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选用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此文的末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此处"闲人"二字的注释是"清闲的人"(第198页)。"清闲"意为"清静闲暇"。苏轼自称"闲人"是说自己和张怀民都很清闲吗?联系全文及写作背景,即可知此处"闲人"绝非"清闲"之意。"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相似文献   

2.
陈爱群 《湖南教育》2007,(10):38-38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用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此文的末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此处,“闲人”二字的注释是“清闲的人”。“清闲”意为“清静闲暇”,苏轼自称“闲人”是说自己和张怀民都很清闲吗?  相似文献   

3.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  相似文献   

4.
课堂回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师:(出示ppt:苏轼《行香子·述怀》)苏轼叹道:"几时归去,做个闲人."他几次在诗文中自称"闲人",诗人笔下的"闲"到底包含了怎样的深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师:初读课文,我们要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和停顿,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怀.(生按要求自读)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语句的停顿有什么规律?  相似文献   

5.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因元丰二年"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于元丰六年不得签书公事时所写的。诗作道出了苏轼在大有可作为之年,被放逐成"闲人"的心酸与痛苦挣扎,反映了苏轼被贬而不甘沉糜的心情。文章通过对诗中"夜游""无与为乐者""竹柏"等意象的分析,指出了苏轼此时复杂的心境和所处的窘境,反映了苏轼竹柏明志、随遇而安的坚毅性格与旷达胸怀。  相似文献   

6.
<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东坡志林》中的这八十四个字一直为讲中国古代散文者所称道,当代散文家林语堂认为这是苏轼最精彩的作品之一,可以与"赤壁词""赤壁赋"同膺光艳。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的游记散文,向来是以短小精炼、情景交融为其重要特征的。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其篇幅之短达到惊人的程度。全篇总共有八十三个字,作者以极简洁的文笔,把叙事、绘景、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勾勒出一幅优美动人的月夜客游图。且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的小记。张怀民,苏轼的朋友,名梦德。苏轼因反对王安  相似文献   

8.
知音世所稀     
前段日子温习了两篇古文,先说说《记承天寺夜游》,讲的是苏轼先生在月光朗照之下无心入睡,欣然去往承天寺寻故友共同赏月.两人漫步中庭,闲情逸致,好不快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再读文中最后一句,不免又生出许多感慨. 如果角色代换成自己,夜色之中,我赴承天寺的结局,应该是这样的:“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XX.XX己寝.”  相似文献   

9.
浅论苏轼之"梦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轼的词作中,有关梦的"梦词"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而且苏轼的"梦词"内容丰富,可以将其分为"真梦词"和"喻梦词"两大类型。而苏轼之所以多写"梦词",一方面与其人生经历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佛道思想和前人写梦的文艺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儿子和我的一场"家庭战争",是从一块写有"闲人勿扰"的公告板开始的。我想一个人静一静说起来,儿子是家里公认的金牌"闲人",这个雅号的由来,不是因为他还不能帮全家创造什么产值,却已经成为考验家庭购买力的重要标准,而是源自他动不动就"神游外太空",爱独处、爱发呆的范儿。虽说他的功课基本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诗文中普遍存在叹"老"的情结。苏轼叹"老",但善于积极地消解"老",主要方法和途径就是"隐",即隐于田、隐于梦、隐于酒,无意功名利禄,达到超尘绝世,淡泊宁静的"闲"之境,以返归自然的态度对待现实人生,从而探索生命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一般都有两次高考经历:一次是自己,懵懵懂懂;一次是子女,忐忐忑忑。30年前,我是考生;30年后,我成"闲人"。没看到考场大门外的提示牌吗?考场重地,闲人莫入。偷得浮生三日闲,蹲守考场之外发现,家长们三五成群的扯淡,可谓是"焦点闲谈",有资讯的交流,也有思想的碰撞。那是高考的第三天,家长们继续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考卷的难易,考场的花絮。话题很快集中到学霸木木身上,这小子数学常  相似文献   

