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从电视功用的角度,即从“知情”“娱情”“体察民情”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民生新闻”的审美特性,指出,要坚持导向性,避免媚俗性;强调客观性,避免包装性;把握生活性,避免琐碎性;坚持真和实的报道,立足百姓,促进“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闻写作创新智慧》一书跳出了基础写作论著既有的理论框架,开拓了全新的只属于新闻写作的理论框架和基本范畴。其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提出“新闻软要素”的概念,并具体分析了它的实践意义;发掘了“新闻事实四层次律”,给新闻写作以切实的指导;揭示了构成新闻软要素的“六对密码”;从“准确把握传播价值思想与新闻主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的角度,令人信服地解析了“主题先行”的理论失误;阐释了“新闻再现”和“新闻开发”等一系列只属于“新闻写作”的技法:提出按事实的重要程度和传播价值的大小来安排新闻结构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功能的突显,新闻纠纷的数量也不断上升,如何避免新闻官司,给新闻界提出了一个值得反思的话题。只有正确处理好“媒介人”这一身份定位,冷静、客观的调查分析,全面、公正的反映新闻事实,人关怀不要超出法律的边界,同时注意语言表述,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监督他人,才能在采访中最大限度的避免陷入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4.
“软新闻”通常又可称为非事件新闻 ,是以生产、经营、科研和其它各方面工作取得的成就、经验、习惯性做法等为内容的报道。它本身不是最新发生的 ,也没有完备的主体内容和时限 ,而是已经存在一段时期 ,侧重事件发展变化中的阶段性、概貌性和倾向性的内容 ,是一种关于“面”的报道、“宏观报道”或称“组织性、观点性新闻”。“软新闻”因其“新闻质”是隐性的 ,往往主观色彩较浓 ,真实性难以把握。“软新闻”报道在主题的提炼过程中 ,允许素材和新闻之间存在差异 ;但如果真实性“尺度”把握不好 ,则可能丢失信息 ,曲解事实 ;同时 ,媒介生态…  相似文献   

5.
恰当地运用隐性采访,能够在新闻监督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一旦处理失当,便很容易产生新闻越权、侵权等法律问题。因此,记者在使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地把握好“度”,以避免“过度”、“过热”等带来的不良后果。既要在尽可能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揭露问题,又要维护媒介的声誉和监督的尊严;既要充分考虑到社会效果和社会容忍度,又要尽可能地回避法律禁止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一、整体把握 1.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主题是“新闻评论”的阅读与实践,包括“导引”“阅读”“实践”三个环节。“导引”介绍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起到引路搭桥的作用,重点是用这些知识指导阅读和写作的实践;“阅读”由两篇社论、4篇短评(两篇国内、两篇国外)组成,6篇文章种类不同、特色各异,在阅读中强化学生对新闻评论文体特征的把握,使其学会以合适的方式阅读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播学》对“新闻”和“新闻价值”的定义都不够恰当。在把握词意、搞清定义对象的属性特征及其外延后,对二者的定义应该是另样的,由此可以引出相关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各种类型的媒体报道中,灾害报道和带有灾害性质的突发事件报道最能考验记者对“度”的理解和把握.灾害新闻不同于一般的新闻,尤其是作为新闻主体的“人”,在灾害新闻中处于“非常态”的情形.而这种“非常态”的表象常常是人们不愿意示人的,一些媒体记者在现实采访中的表现缺乏人文关怀,于是便导致了灾害新闻采访报道中的“失范”现象.如何把握好灾害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把握和对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投射在系统功能语法中用来说明小句与小句之间的关系,即小句间的一种逻辑语义关系。投射在语篇中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与一定的语体相联系的。在新闻语篇中,投射现象的出现频率比较高。以50篇英语新闻语篇为语料来探讨新闻语篇的投射体现机制,并具体分析投射类型、投射主体与投射动词在新闻语篇中呈现出来的特征,旨在正确理解与把握新闻语篇,对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语言表达题目中,压缩语段、变换句式题目有确切答案;扩展语句、仿用句式题目则无确切答案。无确切答案的题目一定要有评分标准,随着考试命题研究的深入,评分标准必将越来越确切明晰。因此,确认(对题目中关键语的确切认知)、整合(对题目中关键语之间关系的准确把握)和发散(经由想象、联想,调动知识、能力的积累)相结合的意识格外重要。简而言之,就是要“想好,写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