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训练目标 ,有必要掌握“啊”字的变调和音变规律。一、“啊”字变调“啊”字在句首时作叹词 ,声调有如下几种变化 :1.表示惊异赞叹读一声。如 :“啊 !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 !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2 .表示追问读二声。如 :“啊 ?你说什么呀 ?”3.表示惊疑读三声。如 :“啊 ,这难道是我的影子吗 ?”4 .表示应答的、明白过来的读四声。(1)表示应诺。 (音较短 )如 :“啊 ,好吧 ,我就去。”(2 )表示明白过来。 (音较长 )如 :“啊 !原来就是找个树杈 ,挺简单 ,我会了。”二、“啊”字的音变“啊”字在句…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11课设计说明: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的是秋天缤纷的色彩,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给人以美的享受。下面,围绕这一自然段设计了几种不同风格的教学片段进行对比。片段设计一:文字训练,扎实有效品读第2自然段一、激趣: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你们看,橘子柿子就像淘气的孩子一样,你挤我碰,多有意思呀!请你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里面还有不少这样有意思的语词和句子呢,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吧!二、学生自由读文。三、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听。(教师相机指导)(1)课件显示“:你看,它把黄…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1.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会写“你、们”等6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使学生喜爱春天这个季节。4.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讨论揭题,引入新课1.小朋友,你们见过春雨吗?能为大家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你们猜春雨有颜色吗?(学生讨论)●由学生的实际生活导入抓住春雨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给学生创造交流的空间。在交流中,了解春雨的有关特点。二、读文识字,质疑探究1.投影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拼读讨论。(1)拼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相似文献   

4.
一、揭示课题,直入重点1.学生自读自悟,自主理解各段的意思。2.点击课件第二自然段,重点介绍世纪宝鼎的样子。(1)轻声读一读,同桌合作学习,用“先写鼎的……再写鼎的……然后写鼎的……最后写……”说一段话。(2)作者用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的,“象征”是什么意思?(3)“堪称”又怎样理解?为什么说宝鼎“堪称宏伟杰作”?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3.以上三个问题,同桌交流讨论合作学习,指名回答并点评。4.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找到了语感,表情朗读得好。学生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越读越好,教师给予鼓励。5.感情朗读达到高潮,教师小结:(配乐)是啊,整个宝…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有幸听到了《小露珠》作为两则不同教例的课,颇有一些感触。【教例1】一、音画导入,激趣激情1.师引读,生跟读课文第1自然段。2.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二、细读课文,入境悟情1.品读第2~5自然段,欣赏露珠形之美。(1)师范读课文第2~5自然段,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2)从哪儿可以看出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读  相似文献   

6.
在一节校内教研课上,一位老师执教《槐乡五月》第一课时。学生初读后,老师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且要求其他学生在倾听课文第1~3自然段后,每一自然段分别用一个句式来说一句话:第1自然段是"啊,",第2自然段是"呀,",第3自然段是"呵,"。这样的说话练习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趣味性,同时也有很大的发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八自然段。2.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上下文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3.凭借语言材料,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教学重、难点:体会理解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生读课题。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了在强强的想像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有趣的地方。(引读第一自然段)3.真美!强强是多么希望去爷爷的小闸屋啊。转眼间,苇叶葱茏的五月到了,强强终于如…  相似文献   

8.
[片段]师:现在我们先看看在2、3、4自然段中,兔妈妈、小黑兔和小白兔都说了什么。从它们的话中,我们知道了什么呢?先读一读,再分学习小组讲一讲。(生自由读,小组交流。)师:先看妈妈的话(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最出色”和“最大”下面加点)。大家听,“你们今天谁跑得最出色?我奖给他一个最大的蘑菇!”多亲切呀!妈妈是多么关心自己的孩子啊!大家读一读,读得亲切点。(生自由试读。)师:小黑兔听了妈妈的话是怎么说的?生:小黑兔得意地说:“得了第一名。”(生做得意的动作。)师:(出示插图2,说图意)大家看画面,想像一下当时小黑兔和乌龟赛跑的情…  相似文献   

9.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从两位教师的公开课说起 :教例一《鼎湖山听泉》(第四自然段) :1 读第一句话 :万籁俱寂是什么意思?用这个词说句话。2 读描写声音的句子 ,读后仿照句式说话 :啊!这是声音 ,多像啊!3 用“像……像……又像……”造句。4 朗读背诵第四自然段。我们曾经过多地注重工具性 ,教学活动只围绕语文的工具性展开 ,机械的训练使语文教学枯燥乏味 ,名篇佳作在学生的心中变得支离破碎。人们曾高呼 :语文教学不要机械的工具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 ,这种现象却依然存在。如上述课例 ,教师除了机械的训练外 ,学生没有用心聆听优美的泉声 ,没…  相似文献   

