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分析小说《紫色》中的自然意象和女性意象来窥视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揭示在男权社会中自然和女性均受到扭曲与迫害、同为受害者的真相。自然和女性的天然联盟指明了一条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和谐相处、相互融合的道路,这正是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2.
女性是生态环境变化最大的受害者,也是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力量。但女性在环境领域的社会地位,与其付出远不成正比。女性主义学者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成因,生态主义与女权主义相结合诞生的生态女性主义揭露了女性和自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都是由父权社会制度所引发的。出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而出现的生态文明,要求当代环境法律制度在构建中应当把社会性别分析方法纳入其过程,以法律制度形式提升女性在环境保护中的社会地位,进而实现两性平等。  相似文献   

3.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地扭曲.舒婷用橡树这一具有独立品格的意象,阐释了新时期现代女性的爱情观,从而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张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达了对平等、尊严和自我实现意识的呼唤.  相似文献   

4.
信息时代的文化与女性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使形象符号的生产、传播、消费成为控制和组织当代社会的基础 ,文化呈现出明显的“视觉化”的倾向 ,与之相伴随的是大众文化的兴盛。大众文化通过诉诸于视觉、听觉和想象一体的现代电子传媒技术 ,对女性形象从内到外的扭曲和畸形刻画 ,导致了女性的严重异化。大众文化中性别歧视的存在会加剧了社会文化的失衡 ,而这种失衡则会进一步影响人们对两性平等原则的尊重和倡导 ,导致社会对女性解放的误解 ,不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弱势群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色>.通过分析文本中遭扭曲和迫害的自然意象和女性意象,旨在揭示男权社会中自然和女性同为受害者的事实.在与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对抗的过程中,自然和女性结成天然的同盟,而为自然和女性立言的生态女性主义,在解构人类/自然、男性/女性的二元对立的同时,为我们指出了一条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和谐共处、平等融合的道路,而这一理想在<紫色>中得到完美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奥康纳在经典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通过塑造几个无名、无声、愚昧、伪善的女性受害者形象,呈现了一个人性扭曲、信仰缺失、道德堕落的危机重重的美国南方社会,表达了她对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的高度关注和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7.
祥林嫂是鲁迅笔下女性弱势群体中的最不幸的人,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压迫,以及她扭曲的性格和精神缺陷,因此她与命运的抗争、挣扎都无济于事。由此看来,妇女人性的解放离不开社会的进步,也离不开自身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勃朗特姐妹通过小说主人翁的生活经历,严厉地控诉了不平等的男权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于经济独立,人格自主平等的奋争,尤其是女性平等自由权利的追求,突破了女性人性定位,有效加速了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权主义的发展进程,在当时乃至现代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9.
樊波 《考试周刊》2013,(45):16-17
《白孔雀》是英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实主义作家劳伦斯所著的第一部小说。作者用高瞻远瞩的生态观念,运用对比、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多种手法叙述了女主人公莱蒂与两位男人公乔治与莱斯利的爱情萌芽与婚姻悲剧的整个变化过程。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个方面直白而强烈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工业革命造成自然环境破坏、社会环境混乱、人性扭曲的强烈抨击。  相似文献   

10.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现代女性职业生涯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影响其发展有多方面的因素;促使现代女性职业生涯发展需要采取相对应的策略来引导其向有利于社会和女性发展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批评视域观照劳伦斯的小说创作,不难发现劳伦斯是一位具有生态前瞻意识的作家。劳伦斯在其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紧紧扣住“肮脏与黝黑”、“魔鬼与奴隶”、“欲望与死亡’’三个方面书写了由于生态危机而导致的生态美缺失,即自然生态的破坏、和谐社会生态的丧失和精神生态的失衡。蕴含着与生态整体主义、生态发展观、人与人和谐相处观及人格完善动力观等当代意义上的生态思想相契合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2.
对人类生存状况的现实关照及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使“三生教育”具有鲜明的生态伦理价值取向,突出表现为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情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原则与和谐生活的生态伦理诉求。“三生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生态伦理是对生存危机的积极回应,两者的殊途同归,反映了当今时代对超越现代性、重构“精神家园”的渴望与人类文化前进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作为生态批评的一个分支,精神生态批评关注的是人自身“内在自然”的平衡,即人的精神生态的平衡。谭恩关是当今世界文坛最受欢迎的女性作家之一,《接骨师之女》是她创作的第四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北京郊区一个制墨世家的兴衰、北京人骨的挖掘、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接骨师家族的三代女性跌宕起伏的命运。文章从小说中三位女性对爱和自我身份的困惑入手,探析小说中的精神生态思想,以期加深对精神生态批评及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建立以"母亲素养"为核心的妇女教育体系,不仅对推进我国的终身教育发展,而且对创新现代妇女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对宁波市开展"母亲素养"教育实例进行妇女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终身教育理念视野下开展"母亲素养"教育的困难和意义进行思考,提出了终身教育理念视野下构建以"母亲素养"为核心的妇女教育新体系的若干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归有光对“前时代”的接受、在“现时代”中的孤苦境遇和他面对“后时代”所具有的开放与期待的心态,共同构成了他作为儒家士人的精神坐标,这种特殊的精神生命显示了儒家文化对于中国士人精神生命建构的范式意义和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对生态环境的价值关怀,在于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全面满足人的需要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尊重人的社会属性及其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切实把人的自然属性及其环境需要提到应有的重要地位;在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相统一的原则下,兼顾人文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因此,呼吁环境伦理,尊重自然,关爱生命,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前提和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的话     
3年前,北京《诗刊》曾组织一整年新诗标准讨论,百余人参加,说明诗歌标准问题,乃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话题。《海南师范大学学报》“新诗研究”栏目拟从2008年第1期至第6期(12个月),刊发有关诗歌标准的讨论文章。究竟有没有诗歌标准?有没有必要清理与重建诗歌标准?诗歌标准涉及哪些内涵?什么样的标准能获得基本共识?诗歌的审美底线在哪里?诗与非诗、好诗与庸诗的判断依据又在哪里?大标准与小标准、主观标准与客观标准、写作标准与批评标准,诸如此类,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有关诗歌甄选、诗歌经典化等)都是我们所热切期盼的。  相似文献   

18.
台州方言中“得”声音出现的频率极高,从现代汉语角度来看,它是不同的词,表现为不同的词语用法特征:有的作为词语后缀的一部分,有的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形式,有的与其它动词、名词组合,表示一种复合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与谭恩美的前四部小说相比,《拯救溺水鱼》无论是作品主题还是写作风格,均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突破.人鬼混同的“幽灵”叙事、神秘的东方之行和奇幻的经历,无不使这部作品呈现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美国游客“追随佛祖足迹”之旅充满艰辛坎坷,在古老的东方遭遇了各种离奇、荒诞的经历,却寻找到了心灵的“香格里拉”.谭恩美编织了一则现代寓言,呼吁人类相互理解和尊重,同时为现代社会逐渐丧失主体地位的人类指出一条摆脱困境,通向心灵王国的道路,体现出作家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20.
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者,他提出"中西调和"的理论发展中国的现代绘画,目的是通过吸收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精髓使中国的现代艺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实现中国艺术向现代转型。他选择的方法是以西方艺术作为参照系,但又立足于中国的传统,从而促进民族艺术的发展。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理论由民族艺术的现代化、东西方艺术的融会、情感与理智的相互平衡及个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辩证统一等命题的组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西调和"理论的框架,开创了中国现代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