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3月9日上午,接师兄李修宇电话,告之学兄赵世良去世的噩耗,一时间不知说什么好,这太突然了,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 我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50年代末的学生,赵世良是我的学长,那时他在黑龙江省图书馆工作,自然无缘相见.  相似文献   

2.
人生的存折     
一天的清晨,我接到中学的同学楚的妻子打来的电话,她告诉我,楚已经住进了省立医院的肾病中心。我非常吃惊,在我们同学中身体一向最棒的楚怎么说病就病,突然间就住进了省立医院?我最后一次见到楚并没有多长时间,是去年的“五一”节,我带孩子回老家。那次他还带我去他们新开发的一个生态园参观。楚是我中学的同班同学,人高马  相似文献   

3.
2007年初冬,我从天津专程去探望恩师戴文葆先生.他在电话里说,最近身体不大舒服,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我心慌,急急地赶去.一推开门,戴老正在笑眯眯地等着我.他高兴得很,两手推着我的双肩,硬把我按到客厅里的旧沙发正座上."这几天学校怎么样?"老人忙不迭地问.我知道他时时刻刻都记挂着我们,每隔几天,总会有他的信或电话到天津.多少年来,我一直想,老人家这个南开的特邀教授真是当到家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他都牵挂.  相似文献   

4.
赵世良同志去世了.就在我们通电话之后的一个多小时,他突然地、毫无先兆地离开了我们,实在令人错愕、难过、百感交集. 回想起来自从1963年我来到黑龙江省图书馆,我们已经共事了46年,共同走过了近半个世纪,一起"经风雨、见世面",又一起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相似文献   

5.
曹玉龙先生走了,走的那样的匆忙,那样的突然.1998年4月16日,我曾去东北烈士馆资料室见他(时曹先生离休后最后受聘于此).那时他仍然精神矍烁,谈吐如旧,午间还用一茶缸粥一点咸菜充饥而忘我地工作.谁知此时他早已是重病在身了.临别前他送我一册<老照片>合订本和一册<文献著录标准>,这已不是他第一次送书给我了.4月22日,我因一事需要向他征求意见与他通了电话,这次电话中他已透露出自己身体不适,患肺感染云云.  相似文献   

6.
书人书事     
永远的遗憾 10月5日上午,我给唐达成先生家去了一个电话。接电话的是一个陌生的声音。他告诉我说,他是唐先生的弟弟,刚从美国回来,问我有什么事?我向他问起唐先生的身体近况。他说,已经垂危。我问可否去医院探望,他说医生已经谢绝一般人探视,就是专程从国外赶回来的亲属,医生也有限制。我放下电话,心里很难过。  相似文献   

7.
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番禺沙湾青年何世良,在短短的不到10年间做了两件惊世骇俗的“砖”雕塑作品,《吐艳和鸣壁》和《百福晖春图》。其中较早完成的一幅《吐艳和鸣壁》已被载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百福晖春图》是最近才雕刻完成,这件作品比《吐艳和鸣壁》大了四倍,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世界上最大的一幅“砖”雕作品。我敬重这位年轻人,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的突出的贡献,是他对他所从事的事业的不懈地追求。何世良曾真诚地告诉我,他做这两件砖雕作品并没有赚到钱,他做这两件作品主要是出于喜欢做砖雕,他说他非常感谢“宝墨园”和“粤晖…  相似文献   

8.
1987年10月的一天,我接到国防科工委的电话,电话中让我于次日下午到北京八宝山公墓陪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为不久前我采访报道过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扫墓。杨振宁教授与邓稼先教授的深厚友谊那天,我如期而至。同时前往扫墓的还有宋健、周光召,以及国防科工委的负责人伍绍祖等。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也去了。这天杨振宁身穿白色的风衣,黑色西装,来到八宝山的骨灰堂。他眼里含着热泪,向他少年时代的同学、好友邓稼先的骨灰盒深深地鞠了3个躬。祭奠以后,在院子里他同我们大家合影留念。杨振宁教授与李政道教授在上个世纪50…  相似文献   

9.
钱财狂     
我妈拨个电话和我闲聊,说起大学时代的一个男同学,出差路经我家,还礼数周到地去看了她。我妈一直在啧啧赞叹,你那些同学,不栖读书的时候在我家吃了那么多顿饭。我这却却一个劲地追问我妈,他带什么了?把你乐成这样?我妈不疑有他,一五一十地和我背清单。我在心里飞快地把它们一一折现,然后暗地里出一口大气:这下才好,终于赚回来了。这个同学临毕业  相似文献   

10.
哭穆青     
10月11日中午骤闻穆青逝世的噩耗,惊呆的我怎么也不相信这会是真的。就在9月16日,我还与穆老通了电话。他说已从北戴河回到北京,身体恢复平稳。并说已为我们正在撰写的红旗渠史稿口述了序言,就是长了些。他想把记录稿再精练精练。就在10月8日上午9时30分,我又与穆老的秘书通了电话。我问穆老身体咋样?秘书说没事,很平稳。还说“老头”给你们写的序言已修改整理好。我说这几天一直阴雨低温,等十天半月树叶红了,请穆老再来红旗渠畔拍摄太行红叶。秘书说,好。好。红旗渠畔拍红叶,是“老头”多年的心愿。隐隐约约,我还听到那边电话机旁穆老爽朗…  相似文献   

