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6 毫秒
1.
《学而》章第8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其中“无友不如己者”一句的释意我发现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2.
《论语·学而篇》第八章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无友不如己者”朱熹是这样注解的:“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了。  相似文献   

3.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为《论语·学而》第一篇第八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孔子讲为学的次第,而这一句则是讲为学应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第一个应注意的是君子的气象问题。读书的目的是成为君子,而君子的气象需要威严。威严又是敦厚稳重人格的显现。青少年由于年龄小,阅事少,又处在青春发育期,最易浮躁,故孔子嘱以稳重。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但如果自己都不自重,又焉得他  相似文献   

4.
《论语·学而》有这样一段文字: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前辈学者对"无友不如己者"注解上的分歧,源于对句中"如"字意义解释不一。从整篇整章来把握孔子言论的主旨,重视上下文的"语境",对于准确理解孔子思想是必要的。要正确理解这句话,就要把握"主忠信"这个前提,合解"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就是说,君子以忠信为重,不要与不忠信的人交朋友。  相似文献   

5.
对于《论语》“君子不重则不威”一章的理解历来有两种观点:一是将“主忠信”以下别为一章,一是认为“断无分成两章之理”.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此章以“君子”为中心,举例介绍成为君子应具备的素养.  相似文献   

6.
《家长》2015,(3):13-15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信,即使学习,所学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实和诚信为主。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错误就不怕改正。做人如此,做家长亦如此。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总结出,做好家长首先要做到四点:一是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二是要诚信待孩子,不轻易向孩子许诺;三  相似文献   

7.
杨准 《湖南教育》2002,(5):27-27
透过《论语》,我们可以解读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孔子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论语》中有许多章节论述了人格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例如在《学而》中就明确指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强调学习应以忠心与信用为主。怎样进行品德修养呢?他认为要常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就有道而正之”(《学而》),强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不要与没有道德的人交往,有错误一定要改,“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同时,他强调加强品德修养要落实在日常行为中,时刻以一定的规范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8.
“富贾可为吾友乎”“吾和吾庶士伴皆惊愕”这两个充满文言文气息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则是我们很熟悉的网络热语:“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2015年1月13日,有媒体报道称,自去年下半年来,多款文言文翻译神器在网络走红.据了解,这些翻译软件能结合收集的海量数据和翻译模型,在保证翻译结果基本正确的情况下,综合考虑古诗文的韵律、乐感、平仄声交错等规则,得出最后的翻译结果.但其翻译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比如《论语》中的名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翻译神器给出的译文是:“君子不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就不能牢固,以忠信为主,无友不如自己的人.”译句有些生硬,也不够通顺.而较为准确的翻译是这样的:“君子如果自己不能够持重,就没有威严.这样的人即使学习了,也是不牢固的.交友要立足于忠和信,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相比之下,翻译神器的答案在文字的准确性和美感上显得粗糙多了.  相似文献   

9.
释“何有”     
《论语六则》其五为: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何有于我哉”一句课本注云:“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其实,这样的解释是不妥当的,现作如下论证。一、“何有”在《论语》中是一种常用的句式,往往用来表示反诘,是一种带有轻蔑之意的说法。如《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晏注:“何有者言不难。”(《十三经注疏》《论语正义·卷四》)再如:《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论语·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初语第一册教师用书中对《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字,注释为“指志同道合的人”。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欠妥,至少是不明确的。“朋”在这里应该指“弟子”。理由如下。 首先,就“朋”的字义讲。郑玄曾为《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曰联朋友”作注,“同师曰朋,同志为友”,同师即同出一个师门的人,也即同学。根据词义邻近引申的规律可引申为弟子。同志则是指志同道合的人。“朋”“友”复合成词是“朋友”的全部内涵,泛指同师同志一类关系好的人。《辞海》给“朋”字作注时,义项的第一个例句便是《论语》中“有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两次出现“禄在其中”一语: 《为政》: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卫灵公》:子曰:“君子谋道不媒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相似文献   

12.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一册《原君》一课中有“摄缄滕,固(?)鐍”之句。其中“缄”字教材注释为:“缄,封固。”笔者以为欠妥。 (一)此注与《辞源》、《辞海》的注释相抵牾。查《辞源》246页,“缄”的第一个义项即“用以结束器物的绳”,举例是《庄子·胠箧》中”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此世俗之所谓知也。”再查同页“缄滕”,其第一义项为“绳索”,举例句出自唐人柳宗元《柳先生集》中《牛赋》:“皮角见用,肩尻英保;或穿缄滕,或实俎豆。”  相似文献   

13.
王鑫 《学语文》2013,(1):68-68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第五单元《〈论语〉八则》一课,收录了《论语》一书中的八段对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其中之一,且位于所选八段对话之首。对于此段对话中的“说”字,许多人认为其是“悦”的通假字。  相似文献   

14.
启发式教学探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孔子在教育史上的一大贡献,至今兴盛不衰,逐渐形成世界性的一大教学原则,以至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众所周知,“启发”一词原出自《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十三经注疏》何宴(三国·魏)“集解”引郑玄注曰:“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邢(宋)疏曰:“此章言诲人之法。启,开也,言人若不心愤愤,则孔子不为发明……”①朱嘉在他的《论语集注》里注曰:“愤…  相似文献   

15.
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相似文献   

16.
词典的编纂者往往只依据注疏中所用的术语决定要不要建立通假字或义项.这么办,有时会出问题.例如新《辞源》:啸 大声呼喝.通“叱”.《礼·内则》:“不啸不指.”注:“啸读为叱.”释文:“啸,依注音叱,尺失反.”这个通假义项显然是依据郑玄的“读为”和段玉裁规定“读为”只用以标示通假而建立的.但这个释义还可以研究,而通“‘叱’”则不正确,说见后.  相似文献   

17.
《公输》篇有:“吾义固不杀人.”句,课文注:义,理当.我认为不确.①《说文》释“义”为“已之威严也.”《辞海》中有“正义”一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解.“义”虽有多种释义,但都没有解作副词“理当”的义项.②如果“义”作“理当”解,就与“固”的本意(本来、本当)造成语意重复,全句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威信     
我国有句古话是“君子不重则不威”。这句话被很多教师奉为座右铭,他们认为,只有神情庄重,才能获得威信。其实,仅仅凭借庄重,是不能获得威信的。教师威信的建立有两个条件,即“严生威,爱生信”,而“严”在这里指的是“严肃”,而不是过度的“严厉”;“爱”在这里指的是“亲爱”,而不是“溺爱”。有些老师严肃而无笑容,有“威”而无信,使孩子敬而远之,这样,既说不上“教”,也难以谈到  相似文献   

19.
冯书香 《考试周刊》2012,(93):50-50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第五单元《〈论语〉八则》一课,收录了《论语》一书中的八段对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其中之一,且位于所选八段对话之首。  相似文献   

20.
论“学”     
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篇》《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 ,是一部孔子以及弟子言论、行事的集子。上引三句话 ,即《论语·学而篇》第一节。第一句大意是“学习后按一定时间温习它 ,不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吗 ?”第二句即“有朋友从远方来 ,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第三句即“别人不了解你 ,你却不生气 ,不埋怨 ,不也是君子吗 ?”三句话看起来很简单 ,理解起来很容易 ,若分别深究一下 ,问题就来了。先谈第一句。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作为人应该做到的最起码的要求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