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南瞻部洲大辽国故迪烈王墓志》出土于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嗄亥图镇附近的山林丛中,对于现存的“墓志”因被破损而模糊不清的一些契丹小字以及有些误读的契丹小学进行了纠正或补充考释。  相似文献   

2.
契丹小字《聊律仁先墓志》是迄今发现的契丹小字献中字数最多的一件。由于原石蚀损,且行密字小,在其摹写和解读上,学界意见分歧较大,对比研究这些不同的意见,对墓志中的一些契丹小字,进行了补充考释。  相似文献   

3.
契丹文字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1980年增订版第8页的有关契丹文宇的插图是根据读者的意见新换的。这个插图换得好。简单的一个插图既反映了我国契丹文字资料出土的新情况,又反映了我国研究契丹文字的新水平。课本上的六个契丹小字是1975年10月在辽宁省阜新县卧凤沟公社白台沟生产队的流井沟地方的一座辽墓中发现的。该墓出土的墓志,在志盖正中刻  相似文献   

4.
1983年,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对北票莲花山辽耶律仁先族墓进行清理发掘,自耶律仁先墓中出土墓志一合,该恚由两篇志文组成:一篇为契丹小字书刻,另一篇是用汉字书刻。其用契丹小字书刻者,为迄今发现的小字资料中字数最多的一篇铭文。本文是对该篇铭文所作的首次试读。通过考释,发现契丹小字资料中有数量相当可观的属于效仿汉语反切注音的“汉语借词”,墓志中的某些记述尚可征史之误和补史之(?),文后附原字拟音表。  相似文献   

5.
关于契丹大小字问题的讨论,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锦西《萧孝忠墓志》出土以前,还没有一个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说法。《萧孝忠墓志》闻世之后,金光平先生在契丹文字和女真文字的比较研究中提出了锦西萧墓式的文字应为大字,辽《庆陵哀册》式的文字应为小字的结论。本文所说的契丹大字即指锦西萧墓式的文字。  相似文献   

6.
耶律羽之墓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辽代汉墓志中年代最早、墓主人地位是高、保存最完整的墓志。其志-《大契丹国东京太傅相公墓志铭并序》也是辽早期墓志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篇杰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志中关于契丹耶律氏族源,辽代职官制度,契丹与中原王朝关系的记载,对墓主人生平评价及其字应用等方面,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还具有学艺术价值,字学价值和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乣邻墓志》(即契丹小字《耶律仁先墓志》)碑刻的原石拓片为据,抄录、校正墓志全文;为存志文原貌,另成校勘记一篇,附原石拓片照片。  相似文献   

8.
初鲁得族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 lud,在《辽史》中记作"楮特"或"锄得",在辽代汉文墓志中记作"初鲁得",是辽朝南宰相府属下的一个部族。u lud氏族最初所居地即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一带。u lud又作为氏族名出现,见于契丹小字《故耶律氏铭石》。根据汉文《萧孝恭墓志》、《萧孝资墓志》及契丹小字《故耶律氏铭石》三方墓志的对比,可将u lud氏门第最为显赫的一支家族的七代世系基本厘清。u lud氏族曾与辽太祖之弟迭剌一族四度联姻,迭剌家族的墓地在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一带,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契丹小字《永宁郎君墓志铭》和汉文《耶律琮神道碑》所记载的都是迭剌的子孙。与u lud氏联姻的,就是迭剌的六世孙中的四人。  相似文献   

9.
随着契丹文字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资料的陆续出土以及新原字的不断出现,重新制定“契丹小字原字总表”的任务摆在面前。为了给学术界提供一个可靠的契丹小字原字表,我们比较各种新旧资料,并充分利用检索统计的方法,对20世纪70年代制定的“原字表”进行增减,鉴别出了430余个契丹原字。并以通用汉字笔画、笔顺规则编排已发现的所有原字,重新制定了一个原字总表。  相似文献   