13.
"三舍人议案"和"乌台诗案",是宋代政治中的重大事件。"三舍人议案"中,苏颂与皇帝、宰相的争论涉及以法治国还是以情代法?用人是皇帝、宰相"已夺"还是付之"听取众议"?"乌台诗案"是以诗文断章取义,罗织罪名的大冤案,此案的罪魁是李定等制造者还是钦定、逮捕、审讯苏轼的宋神宗。分析两案是非曲直、经验教训,对选拔人才、以法治国等都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石钟山记>是苏轼的名篇,叙事、写景、辨理十分精妙,清代文学家方苞、刘大櫆称它为"坡公第一首记文". 它开篇不枝不蔓直奔要害,点出"石钟山"来,随即引出两位名家见解,一是郦道元,一是李渤.二人观点形成全文纲要.苏轼首先从客观现象质疑:置钟磬于水中,大风浪也不鸣,何况足石呢?石头敲击发声十分普遍,为什么这里独叫石钟?悬念突起,引人深思.细心玩索,就发现苏轼对两种观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常疑之",一个"余尤疑之"."人"和"余"截然不同,不经意间就埋下感情的伏笔,丰富的感情从此步步显露.  相似文献   

15.
<正>有哪个人能从小鸭的黄蹼里发现春?当读到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时,我惊叹了;当读到台湾散文家张晓风《春之怀古》中那句——春"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时,我几乎惊呆了。娇嫩而细腻的春,能写入小鸭的黄蹼,这到底是谁的杰作?这不仅仅是苏轼、张晓风的"生花妙笔",乃是自然的神笔  相似文献   

16.
苏轼《后杞菊赋》"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一语,从来解者"南阳"不误,而"西河"则牵附"子夏退老于西河之上",其实大谬。苏轼崇信道家养身之说,多服食药饵以求祛病延年,其诗文中多见反映。"西河"乃用《神仙传》故事,与所谓"子夏退老"全不沾边。  相似文献   

17.
作文章与做学问之间是什么关系,有没有手脚可做,猫腻可藏? 文章可以无关学问,学问不妨作成文章.若志不在学问,而在"水与月"之间,那么,《前赤壁赋》已为后人垂范.众所周知,苏轼泛舟之地虽名"赤壁",却不是周郎纵火的三国赤壁,两地除了共享一个名字,别无共同之处,论距离,也有四百里之遥.但没有人指责苏轼不学无术,相反,我们沉浸在苏轼妙笔营造的山光水色之间,一任文字"清风徐来",且"不知东方之既白".话说回来,质疑时任黄州团练副使的苏大学士连黄州赤壁都分不清楚,也过于唐突了.再则,借题发挥虽然不是做学问的正途,却历来不失为作文章的曲径.  相似文献   

18.
宋神宗曾比较李白与苏轼云:"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此比抑或有点"溢美",但能首肯苏轼的学识,确为肯綮之论.<赵飞燕外传>是一篇非常"另类"的"冷文",而在苏轼的笔下却能征引十多次,成为<外传>不会作伪于北宋的一个铁证,这是对苏轼广博学识的一个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苏轼是诗坛上第一位开始大量创作和陶诗的人,他对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随性自由的隐士精神大加推崇,并且在和陶诗中有意模仿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风,苏轼这种创作态度也同时引发了同时代人的争相效仿,具有典范意义.本文将从苏轼创作和陶诗的背景入手,探讨苏轼的"和陶"诗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20.
求异,是创新的发端。 有人认为,“清闲是福”。悠悠 闲闲,没有压力,多好。有同学从相反的角度看问题,认为“不闲”才是“福”。看下面的短文《人生──什么是福?》(节录): 有人说,清闲是福,没有烦扰,没有压力,没有责任。我却认为:“不闲是福”。工人不闲,企业兴旺;农民不闲,五谷丰登;商人不闲,财源茂盛;学子不闲,学业有成。 闲人朋友少,门路窄,办事难;闲人懒惰,无事生非,飞长流短,遭人白眼。忙人朋友多,门路广,办事容易;忙人忙,忙里忙外,正是事业兴旺发达的象征。 人生忙不足畏,最忌闲生无聊而坠志。 从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