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的语义类型及其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的传统意义是表示量度上的"第一"和"惟一",现在却出现了"最……之一"格式,既不表示"第一",又不表示"惟一"。"最"的新用法是由传统用法衍变而来的,是在规范用法的基础上产生的变异形式,前者表示虚比,后者表示实比;前者用于"最+非量度形容词"格式,后者倾向于形成"最+量度形容词"格式;前者表示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估,后者表示确定无疑的比较。  相似文献   

2.
李建业 《语文知识》2005,(10):13-14
《论语》中不少地方用到了数词,它们意思各异,用法有别。本文拟对此作一些简要分析。一、表示虚指数词不表示实际的数目,而表示“多次、很久”之类的意思。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用系数词“三”“九”表示虚指①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相似文献   

3.
数词在《论语》中的用例较多,它们意义各异,用法有别。本文从表示虚指、表示实指及其它用法三个方面分析了数词的意义和用法,从而为我们更好地阅读《论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对于疑问代词,学术界已有了很多的研究。包括对汉语疑问代词的研究,对英语疑问代词的研究,以及对英汉疑问代词的对比研究。汉语的"哪个"用在句中表示疑问时,它在英语里的对应形式是"which"。两词都具有指示和称代的功能,在句中可用来指代未知而欲知的信息、表达疑问。两词都属于疑问代词,同时它们也具有一定的对应性。笔者将以此作为对比的共同基础,先对比汉语的"哪个"与英语的"which"表达疑问时在语法上的异同。鉴于汉语的"哪个"与英语的"which"在使用中又都具有不表达疑问的用法,笔者还将对比两词用于非疑问用法时在任指、虚指和实指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比,揭示了汉语的"哪个"与英语的"which"在疑问和非疑问用法上的对应规律,并做出一些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三"字的语义相当模糊,其模糊性较多地体现在夸张运用上。数字"三"可单独成词或句,或与数字"二""四""五""六""七""九"连用,或与表示十进位整倍的数字十、百、千、万连用,用来虚指,表示模糊夸张。同时,由"三"倍之而来的其它非十进位倍数如"六""九""十二""一十八""三十六""七十二"都可表示虚指,以夸张表示模糊语义,这种表达法可看成"三"的延伸。"三"表示夸张的现象,是人类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数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致,是人们潜意识里的数字文化理念的折射与反馈。"三"字夸张是一种模糊而非清晰的表达,这种表达增强了事物表现的模糊美,其本身就是一种模糊审美。  相似文献   

6.
"虚""实"范畴在中国哲学中源远流长,如果从"虚"与"实"的角度分析《显学》篇,可见儒学之"虚"对比法学之"实"是全篇一个重要的行文逻辑;如果从精神与实际、时空两方面来论述,则《显学》篇全文还暗含着理论之"虚"与实际之"实"的行文逻辑。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到哭”具有实义和虚义两种用法,作为实义使用时表示结果,而作为虚义使用时表示程度。文章首先考察“到哭”由结果范畴向程度范畴发展的过程,其次从范畴化及溯因推理角度对“到哭”语义演变进行阐释,最后考察现代汉语及方言中“到+情绪词”的程度义发展情况,说明“到+情绪词”程度用法具有一定语言发展共性。  相似文献   

8.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歌重要的表现技巧。诗歌中的"虚",指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的虚象、虚物、虚景、虚境;诗歌中的"实",指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  相似文献   

9.
在基数词中,“三”、“九”是两个非常特殊的数,它们既可表实数,又可表虚数。换言之,它们既可以像其他基数词一样表示一个实际数目,又可以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目。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它们用法繁多。一、用做实数“三”、“九”的基数词用法,大家都很熟悉,如同其他基数词一样,在此不再赘述。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熏染,  相似文献   

10.
"爲"之字形,确不像"母猴",而像"手牵象形"。古籍中确有用"爲"表示猴的用法,但应视为假借,其本字当是"蜼"。《说文解字》以"母猴"训"爲",实反映了古籍中"爲"字的假借用法。  相似文献   

11.
杨志娟 《考试周刊》2015,(22):24-25
第三人称代词有单数"他"、"她"、"它"及复数"他们"、"她们"之分。除了指代交谈双方外的第三方这项基本功能外,第三人称代词还具有深层回指、虚指等指称功用。分析这些特殊用法,离不开语境语篇的辅助和认知心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作文题有虚题与实题之分,在具体写作中,又有实写与虚写之说。在写作中,如何做到实题虚写至关重要。对此,笔者试图对现行作文教学进行反思,提出几点写作教学方法,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从虚指和实指两方面对“九”作出解释:“九”在“九歌”和“九辩”中作虚指:在“九章”、“九怀”、“九思”、“九叹”中作实指。  相似文献   

14.
"道与德"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道指自然而然的规律,德指顺规律而行。"道与德"在孟子"五伦"关系中体现为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德、兄友弟恭、朋实友信。本文分而论述之。  相似文献   

15.
诗歌创作成功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但意境的创造尤为重要。意境的创造又有“实境”与“虚境”之分。“实境”为根本 ,“虚境”的创造以“实境”的创造为基础。只有在“实写”的基础上适当地予以“虚写”,方能达到虚实相生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虚”和“实”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技法,“实”指的是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的是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部分。在古代诗歌中,“虚”与“实”也是相对而言的,包括有者为实,  相似文献   

17.
"一量名"既能表示无定,又能表示有定,还有兼表定指与类指的用法。本文沿用陈平先生提出的四组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概念,单独对"一量名"的指称类型进行界定,并着重分析其定指、及兼表定指与类指的用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察了两种"有"字句的指称特性,在住所词做主语的"有"字句中"有"字宾语趋向于虚指,为典型的存现句;在无主语"有"字句中"有"字宾语趋向于实指,说明"有"字兼有实指标志的功能。这种"有"字虽然有存在意义但句式不是典型的存现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替代某个对象、例指性用法、否定用法、特殊意义等四个方面对比了汉语。“什么”和韩国语“■■”的虚指用法,寻找出了“什么”和“■■”在虚指用法下的对应和不对应的规律及其对应形式.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疑问代词"谁"字为着眼点,简略叙述了"谁"的基本用法及其可以充当的句子成分,集中讨论了"谁"的反问、任指、虚指、宾语前置、组合短语等五种特殊的用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