用。此类训练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9.
联想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特征回忆起有关另一事物相似、相近或相同特征的心理现象.联想可以沟通数学对象中未知与已知、新与旧知识间的联系.它不仅对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有积极意义,而且有利于提高解题速度,提高解题能力.常见的联想方法有类比联想法、接近联想法、关系联想法、逆向联想法和横向联想法等.一、类比联想法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它们之间的条件、结论或形态性质,都有很多共同点.解题时联想与原形态相似的定义、定理、公式和法则,联想已经解决的类似解题思想方法和技巧.联想到类似平面图形的问题等.由特殊到特…  相似文献   

10.
联想与解题     
联想指的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类似的另一事物,或由事物的一部分想到另一部分。联想能力是人的一项重要能力,然而对于学生的联想能力的培养往往被部分数学教育工作者所忽视,这是不应该的。那么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联想能力的训练呢?以下笔者对解题过程中较为常见的联想途径进行归纳,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所谓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形成不同的联想:在时间或空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会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立联想;还有因果联想、辐射联想等等。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材料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联想是在头脑中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它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和基本功,也是沟通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桥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造力和阅读能力。 一、教会学生分辨联想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含有丰富的联想,是培养学生联想能力的优秀范例、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并体会其作用,具体方法是: 1.找明显的文字标志。不少课文在实在事物和联想之间,有明显的文字标志。一般用“想”、“回忆”、“仿佛”、“好像”、“觉得”之类的词引出来(“引用…  相似文献   

13.
在空间和时间上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在外部特征和意义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反映在人脑中建立联系并留下印迹,以后只要其中一个事物出现,就会在头脑中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事物,这就是联想.在初等数学中它是以观察为基础,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标的想象的一种思维方法.有目的、有指导地进行联想,常常能打开思路,拓宽视野,沟通数学内部多层次的联系.不少数学题通过精心联想,容易找到解题途径.  相似文献   

14.
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工大附中陈峰作文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可以说,没有联想与想象便没有文章。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这两种能力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关于联想能力,我将它分为三类作训练。一、同向联想。同向即由这一事物到另一事物之间的想象飞跃是同一...  相似文献   

15.
所谓联想思维 ,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也就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内在或外在的联系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联想思维的引发点是“事物之间的内在或外在的联系”。其形式是由此及彼 ,如同架桥 ,彼此连接 ,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如图一 :甲—→乙—→丙—→丁 ,是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 ,属单向性发散思维 ;如图二 :甲—→乙—→A丙—→B丁—→C,是由一事物联想到多种事物 ,属多向性发散思维。前者是联想思维的基础 ,后者是它的发展和深化。联想思维的方法有同物联想、对比联想、比拟联想、形似联想、神似联想、因果联…  相似文献   

16.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见刘勰的《文心雕龙》),联想让人的思绪连接到上千年,目光仿佛看到万里之外。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都有关于联想类的论述和专门的训练。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联想思维,是人们通过一件事情的触发而迁移到另一件或另一些事情上的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笔者常通过经常通过相似、对比和接近联想的多次重复交叉而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范例、规则和默会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默会认识中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概念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范例和规则的关系。就默会能力的培养而言,论者大多承认规则的作用,但更倾向于范例,认为范例之于规则具有优先性。对范例和规则之间关系的这种看法,体现的是一种罗尔斯所说的“概要的规则观“。受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影响,论者把建立在家族相似基础上,注重同异比较,通过对范例的模仿来解决当下问题的思想方法,称作“类比思维“、“范例推理“等。类比思维或范例推理包含了一种特殊形态的默会能力.体现在人类文化的许多方面,同时,也构成了传递其他形态的默会能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1 联想的含义及其种类联想是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或者说是对于一种刺激物引起随意想到的反应 ,联想过程也是一种推理过程 ,它有三个组成部分 :联想因素即引发联想的出发点 ,是构成联想起因的数学对象和数学方法 ;联想效应即联想的结果及据此作出的某种演算或判断 ;联想线路这是由此及彼接通联想因素与联想效应的中间通路 ,它是客观存在的 ,但需要用已有知识结合想象能力去发现它 .联想的种类有接近联想 ,相似联想 ,逆向联想 ,关系联想等 .心理学派认为解决问题就是联想的唤起 ,那么在解决数学问题中 ,如何根据联想因素 ,唤…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是提高写作水平重要的一环。本文拟将作文教学中启发学生联想的方法概述如下: 1.形似法。即根据一事物与另一事物在外表形象上的相似之点,启发学生展开联想的方法。如指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以后,让学生想象美人蕉  相似文献   

20.
一、相关联想即由一个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的一种联想。例如由红领巾联想到少先队员;由一张发黄的照片联想到过去的岁月。二、相反联想即由对某一个事物的感知联想到与之特点相反的事物的一种联想。例如,由充满无限乐趣,令人无限向往的“百草园”联想到了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三、因果联想即由原因想到结果,或由结果想到原因的思维方式。例如《荔枝蜜》的结尾,作者了解并喜爱蜜蜂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四、相似联想即由一个事物想到在某一特征上与之相似的另一个事物的一种联想,它必须有一个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比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