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春蚕》是著名作家巴金的文章 ,多少年来一直被选入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文中具体地讲述了一位勤劳的母亲饲养春蚕的全过程 ,字里行间充分反映了母亲养蚕挣钱的辛苦。课文的篇章结构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 ,遣词造句通俗平实 ,浅显易懂 ,读来朗朗上口 ,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课文。随着农村改革政策的放宽 ,许多村里发展了养蚕业 ,使我有机会亲眼看到了村民养蚕的情况。懂得了一些养蚕的知识 ,发现《春蚕》里讲的养蚕方法与现实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因此 ,在教学时有必要作些补正。一、蚕儿孵化。《春蚕》中有这样的叙…  相似文献   

2.
比较可以显示事物的异同,突出事物的特点,有利于揭示事物的内部规律。阅读教学运用比较的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迅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一、不同课文可比因素的比较 1.标题的比较。《蚕姑娘》和《春蚕》都是以蚕这种小动物的名称来作标题的,仅从字面看,两篇课文的标题似无多大差别。然而《蚕姑娘》用的拟人手法,把蚕当做人来写,文章也用这种手法介绍了蚕的生长发育过程,显得亲切自然,饶有趣味。而《春蚕》用的是双关手法,题意既指蚕,又指养蚕的母亲,文章也以蚕和母亲两条线索并行而以后者为主展  相似文献   

3.
《春蚕》一课的理解和教学建议吉林省教育学院邓治安一、内容理解《春蚕》一课通过母亲为了给子女筹集学费而不辞劳苦地养蚕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真挚的爱和“我”怀念母亲、爱戴母亲的思想感情。文章共写了九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养蚕季节怀念母亲;第二自然段讲母...  相似文献   

4.
《春蚕》(五年制六册14课)的作者,以严谨的构思,朴实的语言,歌颂母亲春蚕般无私地奉献了自己一生的高贵品质。教学重点是理解养蚕过程,掌握有条理叙述的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难点是如何让学生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这一课要从教材的整体性出发,抓住“想”、“变”、“看”三个思维点,克服教学的程式化。一、扣住一个“想”字,阅读全文,弄清教学思路。这篇课文以《春蚕》为题,借物寄意,同时,通过回想,具体生动地表达了对母亲无限敬爱和思念之情。讲读开始,老师先提出一个问题:“《春蚕》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写的是过去的事还是现在的事?为什么?”学生经过预习,很快就能联系课文回答:写的是过去母亲养蚕的事,因为每到春天,作者常常  相似文献   

5.
语言文字训练与文道统一──《春蚕》教学浅谈重庆市石桥铺小学卢静一、钻研教材,探究“文道”统一中“文”的特点。《春蚕》讲迹解放前母亲在春天里养蚕为儿女交学费的事,表现了母亲勤劳无私的慈母之心。读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这与《春蚕》语言文字的表达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赵玉芳 《考试周刊》2008,(49):225-226
《春蚕》是茅盾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名篇。《春蚕》主要通过老通宝一家人在蚕事季节里,借债买桑叶,没日没夜地拼命劳动,虽然蚕茧获得丰  相似文献   

7.
一、析课题《春蚕》(第七册),这个课题属于写物范畴。但是,课文却是忆母亲,追述母亲“靠养蚕换点儿钱,给我们姐弟俩交学费”的事情。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以《春蚕》为课题呢?我认为:课文是以春蚕的生长、结茧过程为线索,表现母亲在养蚕过程中的辛  相似文献   

8.
这篇说明文介绍了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其对人类的贡献,赞颂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献身精神。它既有科学性,也有文学色彩。其重点和难点是四至六自然段。标题摘自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个标题概括了课文内容结构。“春蚕”——说明对象,“(春蚕)到死”——说明生长发育过程;“丝”——介绍吐丝过程;“(丝)方尽”——以象征手法赞美春蚕的献身精神。本文以由远而近、纵横结合的方式,引出说明对象,它从养蚕到制绸的历史说起(远、  相似文献   

9.
《春蚕》塑造了一个为了子女而含辛茹苦的母亲形象。教学时,可抓住课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一、扣题理线索。 在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后,可扣题思考:母亲为什么养蚕?蚕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蚕上“山”前怎样喂养?蚕结茧后还要做哪些事情?从而划分文章的段落,理清文章的条理。  相似文献   