11.
上午做完课间操,我正准备回教室,刚走到楼梯中间,只见从楼上匆匆地跑下来一个人,我还没有来得及躲开,就被撞倒了,一直滚到楼下。我很生气,刚要开口骂他,他急忙把我扶起来,嘴里说着:“对不起。”不知为什么,我听了这话,就没有那么生气了,也不由自主地说:“没关系。”一场一触即发的吵骂,就这样无声无息了。我一边拍着灰尘,一边想“对不起”这三个字的作用还真不小哩。我们有的同学经常失礼不道歉,还无理搅三分,认为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的好汉。其实,同学之间没有啥大不了的矛盾,互相谦让点,啥事都好办。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对不起”与“没关系”…  相似文献   

12.
20年前. 大学毕业前夕.我和同班学友A、B、C、D,5人,各掏5元钱,筹备了一个简易的谢师宴会. 举杯之际,我们请王教授作临别赠言. “各位同学毕业后一定很忙,”王教授一一打量着我们,说:“参加了工作,不可能每天都有时间看书,我期望各位至少一年看一本好书.”“一年看一本书?!”我们互相望望,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相似文献   

13.
父爱无声     
晚上接到自称是丈夫同学的电话说,想请丈夫陪他同事一起吃饭,我告知了丈夫的电话号码,心里直犯嘀咕。丈夫此时正在麻将桌上战得正酣,他会去吗?我怀疑,要知道想把他从桌上拉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等了好一会儿不见丈夫回话,我打电话过去问是怎么回事。原来是他当老师的  相似文献   

14.
1 2012年12月23日,我在河北邯郸等候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马明的到来,他要来这里看望马万水工程队的老工友. 时已正午,人尚未至,也无来电.我拨通了马部长的电话,意欲询问行至何处.但两次都无人接听,再要第三次时,有人接了但不是马部长. 我被告知:"马部长去不了了,我们出事了!" "怎么了?" "我们在路上出车祸了." "没事吧?" 电话那头声音哽咽:"马、马部长走了,他已经走了!" 我头脑嗡的一声,顿时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15.
一次我到一县采访,同车的宣传部同志突然接到电话:本县发生了一桩刑事案件,上面某媒体突然就来了.他与对方在电话中反复商量如何拦住媒体不予报道的计策.因我们平时关系很好,对方与我说话不回避.他说:"你知道吗--现在下面一大块的工作是‘灭火',几乎一周有3天时间应付这些事."  相似文献   

16.
今年10月6日,夏总走了。噩耗传来,我一时不敢相信。中秋节时我去电话祝贺节日,得知他身体不错,秋天了,感冒咳嗽都没有。就是最近的几年,他也只是耳朵背,行走要靠轮椅,但思维清晰,精神乐观。春节给他拜年时,我说,明年社里将给你做百岁大寿。他笑笑:难说啊,争取吧……可惜,生命还  相似文献   

17.
上初一的时候,有个同学跟我玩得最好,我们每天一块疯,过着没心没肺的日子。一天我去他家,看到卧室墙上贴着张纸,写着我们班成绩排名,我第三,他十几,一个箭头从他名字出发,划了个弧线然后对准了我。同学偷偷定了一个赶超我的目标,我当时太过幼小,对此没有任何反应。一个学期后某天,班主任满面春风地宣布我这个同学考了全年级五个班总分第一。那个瞬间对我的震撼是空前的,我被一块玩的哥们直接击倒,而且站到一个我望尘莫及的位置。虽然后来他又下来了,但从此"在我心里越发高大起来"。我还有个同学,也玩得不错,初中全混过去了,考高中才考一百多分,他在我们那个小城没任何背景,父母又在农村,于是注定命运惨淡。他一直硬着头皮挣扎,除了不参加黑社会,其他活全千过,重体力工人,开录像厅,搞传销,给老板  相似文献   

18.
胡甫臣 《新闻三昧》2007,(11):13-14
用文同志的儿子电话上告诉我,他爸爸去世了,说他妈妈嘱咐他一定要通知我。用文同志生前同我们家通电话时,声音总和他在工人日报社  相似文献   

19.
9月14日傍晚,忽接友人电话,告知复旦大学丁淦林教授因突发脑溢血于当天下午逝世.放下电话,一时竟难以置信.痛惜之余,次日托人发去唁电,并向丁夫人表示慰问.一时间,我俩最后一次通电话、最后一次合影、最后一次相会的情景,一一浮现在眼前.近年来,丁老师因身体欠佳,北京举行的多次新闻方面的学术活动,难以一一如约而至,但他却一直挂念着新闻教育的动态.如此一来,我俩就形成了一个惯例,不断地打个电话向他通报一下有关情况,有些事情还互相交换一下意见.最后一次通话是在今年8月17日,我告诉他,吴廷俊教授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1978-2008)》出版了,上周开了个首发式,并特意告诉他,书中将他列为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教育界的七位代表人物之一加以介绍.他立即谦虚地回答:"我不够吧……"我说:"你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20.
二冬和我是北京大学硕士、博士同学.毕业后又都留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工作。多年在一起学习、生活和工作.我们相互之间已经是心领神会。他稳健的脚步声,他的微笑.他的一声老陈.总让我感到亲切和可信。2004年五一过后,当我听说二冬气管上长了恶性肿瘤.情况异常危险,我简直不敢相信。二冬是我们同学中最酷爱体育的人、我们经常在一起踢球.他是主力前锋.平时很少生病。这时候我突然感觉到我们毕业以后太忙了,没有多少时间来交流。现在他病了.我更怀念我们过去经常在一起的日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