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刊登在<工人日报>2001年8月2日上的消息<郑州:罚单"赶"走首家擦鞋店>一文,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消息3等奖.评委们之所以青睐这篇消息,因为它是一篇成功的短新闻.从写作上来说,它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可供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刊登在<重庆晚报>2003年9月5日上的<大足县三驱法庭集体编假案>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2等奖.这篇520个字的消息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奖项,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它是一篇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短新闻佳作.具体说来,它有如下几点写作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刊登在2000年10月22日<海南日报>上的<"怕水"干部激起民愤>一文,在第11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消息类作品3等奖.这是一篇批评性报道,它之所以在众多参评作品中被评委们看中,我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下述几点:  相似文献   

4.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广西日报>的<山歌唱响主旋律>一稿,被评为消息3等奖.这是一篇成功的综合消息.  相似文献   

5.
阅读近几届全国新闻奖的获奖消息,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这些消息比较注重用感性的手法来表现新闻了.如获奖消息<河北日报>的<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新闻以一个具体事例开头,写郑先生返乡时的两个"没想到":没想到旅途变得那么舒适、快捷、干净;没想到手中几年前买的交通图不能用了,原因是家乡的交通发展太快,以致交通图五年内修订了七次.小小的交通图折射出了河北省高速公路建设飞速发展的现状.这些获奖消息反映了目前我国消息表现手法的融合趋势,即"感性的表现"与"理性的陈述"的融合.我国的新闻尤其是消息写作长期以来理性的成分较多,感性的成分较少,如今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新闻的感性表现增多了,常常事理融合、化虚为实,不但增强了说服力,还使报道更有趣,可读性更强了.  相似文献   

6.
刊登在<中国铁道建筑报>2002年8月17日上的消息<请过路吧,亲爱的藏羚羊>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当我阅读这篇800字的消息时,深深被文中作者对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的情和爱所感动.作为行业报,在反映和把握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题材时,总难摆脱其行业的局限,因而,重大事件的精品巨作很难与行业单位的记者有缘.但这并不等于行业新闻媒体与反映重大主题的精品无缘.因为主题之大小,与事件之大小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这篇消息即以其题材重大、主题鲜明、可读性强、传播效果好而赢得评委们的青睐.这一作品的采写成功,亦为行业新闻单位如何反映重大题材,写出有分量的精品,作了有益的探索和示范.  相似文献   

7.
一条<外媒称中国有望明年超日本成世界二大经济体>的财经消息,援引新加坡<联合早报>消息说,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的分析文章指出,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催化下,中国有可能在2010年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预言将在2020年超过美国.从这条被一再转手却不直接查找信源的消息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急迫地希望"经济强国"梦想的早日实现.问题是,就算中国跨入经济强国行列的那一天真正到来了,坚称文化为"软实力"的中国是否亦自动成为文化强国呢?  相似文献   

8.
一、相煎何太急 "五一"节前夕,某市<××都市报>刊登了一条消息,其大意为:据记者了解,今年"五一"节按惯例放假7天.时隔两日,该市的另一家报纸<××晚报>,就"五一"放假一事,也刊载了一条消息,主要内容是:告知市民,<××都市报>刊载的关于"五一"节放假7天的消息是不真实的,在此特提醒广大市民注意.  相似文献   

9.
使用"为虎作伥"要弄清谁是虎谁是伥 <太平广记>卷四三○引唐·裴铡<传奇·马拯>:"此是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给老虎带路去吃别人.后用"为虎作伥"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帮助恶人干坏事.  相似文献   

10.
传媒界"五朵金花"胡殷红女士 <文艺报> 徐春萍女士 <文学报>副主编 蔡葩女士 <海南日报> 耿璐萧女士河南电视台 欧宏女士 <中国图书商报>总编助理 孙皓晖目前隐居海南写作,被文艺界人士誉为"千年灵龟".日前,传媒界"五朵金花"飞赴海口,共同采访了这位系列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作者.这是由河南文艺出版社组织策划的<大秦帝国>作者的媒介营销新举措.  相似文献   

11.
刘保全 《当代传播》2008,(1):100-101
新华社2006年7月1日播发的<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一等奖.青藏铁路建成这一题材有多家新闻媒体的众多记者采写,惟独这篇消息拔得头彩,实属难得可贵.这篇佳作有以下特色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刊登在<工人日报>2007年11月23日一版上的消息<李毅中质疑:为何还没人被究刑责?>是一篇舆论监督的佳作.它的主题重大,思想深刻,舆论导向正确.消息反映的是黑龙江省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公司东风煤矿171名矿工遇难两周年的祭日临近,事故责任人却一直未被处理这一重大事件.报道为百姓伸张正义.为民鼓与呼.报道见报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从写作上来说,这篇佳作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五年,几家报纸上刊载了<古本水浒传>被首次发现,并要刊印面世的消息.这一消息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都想看看<古本水浒传>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4.
<编辑之友>2008年第l期发表了汤志鸿先生的一篇短文<"笈"不同"籍">文中说"秘笈"的"笈"应写作"籍",并表示不理解<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即1996年修订本)为什么会在第1版、第2版的基础上给"笈"增加"书籍;典籍"这一义项.  相似文献   

15.
在<档案学研究>2002年第6期发表的<也谈件的定义--学习<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一点心得>(简称<心得>)一文中,作者王如兰、詹金水指出,<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简称<规则>)对"件"的定义不够准确并作了阐述.笔者亦有同感,但对作者的看法却不完全赞同.本文就此略抒浅见,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6.
陈力丹  黄宏 《新闻记者》2008,(11):45-48
2008年9月,一则武汉经济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新闻"武汉女司机被打"播出后,一些传统媒体和网站在不断转传的过程中,标题从<公交司机被打>到<东北人打武汉公交司机>,到<东北男人打武汉女公交司机>,再到<2个东北男人打1个武汉公交女司机>,一件普通的社会冲突事件,被传媒演变成不同地区籍贯人之间的冲突,网上各大论坛形成了以区域划分的武汉和东北两大PK阵营,互相攻击、谩骂,无所不用其极.  相似文献   

17.
7月8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了北大教授徐滇庆因讲话不慎而在报纸上公开道歉的消息,引起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18.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外国传媒有关"消息来源"的使用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两个事件再次引起人们对传媒使用"消息来源"尤其是匿名消息来源的关注和争论.一件是美国<新闻周刊>因引用匿名来源的错误消息,导致"美军亵渎<古兰经>事件"报道失实.5月9日的<新闻周刊>在一篇报道中引用一位匿名政府人士的话说,调查人员已经发现证据--在关塔那摩美国海军监狱的审讯人员将<古兰经>扔进厕所,并用水冲下马桶.  相似文献   

20.
《百家讲坛》的“雅俗”变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任中峰  彭薇 《传媒》2006,(3):60-62
2004年12月7日、8日两天,央视10套<百家讲坛>在<红楼六家谈>系列节目中推出了著名作家刘心武的"揭开秦可卿身世之谜(上、下)",随后2005年4月到7月,<百家讲坛>在3个月内用了13讲全面播出了刘心武的"秦学"讲座."秦学"引发了"红学"研究界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术争论,借助这一事件,<百家讲坛>这个带有学术意味的电视栏目一时成为传媒关注的热点.<百家讲坛>是一挡录播名师名家讲座的学术性电视节目,2001年7月9日<百家讲坛>在当天开播的央视"科技教育频道"第一次亮相,历经两次调整改版后,在2005年第一季度<百家讲坛>平均收视率达到0.17%,成为央视10套仅次于<周末讲述>的品牌栏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