10.
《春蚕》是半个世纪前发表的一篇有影响的小说.作者茅盾以卅年代的江南水乡为背景,通过一个饲养春蚕的悲剧结局,刻划了一个劳动了一世而不得温饱的善良、质朴但固执的老农民形象——老通宝.由于茅盾熟悉蚕农的生活(他的家乡农民都养蚕),他有“广博的生活经验”,又“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①又有丰富的创作技巧,所以正如他自己说的:“因为有这样的生活底子,所以我才能写出《春蚕》这篇较有影响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春蚕》一文主要讲母亲为了给子女交学费而养蚕的故事。字里行间处处赞美了为子女求学不辞辛劳的母爱。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的辛劳和母爱的伟大是教学的重难点。为突破重难点。可作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难点及分析《春蚕》通过写母亲养蚕为“我们组弟俩”交学费的事,歌颂了母亲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品格。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以母亲养蚕过程为序,将母亲养蚕辛苦和可贵精神融入其中。纵观全文,通篇无“辛苦”一词,而母亲养蚕的艰辛贯穿始终;通篇无“热爱”一词,而对母亲的热爱、崇敬与怀念之情饱含字里行间。这自然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13.
五年制语文第六册14课《春蚕》,作者用朴实的语言,缜密的结构,记叙了养蚕的过程及母亲养蚕的辛苦,明为写“蚕”,实则颂人。文章虽然没有对母亲这一人物作具体描述,只是从她那平常的劳动中对其外貌、言行作简单的勾勒,但是母亲这一形象又是那么丰满,那么值得人们尊敬。在教学中让学生把握母亲这一人物的内涵,感受慈母之爱心,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教学时应突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春蚕》记叙了解放前,母亲为了供“我”和姐姐上学,每年都要辛苦养蚕的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比的疼爱和深深的敬意。教学这篇课文,让学生理解母亲养蚕的辛苦和作者对母亲的疼爱是重点,着眼于原文对母亲容貌神情的描写过行阅读分析,是理解这个重点的关键。此文有很多处对母亲容貌神情的描写,这些描写集中体现了母亲养蚕的心境和养蚕的辛苦。  相似文献   

15.
自吴组缃的《谈<春蚕>——兼谈茅盾的创作方法及其艺术特点》发表以来,出现了不少否定老通宝形象典型性的评论文章.通过引证有关地方文献和近代蚕桑习俗,分析了近代杭嘉湖蚕乡特有的文化背景,可以明确:近代杭嘉湖蚕乡商业气氛浓郁,老通宝完全有可能按照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方式来组织春蚕生产,而小说的生活原型——作者茅盾的“丫姑爷”就是如此来进行1932年的春蚕生产的.因此,老通宝是生活在商业意识较强的近代杭嘉湖蚕乡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富于资本主义冒险精神的蚕农典型.  相似文献   

16.
多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茅盾先生的《春蚕》,小说中老通宝等的形象和蚕乡景象,至今仍在我脑海里浮现! 今天在春蚕时节重读了《春蚕》,对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1932年,茅盾同志在创作《子夜》的同时,把他锐敏的目光投向农村,投向太湖一带世代养蚕为生的广大农民,写出了《春蚕》这篇优秀的艺术珍品.小说通过对老通宝一家春蚕生产中大希望、大搏斗、大破产的描写,形象地描绘了“春蚕愈熟,蚕农愈困顿”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目的1、学会生字词;能用“照例”、“总要”造句。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教学重点)3、学习课文按喂养春蚕的顺序有条理地叙述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9.
小学四年级《现代科技》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养蚕》,学习本单元的关键是让学生知道蚕的一生是怎样发育的;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分析等能力。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没见过蚕,单靠教师在课堂上讲养蚕,枯燥无味,怎么讲学生也是一塌糊涂,而且各种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因此,我们决心克服重重困难指导学生亲自养蚕。我们打听到市郊有一养蚕场,通过联系我们弄到了一批蚁蚕,我们决定先分给科技组的三十多名学生分散喂养,有了经验后再让全体同学喂养。他们小心翼翼地把蚕放到准备好的“房子”里。从此他们精心喂养,与“宝贝”朝夕相处五十多个日日夜夜,…  相似文献   

20.
《春蚕》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课文记叙了解放前母亲为供子女上学而辛劳养蚕的经过,赞美了母亲像春蚕一样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课文题目取名为“春蚕”,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春蚕到死丝方尽”正是对母亲高贵品质的真实写照。一、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