10.
契丹文字和女真文字是具有承接关系的文字,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具有语言文字学、历史、考古学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契丹文字和女真文字的历史及其关系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对女真大小字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还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契丹文字和女真文字关系方面的研究情况,以及到目前为止出土的契丹大字资料.最后统计、归纳、整理现存契丹大字并对契丹大字的性质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已经出土并为学界所知的契丹小字哀册墓志之中屡见数词。而基数词部份,国内各家早已识解其义,然读音则只拟有两字①。国外虽有拟读,又感难以赞同②。故提出笔者之管见以就正于读者。一、基数词契丹小字通常以原字表记基数词。这些原字应该怎么读呢?读为音素还是音节?或者读作复音节?这关系到对小字整体的认识问题。这认识,如果并非来自一定的研究,它将引人走向歧误。国外的拟读,似与这认识有关。这是拟读过程中必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根据什么拟读?回答自应是根据契丹语词。但文献留给我们的记载太少。就基数词说,《辽史》只记载谓五曰“讨”。余者则不见收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甘止步不前,就只能研求字源并参照北方诸族语言试作拟读。契丹文字乃依据汉字而制。某一契丹字,源  相似文献   

12.
释读契丹小字墓志,目前只能做到理出基本脉络。识出志主;大致弄清世系;尽可能认知官职与事绩;释明家庭成员;试解铭文。本文是对刘、吴二位的《考释》作点补说。  相似文献   

13.
<正>《元桢墓志》,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十一月刻。正方形,高宽均为67厘米。楷书,17行,行18字。1926年由河南洛阳东唐寺门出土,为目前所发现的魏墓志中最早的一块。墓志是北魏书法的重要形式之一,以洛阳出土的北魏墓志为最多、最好。这些墓志精品埋在地下千余年而湮没无闻,直到21世纪初  相似文献   

14.
从契丹文推测汉语“爷”的来源刘凤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关键词:契丹文,大字,小字,汉语,爷,来源根据学界近年对契丹文字的最新解读成果,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都有“年”和“父”两个意思。这是由于在契丹语中“年”和“父”同音而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都是表...  相似文献   

15.
正《元保洛墓志》,又称《恒州别驾元保洛墓志》,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刻,民国十五年(1926年)于河南省洛阳市出土。志石曾归于右任收藏,现藏北京图书馆。拓高42厘米,宽40厘米。魏楷书,12行,行12字。志文书法用笔率意,结字开张,在魏碑中别具一格。《杨范墓志》,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刻,清代于陕西华阴出土,为尺寸最小的北魏墓志之一。原石不存,有翻刻。上海书画出版社《北魏墓志选粹》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七六年冬,桐乡县芝村公社五丰大队发现南宋秘书郎、和州知州陆埈及兄承务郎陆埙墓.出土墓志两方,石质圭形.陆埈墓志长七十八公分,宽五十四公分.四百零七字;陆埙墓志长八十公分,宽五十一公分,四百十二字.陆氏兄弟,宋史无传,方志记载略而有误.两方墓志问世,为考证陆氏生平,探索南宋末年的政治斗争提供了新史料.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8个契丹小字的读音及其词义作初步的解读,及对其构成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证实契丹小字源于汉字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在探究这些契丹小字的音义方面,采用与蒙古语、达斡尔语、满语比较的方式,亦能反映契丹语同蒙古语族、满-通古斯语族语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商情·科学教育家》2007,(10):F0002-F0002
柴占学,男,汉族,1960年11月生,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人。中共党员,大学中文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旗级教学能手,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现任敖汉旗人民政府督学,教育局职业与成人教育股副股长,敖汉旗教育学会理事,赤峰市地理学会及内蒙古地理教学研究会会员,内蒙古现代教育研究会敖汉工作站站长,中国未来教育研究会研究员(聘)。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字体系而论,契丹字是依仿汉字而创制的文字.有人称其为“汉字文化圈”.本文就此进行探讨,从而推断出,契丹字在借用与改造汉字时走的是一条简化与拼音的道路,故成今天我们见到的契丹小字所独具特色的喷块堆叠形”.而契丹字之改造汉字与汉字改革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借用它神文字之“壳”加以改造,使之适应契丹语;而后者却无适用一种新语言问题,是使文字更完善.最后,作者进一步对契丹字的利弊作了语言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关于张皓在澶渊之盟中的事迹,沈括在张皓子张牧墓志和《补梦溪笔谈》中的记载与其他史籍有一定差别。墓志资料中,张皓是曹利用滞留大名后重新选派的使者,在曹利用到达契丹行营之前,他曾三次与契丹国主、国母会面并商谈宋、辽和谈事宜,居功甚伟。然在《宋大诏令集》等其他资料中,张皓是沟通石普和宋真宗之间的信使,因被契丹截获而成为沟通宋、辽统治者的中介,从未成为宋朝出使契丹的使者,他在澶渊之盟中的作用仅限于信息之间的传递。墓志材料溢美墓志的写作方式,使得张皓个人形象存在明显的"塑造"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