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192 7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 ,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著称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荷塘月色》属于抒情散文 ,读抒情散文必须善于把握作品的抒情基调和抒情线索。《荷塘月色》一文的抒情基调 ,教参一般释为“淡淡的喜悦夹杂淡淡的哀愁。”重读几回之后 ,我发现 ,《荷塘月色》一文里 ,根本看不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来 ,只见作者的“哀愁” ,而且是“浓浓的哀愁”。何以见得呢 ?作品开始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作品抒情线索的缘起。由于心里颇不宁静 ,…  相似文献   

2.
现行《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认为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抒写的则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果我们从文章的两个“忽然”入手分析,就可以发现,《荷塘月色》反映的恰恰是作者浓浓的哀愁。 第一个“忽然”在文章的开头: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  相似文献   

3.
对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一文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归于政治因素,有的归于日常家庭生活的因素,这都是源于读者对《荷塘月色》写作背景的看法不同所致。如果客观地分析其写作背景,那么“颇不宁静”的原因应该归于作者面对的复杂社会现实和特殊的家庭现状。  相似文献   

4.
有的同学问我:“怎样才能读懂一篇现代文?”我的想法是: 一、从全篇着眼从全篇着眼,就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抓住文章的“文眼”,联系全文来领会,就定然易于读懂了。这里所谓“文眼”,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文章里体现文旨的词句,抓住它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全文。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头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心里颇不宁静”,不就是作品的“文眼”么?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原因是作者不满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幻想超脱现实,又不可能,因而思想上矛盾重重。而整个作品所表达的,也正是这样的思想感情。所以抓住这一句,对理解全文起着关键的作用。“文眼”是我们阅读文章时必须紧  相似文献   

5.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当代散文的经典名篇,自问世以来,人们百读不厌,受益非浅。有欣赏其高超语言艺术的,有感叹其缜密结构技巧的,而我更独钟它那“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思想内容———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对此我们该如何解读呢?一、披文入理,循“景”知“情”。《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纬来构思文章。可以说,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根红线,文本的思想内容便一目了然。作者由“不静”开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直抒胸臆,显出作者内心是…  相似文献   

6.
关于《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一般的观点认为是“这儿天心里颇不宁静”。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眼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那句话,也是最能反映怍者情感的那句话。《荷塘月色》一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而“心里颇不宁静”是不是反映这种情感的,说里面也含有哀愁尚可;说它有喜悦,则显然讲不通。 那么,将哪句话作为文眼更好呢?我以为应当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相似文献   

7.
对《荷塘月色》表达的思想感情,历来说法不一。但总的倾向是“淡淡说”。这种说法认为:“《荷塘月色》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我认为,“淡淡说”扭曲了朱自清先生的思想感情,贬低了这篇名作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淡淡说”的依所,无非是月光下“轻淡朦胧”的荷塘景色,或荷塘上如纱和如梦的月色,认为作者“感受到  相似文献   

8.
在《荷塘月色》开篇,朱自清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有的老师引用写些相关的背景资料,特别是结合文尾标注的成文时间,将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归结为“蒋介石叛变革命”、“社会黑暗”、“社会变革剧烈动荡”等,从而指导学生将该文的情感基调定为“淡淡的忧伤”。  相似文献   

9.
钟亮 《语文天地》2012,(8):12-13
《荷塘月色》的讲授通常以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起始,然后以4、5两个小节的“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为抓手,从景色的描写中分析出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最后联系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总结出其“不宁静”的原因。但是这样讲《荷塘月色》,似乎太“浪费资源”了。整篇文章被掐头去尾,只品味中间的两段,这样以...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先生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以它独有的清冷、幽静的景色描写,深沉含蓄的情感表白,引起读者的深深思考。“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章定下的情感基调,一个“颇”字道出了心中无尽烦闷,满腔的惶惑不安。不安使他想起了“旧日走过的荷塘”,并推测“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这是他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自诞生以来,散文文坛就为之“颇不宁静”。八十多年来,解读者、分析者、质疑者、争辩者热闹非凡,尤其是对《荷》的“不宁静”情愫的探讨,莫衷一是。许多人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荷》的真谛,有社会学的,有心理学的,有伦理学的,甚至涉及刮意识和潜意识等问题。无论从哪一个角度,人们大多部认为《荷》一文,抒发了“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尤其是各种版本的语文教学参考书几乎都沿用了这一说法,使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们也深信不疑,都这么教给学生。  相似文献   

12.
又见炊烟     
王黎冰 《高中生》2010,(12):54-54
读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得知他是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月夜踱步来到荷塘,看到月色映照下那满塘婀娜的荷叶,才写了这篇美文。我不敢与这位散文大师并论,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情愫倒有几分相同。  相似文献   

13.
《荷塘月色》思考和练习的第一题中说:“反映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这就是说作者反映在此文中的思想感情无论是哀愁还是喜悦都只是“淡淡的”;也就是说作者当时想借夜游荷塘来逃避使人哀愁的现实,去寻求那“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喜悦;这就等于给这篇作品和作者以及读者定下了一个基调,一个极低的、很不相称的基调。  相似文献   

14.
《荷塘月色》仍保留在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其主题思想编者在《思考和练习》中虽然没有再作这样的提示:“《荷塘月色》写于一九二七年七月。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但又幻想超脱现实,思想是矛盾复杂的。反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但在单元知识  相似文献   

15.
姜瑞祝 《职教论坛》2003,(22):61-61
读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融融,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如诗如画,寓情于景。而这优美的境界都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来表现的。因此,我想从以下几点来谈谈《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一、朴素清新,富有哲理文章开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语道破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统领全文。作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家、人民又陷入一片黑暗之中。作者虽对这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但又不明白出路在哪里,因而内心感到彷徨、苦闷。如何排遣这种郁闷之情,自…  相似文献   

16.
一、学习要点;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寓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运用新鲜、贴切的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和准确、生动的语言。二、学习指要: 荷塘月色 (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其“揭全文之指”的语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篇首;那么,“后必顾之”是怎样“顾”的呢?试举述一、二,并加以简要分析。 (二)对于作者在《荷塘月色》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历来众说纷纭,就下面几种意见,你认为正确的,打上√号: 1、朱自清寄情山水,抒写清冷幽深的境  相似文献   

17.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荷塘月色》的文眼,因为正是由于心里“不宁静”,朱自清先生才想起在月夜里去看看日日走过的荷塘,才能看到静谧恬美的荷塘月色。而在分析这个文眼时,以前的老《教学参考书》一般是从两方面解释的,大意是说,朱先生那几天心里之所以“颇不宁静”,一是因为  相似文献   

18.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著名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任教授。1927年7月,正值反动势力不断加强黑暗统治的时期,作为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朱自清不满当时的社会黑暗,苦闷、徬徨,又不能离开现实,就是在这种苦闷矛盾的心情下,他写下了《荷塘月色》。作品是从他要去观赏满月下的荷塘景色写起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  相似文献   

19.
<正>朱自清的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以情景交融著称的《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文章起笔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这满月的光里,他漫步去荷塘,正是为了排遣这种不宁静的心情。那么,究竟什么使朱自清的心里这样地不宁静?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参上一般把"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认定为《荷塘月色》的文眼,把"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认定为文章行文的感情基调。其实这里要搞清楚"文眼"和"切入点"、"哀愁"与"闲愁"的概念和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