10.
正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课文朗读,谁先读给老师听?(一生读第1、2自然段。)师:很遗憾,有一个字漏掉了,你自己感觉到了吗?生:"有一年",少了一个"有"字。(该生把第2自然段又读了一遍。另一生读第3、4自然段。)师:他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是读得很自然,像说话一样自然,这是我一直努力要做到的。(一生读第4自然段。)师:儿化音没读好。(范读"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请该生跟着读)再接着往下读。(生读)  相似文献   

11.
[案例一]《我们家的猫》(第1自然段教学)教法(一):1.学生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这部分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2.出示中心句:我们家的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提问:“古怪”是什么意思?能否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吗?  相似文献   

12.
[教学片段]教学内容:深入品味课文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兄弟俩自由自在、尽情玩耍的童真童趣,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快乐。(生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师:你读出了兄弟俩怎样的心情?生:开心、高兴、喜爱……师:是呀!就是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他们带来了快乐!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快乐呢?请大家边看图边想象。(师出示课文插图,生自由谈感受)师:除了图,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句子中感受得到?把它们划下来,并互相交流。学生找到了两个句子,教师随机让其先谈自我感受,然后按照以下顺序(课件已预设,因此,没按照学生说的先后顺序来学句子)进行语言感悟…  相似文献   

13.
一、精心导入,探究激趣 1.现在是春天,这个季节最喜欢下雨了。绵绵的春雨细细地下着,小草喝了春雨更绿了,花儿喝了春雨更艳了。小朋友在春雨中尽情地跳啊、唱啊,快乐极了。 2 哪位小朋友能告诉我春雨是什么样的吗? (引导学生能用“春雨像……”的句式进行说话练习,展开想像。)  相似文献   

14.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九寨沟》这篇课文,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谁来说一说,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齐读第一自然段。 3.刚才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同学们突出了一个词——“神奇”。(引)为什么要用突出这个词?  相似文献   

15.
<正>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一个词语:琥珀。谁会读?你们见过琥珀吗?谁来说一说。(课件出示琥珀图片)这就是琥珀,谁再来形容一下?那你们了解琥珀吗?学生交流。(板书:奇异,理解意思)。补全课题,齐读。二、检查预习1.读词语:琥珀、松脂、渗出、包裹、澎湃、黏稠、详细。2.指导书写:"澎湃"一词。书写时注意什么?学生交流。3.抽读课文3、4、5、7、8、10、11、18自然段,思考课文主要讲  相似文献   

16.
正一、美读课题,想象"桂花雨"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写的一篇散文,谁来美美地、动情地读一读课题?2.会读书的同学,能把一个词读成一幅画。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美妙的联想?(生答略)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题目啊,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读。3.设疑:在作者笔下,这是一场怎样的桂花雨呢?【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引导学生扣住文题,通过美读和想象,把静止的文字读成流动的画面,初步感受课文内容以及散文的表达特色,为下个环节的学习提供了氛围。二、自读正音,读通长句1.根据学习提示,自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2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题,质疑1.揭题:(略)2.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读了《石头书》这篇课文,知道了石头就像一本厚厚的书。3.置疑:(1)关于“石头书”,这节课你还想进一步了解些什么?(2)初步感知“刨根问底”:问个明白,探个究竟。二、精读课文学习第6-14自然段1.自由读读课文6—14自然段,选择课文中的问句或回答的句子,多读几遍。2.学习问句,相机指导朗读。(1)川川不禁笑了起来,…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目标:1.自主认识"找、生"等12个生字。2.根据自己的体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3.在读文中交流自己的感受,在合作讨论中解决疑问: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以此明白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教学重难点: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练习朗读,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2.知道花生在地里结果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住在森林里的朋友,瞧,它来了!大家看看它是谁啊?(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松鼠)你认识它吗?大声地和它打声招呼吧!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过程】一、揭题设疑,激发兴趣1.读题。2.质疑:读了课题后,你禁不住要问什么?(预设:"永生"什么意思?谁在大海中永生?为什么在大海中永生?等)3.初步解疑。(课件出示邓小平像,明白第一、  相似文献   

20.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依托练习,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已经会背很多古诗了,试一试,这句你会吗?(课件出示:枯藤老树昏鸦,小____流水人家.)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师:真能干!再来试试这一句.(课件出示:一____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生: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师:最后一句可难了,看行不行!(课件出示:春雨断____人不渡,小舟撑出绿阴来.) 生:(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绿阴来. 师:太厉害了!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的新课文就和桥有关,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所以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会格外感动.想不想读读课文? 生: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