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评价一个历史事件,考察一个历史人物,离不开人性角度的分析。诗以言志,文以传情,了解一个人的性情,诗词是一个很好的载体。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留名后世,以“熙宁变法”彪炳史册,通过王安石留下的诗文作品,可以以管窥豹,勾勒出王安石的从政经历和个人性情。  相似文献   

2.
人物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晚年住在半山(今南京紫金山附近),号半山老人。元丰三年受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死后谥曰“文”,故又叫王文公。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思想家,他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反映了他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这是王安石变法的思想基础。他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文风古朴,笔力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相似文献   

3.
在延续两千多年的儒法斗争史中,儒家因为手中没有真理,不敢作堂堂正正的严肃斗争,他们的一个惯用伎俩就是咒骂。谁敢触动旧事物,谁就要遭到咒骂。触动得越深,咒骂得越凶。秦始皇焚书坑儒,被骂了两千年。王安石变法,被骂了一千年。“人言不足恤”。法家是在谩骂声中战斗过来的。王安石横眉冷对司马光之流的怨谤,没有被他们的汹汹然所吓倒;王安石死后,顽固派们的几句咒骂,又岂能吓退后继的改革家们? 人言固不足恤,但对于敌人的咒骂却是应该仔细加以研究的。这是战斗的需要。王安石死后半个世纪,朱熹接着司马光咒骂王安石;朱熹死后,接着他咒骂王安石的,代有其人。直到一千年后,林彪又跳了出来,咒骂王安石是“拗相公”。吠影吠声,真乃一丘之貉。为什么林彪要咒骂王安石?为什么林彪特别重视朱熹咒骂王安石的反革命历史经验?阶级斗争的实际,给我们提出了研究王安石变法和两宋时期儒法斗争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李华瑞教授:按照上次课的安排,今天我们讨论王安石及其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自元秸初年高太后、司马光等人废除新法,到今天历史已走过了900多年。900多年来.有关评议和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论著可谓是汗牛充栋。仅以20世纪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研究、评议王安石的传记、变法史实的专书达90余种,发表论文约千余篇,而这些论著又是毁誉、褒扬。莫哀一是。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象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封建的学者把他看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江西临川人,是北宋时代一位比较进步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崇尚法家思想,主张变革,提倡法治,在宋神宗年间,两次担任宰相,实行过“熙宁变法”,并且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名言,认为天象的变异不值得害怕,旧的传统不能作为依据,流言蜚语用不着去顾虑。这  相似文献   

6.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老人”,祖籍江西临川,宋天禧五年(1021年)生于父亲王益兼领的新干县。曾受封为荆国公,故人称王荆公。王安石从小就好学上进,不随流俗,在正直耿介的父亲影响、熏陶下,...  相似文献   

7.
《历史学习》2005,(9):25-25
王安石不像其他官员一样生活奢侈,讲究饮食。一次,王安石的夫人与王安石的朋友们聊天,朋友说王安石喜欢吃鹿肉丝。夫人听后不信,因为她从来没发现自己的老公喜欢吃什么,就问那个朋友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喜欢吃鹿肉丝。朋友回答,有一次他请王安石吃饭,王安石把整整一盘鹿肉丝吃得干干净净。夫人接着问:“那盘鹿肉丝放在什么位置?”朋友答道,“就放在王安石面前。”夫人说:“你再请他吃饭时,把鹿肉丝放的距离远一些看看吧。”于是下次吃饭时,朋友就把鹿肉丝放在了离王安石较远的位置。王安石把他面前的那盘菜吃得干干净净,而对远距离的鹿肉丝,一…  相似文献   

8.
免役法在王安石的新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正确地评价王安石变法,正确地评价免役就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近年来在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有同志认为王安石改革役法是为了“另增新税”,我认为这一提法欠妥。 一、从社会背景看役法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靠兵变建立起来的赵宋王朝,立国伊始即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随着历史的  相似文献   

9.
考课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是变法中不可缺少的人事制度的改革。本文就此问题,谈些看法。理财必先理官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长编》卷二二○)。学者多据此论断:王安石变法是一次理财运动。但是,靠谁来理财呢?这是变法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王安石非常注意的一个问题。王安石从作县官  相似文献   

10.
沈括和王安石,在十一世纪后半期,各展其长,别树一帜,,为举世所共鉴。二十多年来,一些论著认为沈括是王安石变法的“助手”、“参谋”。在“四人帮”以儒法划线时,沈括又变成为推行王安石法家路线而“奔走南北”、“激流勇进”的重要的“法家人物”。 为了参加争鸣,不揣浅陋,仅就沈、王和沈括与变法派核心人物间的关系,作若干辨析。抛砖引玉,谨求指教。  相似文献   

11.
《大学语文》所选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是一篇文短意邃,属于读后感之类的杂文。全篇不足百字,笔势峭折,辞气横厉。王安石以政治家风度来看待孟尝君养士得士的断语,历来评价很高。清代沈德潜评之曰:“语语转,笔笔紧,千秋绝唱。”最近南京大学周明同志认为“王安石是从能否‘制秦’这个高度衡量是否得士标准的。由于立足点高,评论中就抓住了要害,文气  相似文献   

