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吴勘  田军 《大众科技》2012,(5):235-236
陕西民间窑洞是我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窑洞是当地居民繁衍生息、创造灿烂文化的地方,在建筑结构上具有冬暖夏凉、保持和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文章从窑洞的建筑、发展、居住、文化等艺术特色来研究陕北窑洞,了解陕北窑洞的文化、风俗以及未来窑洞建筑的发展趋向,并对其建筑发展方向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正>在日本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刘加平的报告刚一作完,一位日本学者突然站起身来:"你知道青木志郎吗?你知道宫野秋彦吗?他们都对中国窑洞进行过长期研究.你要研究什么呢?"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加平的回答简单直接:"日本学者研究的是窑洞的‘昨天'和‘今天',我要研究的是窑洞的‘明天'。"日本人从猎奇的角度.对窑洞建筑的历史演变、性能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但作为中国建筑学者,刘加平更关注的是居住在窑洞中的4000万中国农民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住上安全、舒适又不失传统特色的新型生态民居。20多年间.刘加平的脚步从陕北到云南,从西藏到汶川,对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生态民居建筑进行着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康百万庄园是中国三大地主庄园之一,位于河南巩义市康店镇,是一座集古代民居、官宦宅邸、庙宇宗祠、商栈作坊、学馆窑洞、防御工事为一体的城堡式建筑.它不仅拥有"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建筑特色,还把中原传统民居和黄土高原的窑洞结合起来.形成典型的四合院结构,而且还具有宫廷和园林的建筑特色,在整个建筑中充满了各种雕刻艺术.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北地域性民居建筑特色鲜明。数千年来,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各族人民摸索出了一套最有效的利用资源、最经济的进行建设的适宜性技术,建造出了各种类型的民居建筑。了解和借鉴传统民居建筑所采用适宜性技术,传承先人的生态智慧,达到适应环境、保护生态的目标,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使西北民居建设得以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传统民居风格独特,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从北京的四合院到南方的天井民居,从西北窑洞到西南的干阑式住宅,无不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所积累的丰富的建筑设计经验。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它们不仅为人们遮风避雨,也默默的传递着古老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葛朝晖  赵丹青 《科教文汇》2008,(23):258-258
中国的传统民居风格独特,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从北京的四合院到南方的天井民居,从西北窑洞到西南的干阑式住宅,无不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所积累的丰富的建筑设计经验。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它们不仅为人们遮风避雨,也默默的传递着古老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在窑洞内居住的人们冬天的取暖方式也渐渐的由火炉取暖更新换代为暖气取暖,以区域或者社区为单位统一供暖。但是水暖气取暖最大的特点就是会使房间内的空气变得特别干燥,再加上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使得窑洞内冬天极为干燥。甚至有时室外温度有一些提高时,窑洞内会变得极为闷热,干燥。根据西北地区的自然因素配合以及窑洞内的居住环境特点调整或者改进窑洞内冬日的取暖方式,采用电热膜电地暖的取暖方式更加适合窑洞内的取暖,不仅可以调节空气中的湿度还可以自主调节室内温度,使居住在气温多变得西北地区窑洞内的居民也可以根据随时的室外温度调节窑洞内的温度,使居住环境更加的宜人。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16,(15)
陕北窑洞陕北窑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类型,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主要民居形式。本文介绍了陕北延安地区气候的变化对传统窑居建筑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龙肖毅 《今日科苑》2009,(14):186-186,188
文章辨析了家庭旅馆与民居客栈概念的准确性,最后基于对民居客栈的功能及特点分析,认为:民居客栈是以具有地方文化风格特点的家居院落为经营场所,集食、宿、游、娱为一体的,让游客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建筑风格、居住方式及亲情特色等人文现象的一种旅游形式。  相似文献   

10.
龙肖毅 《金秋科苑》2009,(14):186-186,188
文章辨析了家庭旅馆与民居客栈概念的准确性,最后基于对民居客栈的功能及特点分析,认为:民居客栈是以具有地方文化风格特点的家居院落为经营场所,集食、宿、游、娱为一体的,让游客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建筑风格、居住方式及亲情特色等人文现象的一种旅游形式。  相似文献   

11.
试论旅游洞穴主题式开发——以广西巴马百么洞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跃龙  陈伟海  黄保健 《资源科学》2011,33(7):1398-1407
本文按开发历史、区位条件、知名度和运营现状,将目前分布于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403处旅游洞穴分为历史名洞、经典名洞、新式洞穴、起步洞穴四大类,将它们的开发模式总结为无主题式和主题式两大类型,并简要概括各自的内涵、特征和演变,认为它们是洞穴旅游在特定阶段的产物,其中前者经历了旅游洞穴漫长的开发历史,曾对促进洞穴旅游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后者将是洞穴旅游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然后按主题式开发的基本流程,以广西巴马百么洞为例,将其景观分为六大类,通过与国内其它同类洞穴景观及与周边类似洞穴景观的对比,概括其资源特色;并结合其市场条件,将开发主题定格为"大气、霸气和灵气",提出"一心二线二核三重三配"的功能布局,有针对性设计出独具百么洞特色的景名体系、景观设计、灯光设计及旅游产品体系和游览路线。  相似文献   

