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被新闻界称为世界政坛采访之母的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曾成功采访过30位政坛风云人物,她在采访前的大量准备和调查工作是她成功采访的神奇钥匙。  相似文献   

2.
十多年来,在我从事新闻工作的日子里,一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萦绕:我离法拉奇究竟有多远?欧丽亚娜·法拉奇(OrianaFallaci)是20世纪最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战地记者和小说家之一,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尤其在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她被人们视为一种反暴政、反集权、反专制的象征,广为热爱自由、追求民主的人士所喜爱。她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可以说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关系风云录。就凭这本书,法拉奇确立了她的“国际政治采访之母”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法拉奇的新闻采访技巧和专业训练素质,而且放射出一种罕见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刘春蕾 《报刊之友》2011,(8):146-148
法拉奇是享誉世界的伟大记者,以采访世界政坛风云人物而闻名。她的作品,一直是国际新闻界研究和学习采写技巧的范本。在这里,我们就针对法拉奇的提问艺术和技巧进行了详尽、细致的研究,深入分析、总结了包括紧逼、挑逗等独特的提问方式在内的艺术技巧,最后还针对她对基辛格的采访,进行了全面集中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陈尚忠 《军事记者》2010,(12):63-63
如何注意采访中的行为细节,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2010年10月20日,《北京青年报》刊登全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施燕华的文章,回忆她1980年给法拉奇采访邓小平做翻译的往事,披露了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的一些细节。  相似文献   

5.
刘春蕾 《今传媒》2011,(8):146-148
法拉奇是享誉世界的伟大记者,以采访世界政坛风云人物而闻名。她的作品,一直是国际新闻界研究和学习采写技巧的范本。在这里,我们就针对法拉奇的提问艺术和技巧进行了详尽、细致的研究,深入分析、总结了包括紧逼、挑逗等独特的提问方式在内的艺术技巧,最后还针对她对基辛格的采访,进行了全面集中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意大利女记者奥丽亚娜·法拉奇之所以能够享誉全球,并不是出于偶然,成长经历对法拉奇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就是以后她采访政要时所采用的判断标准的形成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这些经历为她以后非同寻常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徐琼 《新闻与写作》2006,(11):38-39
在那些举世瞩目的采访活动中。法拉奇思维敏捷、文辞犀利,尤其擅长“海盗式”的提问,为后人留下了堪称典范的采访提问艺术[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这个这个这个引发的震撼1980年8月,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担任翻译的是外交部的施燕华。事后她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了一个法拉奇忠实事实的细节,使我这个同行有震撼之感。施燕华说,采访后,法拉奇根据录音整理记录,不明白的再问我,我一句句地跟她对,大约用了一天时间。她非常忠实,连最简单的词都不放过。比如,  相似文献   

9.
轶名 《档案时空》2005,(1):45-45
1980年8月底,当西方各大报纸连载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的全文时,“世界第一次对这个矮个子领导人和他的事业有了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崔云 《传媒》2015,(4):53-54
在采访过程中,对人物的专访常常是“重头戏”.让采访对象放松、自如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是关乎采访真实性及可读性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笔者认为,在采访过程中,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才能保证人物采访的成功. 做好访前准备 “每一次采访之前都要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意大利著名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如是说.因此,人物专访之前,要做足准备工作,包括对被采访者从事工作的专业知识进行了解,避免采访时问一些外行话.  相似文献   

11.
交际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每个人既是交际的主体,又是交际的客体,他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别人,也受别人言行的左右,从而达到双向交流、双向影响的互动效果。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这种互相作用、互相感染的辩证关系就是互动。新闻采访的双向互动性是指新闻采访时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世界政坛采访之母、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把采访视为戏,  相似文献   

12.
在中外著名记者中,法拉奇是一位值得浓墨重彩来书写的一位。这不只是因为她的名字和她所采访的邓小平、亨利·基辛格、诺罗敦·西哈努克、亚西尔·阿拉法特、侯塞因等世界风云人物联系在一起,更是因为她风格独特的采访才能及独立无畏这一记者必备的性格。  相似文献   

13.
当地时间2006年9月14日夜间,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兼作家奥里亚娜·法拉奇因病在其家乡意大利佛罗伦萨市区的一家私人诊所去世,终年77岁。她以“政治采访之母”著称,同时被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在中国的新闻界法拉奇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谭中海 《记者摇篮》2004,(12):15-15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把采访看成是一场探究事实真相的战斗。既然是打仗。那就必须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要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战则已.战则必胜。我们新闻记者要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首先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它的重要性、它的意义,从而确定采访目的和报道主题。  相似文献   

15.
余昌顺 《视听纵横》2004,(6):118-118
电视采访由于其依赖设备的程度较高,我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与被采访对象进行触膝般的交谈。我们不是为交流而交流,需要用摄像机记录这种交流,并使这种交流符合“我们的要求”。庞大的采访设备是对“场景”的一种破坏,被采访对象面对它多少会产生拘谨,如何将这种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是我们电视记,尤其是社教节目的电视记需格外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在人物采访中这个问题显得特别突出,怎样才能使人物处于“自  相似文献   

16.
意大利的奥莉娅娜·法拉奇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女记者和作家,20世纪最优秀的女性之一.她凭借着<风云人物采访记>奠定了"国际政治采访之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王洁 《青年记者》2002,(5):27-28
在采访中,谈话是采访的主要形式,而在谈话采访中,记者是否善于运用情感因素,则影响着谈话采访的效果和质量。如何营造有利于采访的情感呢?笔者认为采访中宜采用以下几种调控情感的方法:化异为同法。在人际交往中,一致性往往成为双方倾谈的重要因素。双方初次接触,刚开始,也许因生疏不好交流,但若一方说出双方意见一致的话题,彼此就有可能谈得很投机很融洽,对方就会感到你与他有共同语言,然后你再问想了解的事就容易多了。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名片效应”,即以提出对方赞同的意见作为引出随后观点的“名片”。在采访中,记者应充分利用这种“名片效应”,增强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一致性,化异为同。  相似文献   

18.
本书是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的采访录,包括对基辛格、阮文绍、武元甲、西哈努克、甘地夫人、果尔达.梅厄、约旦的侯赛因、南尼等的采访,这些人都是20世纪60  相似文献   

19.
在采访中,有一种提问方式较难把握,这就是激将法。激将法是一把利器,使用得好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用不当则会使采访戛然而止。本文将对这一提问方法的使用做一些探讨。 采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互动过程,女记者法拉奇认为,“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战斗,对话生动,交锋激烈”。正因此,她在采访中所采用的提问方式往往直接尖锐,激将法就是其中之一。激将法提问,顾名思义,就是“记者提出刺激性问题引起采访对象重视,并且让对方无法回避,非向你马上说清楚不可的提问方法”。换句话说,激  相似文献   

20.
赵凡 《新闻与写作》2001,(11):23-24
“徐院士,请给我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也行,再不就十分钟,我要采访你关于大陆科学钻探的问题”(采访提纲我前两个小时就已经传真过去了)。 她肯定地说,不行。她的口吻强硬得让人难以容忍,“如果想让我出洋相,你就来吧!”。 我想了想还是去了。最后,这次采访写出的文章《相约第一井》系列之二受到了行业读者的广泛好评。但是,并不是采访的结果,而是采访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人演出的戏,戏能否演下去,要看双方是否真正被调动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互动” 法拉奇曾经说过:“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