12.
一字念半边     
一位语文老师名叫徐仁保,他在课堂上对学生说:“汉字嘛,一字念半边,不会错上天。”随后举了一大堆例子。谁知第二天学生们便在私下叫他“余二呆”了。该地倒霉,谁让他的名字叫徐仁保呢。类似这位语文老师的尴尬在宋代大学者王安石身上也出现过。他认为汉字是可以从结构上看出其意义的,比如“波”字,就是水之友的意思。可爱与王安石抬杠的苏东坡马上反驳:那么“滑”字呢?难道是水之骨的意思?王安石的尴尬被载在名家名文中,流传后世,情形似乎更为严重。其实,那位语文老师和王安石的话都有一定道理,汉字六法中本就有“形声”、‘…  相似文献   

13.
一、略知作者,明白诗的背景。 本诗作者是宋朝诗人王安石(1021—1086)。他主张“变风俗,立法度”,首先“改革官制”,是个敢于推行新法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虽然两次出任宰相,却又两次被罢去宰相职务,这都是由于以皇后为首的皇亲国戚与大官僚大地主  相似文献   

14.
在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王安石变法》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王安石自己的作品《河北民》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变法前危机四伏的北宋王朝,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唐宋变革后,士人成为政治参与的主力,因对“理事关系”理解的不同,形成两种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他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处理问题。以北宋中期为例,朝廷苦于国用不足和兵农不修等问题,宋神宗即位后,重用王安石发动变法,由朝廷主导,将改革焦点放在打击既有豪强对资源的垄断。分别以王安石和司马光为首,在汴京和洛阳聚集了两批士人,他们对如何改革时局形成了两种不同论述。在不同的学术倾向或政治态度的背后,反映了新入体制之士人协助君主和士绅阶层对资源的争夺。熙宁变法时的政策论争,大致便是源于此一背景。王安石和司马光论政的差异并不在于变革与反变革,而是变革幅度以及朝廷角色的设定不同。在“为与不为”的议题方面,王安石和司马光分别主张“主动”作为与“被动”作为;在“如何而为”的议题方面,王安石和司马光分别强调“扩张”和“节制”的行动策略。在熙宁变法的强兵政策中,两人大致维持一贯的特色。对保甲法的态度最能体现两人基于“理事关系”的思考和论政。  相似文献   

16.
文人小幽默     
东坡问字王安石写了一部书叫《字说》。有一次,苏东坡写了个“坡”字,去问他是什么意思。王安石回答说:“坡就是土的皮。”苏东坡说:“难道滑就是水的骨吗?”王安石无话可说。雨果登记法国大作家雨果有一次出国旅行,来到某国边境,哨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胡笳十八拍》对蔡琰个人情韵细致捕捉,超越了集句诗“文字拼接”的桎梏,将“情似”、“神似”、“原汁原味”的情感在诗文中交织,人性的共鸣获得了最为有机的凝聚与融合。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虽集他人之诗句,但灌注了一股生命气韵,字里行间仿佛传达蔡琰本人的心声,王安石用另一种方式让读者看到蔡琰内心的苦楚。集他人之诗,却依旧灌注一股生命气韵,这是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超越“文字拼接”游戏之作,成为诗中上品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8.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文学家。他曾任副宰相、宰相之职,并积极从事革新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这一变法虽有当时的时代局限和王安石本人的阶级局限,但他能够代表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抑制和打击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兼并行为,客观上对生  相似文献   

19.
请别开生面     
有个故事。传说,王安石当主考官时曾审阅过一位考生的卷子,他发现卷子中有一句“明月当头叫,黄犬卧花心”,便断定此句不妥,理由是:朗朗明月,怎么能开口叫呢?小小花心,如何容得下黄犬?于是提笔改为“明月当头照,黄犬卧花阴”。自然,这个考生因此而名落孙山。过了一年,王安石去南方的潮州,才发现那里有一种小鸟叫“明月”,有一种小昆虫叫“黄犬”,这才后悔不迭,惊叹道:“错了!错了!是我错了!”那么,与此有关的读后感该写些什么呢?事实表明,大多数人都会由此引发出对“主观主义”的批判,即:“王安石主观片面过于武断”、“王安石自以为是胡乱表…  相似文献   

20.
初学议论文,可以从一事一议练起。练习一事一议,《伤仲永》是一个范例。1从《伤仲永》可以看出,一事一议,走的是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一步要掌握事实,第二步要思考,探究事实之中包含的道理。方仲永这个事例,我们读起来觉得很简单,那是因为王安石写得简明扼要。要是想想王安石了解的过程,就可以想见并不简单。王安石了解仲永的过程,长得很哪。从“余闻之也久”,“十二三矣”,“又七年”这几句,可以算出,即使不到15年,也将近15年。用现代的话来说,王安石是做了一番“跟踪调查”的。王安石是个有心人,每次到舅父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