12.
旅游活动对溶洞碳酸钙沉积景观影响及保护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静 《资源科学》2006,28(5):140-144
随着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多的溶洞旅游资源在我国被开发,其中的碳酸钙沉积景观是主要的旅游吸引物之一,由于其形成环境比较封闭,随着开放时间的推移,都不同程度出现了风化、破损现象,因此溶洞景区一般被视为生命周期较短。为了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溶洞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体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本文从碳酸钙沉积景观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入手,通过分析洞穴水溶液中CO2溶解度影响因子,即水溶液温度和水溶液与洞穴环境之间的CO2分压差(ΔPCO2),从旅游活动的影响角度,对游客的热源与CO2源效应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游客影响和景观形成过程研究的措施,即采用分流游客和水文地球化学实验方法进行景观保育以及科学的开发管理作为旅游溶洞碳酸钙沉积景观保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吴清林  熊康宁  李坡  杜芳娟 《资源科学》2010,32(10):1991-1996
旅游审美是旅游者在现实而具体的旅游活动中所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与其他的审美活动一样,旅游审美活动也涉及审美心理的四大要素: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这四种审美心理要素的深入分析是解构审美活动全过程的关键。对喀斯特洞穴探险而言,其审美活动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不仅能通过刺激游客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来获取美感,而且能最大限度地通过体力和技术的挑战,刺激挑战者的心灵,达到更高层次的愉悦。本文通过对喀斯特洞穴探险旅游审美心理四要素进行分析以及对洞穴探险者的审美体验倾向进行调查,发现在洞穴探险旅游活动中,审美心理的四要素相互作用、彼此融合,产生不同层次的审美体验,洞穴探险者也具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倾向和需求,对洞穴探险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走出洞穴     
何凯 《科教文汇》2013,(35):23-25
五名探险爱好者在洞穴之中,为了自己获得生的希望,杀害了威特莫尔并以其躯体充饥,从而使他们走出了洞穴。随着四名探险爱好者走出有形的洞穴,法官却被抛入了无形的洞穴,这些法官也要走出洞穴,对这些探险爱好者以谋生之名所实施的杀人案给出法律的裁判。富勒(LonFuller)和彼得·萨伯(PeterSuber)前后相继给出了十四份判词,这十四份判词就是帮助法官走出无形洞穴的十四种选项。而在这十四种选项之外应还存在着其他的选项,本文就是其他选项中的一员,采取判词的形式,强调从可选的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以便走出无形的洞穴。  相似文献   

15.
深入开展黄土高原沟道农地转型过程特征与模式研究,可为黄土高原沟道人地关系演化规律探究和农业多功能转型提供科学参考。本文以延安市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选取2012—2018年研究区12 幅Landsat数据,利用CART 决策树提取沟道农地分布信息,结合高清遥感影像数据和野外实地考察,分析研究区沟道耕作转型过程,进而揭示该区域沟道耕作转型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①研究区沟道耕作重心由1100~1300 m范围向800~1100 m的低海拔地区转移,且坡度范围主要集中在0~16°。②研究区沟道耕作向集聚转型,尤其在小空间尺度上沟道耕作集聚特征更加明显,沟道耕作转型可总结为6种地域模式,其转型过程主要受经济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的驱动。③黄土高原沟道耕作由耕作区域内广种薄收的纯农粗放生计方式向生态经济下的集约化转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沟道农业转换,功能趋于多元化,人地系统发展趋于协调高效。研究结果不仅对探讨黄土高原沟道乡村土地利用转型、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及乡村产业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对深入理解黄土高原沟道人地系统绿色可持续转型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化复杂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简要综述复杂性、熵、耗散结构、系统观等相关理论及其应用的基础上,得到该区生态环境演化的一些重要启示:由五大圈层组成的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是地球演化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必须使生态环境系统维持在高组织、低熵的状态;重视植被建设;在该区可持续发展中重视子系统自身的智能吸收和再生能力,引导整体向最优方向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总结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黄河中游第四期试点流域——庄浪县榆林沟农业资源开发向市场经济转化的条件及资源开发现状,阐述了今后农业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加强农业资源开发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刘振优  徐凭 《科教文汇》2011,(27):150-151
定向培养农村卫生院医学人才是适应新时期教育和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农村医疗卫生的实际情况.各承担培养的院校必须深入地研究.制定以农村人口为服务对象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西安湿陷性黄土场地上某住宅楼的倾斜事故进行静压桩换技术处理,通过对黄土场地既有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静压桩进行了计算分析,结合现场实测数据,研究了西安地区黄土的力学性质指标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西安地区湿陷性黄土场地上静压桩的桩侧摩阻力分布规律,给出了可供西安地区相近工程地质条件下参考应用的静压桩承载能力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云南白龙洞景区旅游资源潜力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该文首先对白龙洞景区旅游资源,尤其是洞穴景观和区内崩塌漏斗的特点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指出白龙洞洞穴景观是景区的重点旅游地,也是惟一可开发的自然景观。从分析游客量的年际和年内变化入手,结合游客高峰期对应的时间,得出白龙洞景区洞穴旅游游客主要以学生和在职员工为主以及其旅游业正在走下坡路的结论。通过与国内其它洞穴旅游区尤其是邻近九乡景区的对比,得出对旅游资源潜力挖掘不够,旅游内容单调、协调性差等因素是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最后从地理区位、经济支持、洞穴景观、生态环境、民族文化背景、旅游内容等角度出发对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分析,得出白龙洞景区旅游资源还具有发展潜力,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策,从而保证白龙洞洞穴景观旅游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