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许多作家借助梦幻的形式隐射现实,这是超现实主义的梦幻和象征的构思艺术。宗璞的短篇小说《蜗居》也运用梦幻象征手法,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地写幻觉和梦幻,描写了新中国历史上不堪回首的一段历史,正如同一场恶梦的历史。通过现实与幻觉、现实与梦境、现实与虚构的方法,不留痕迹地使梦幻和象征结为浑然一体,使读者产生非理性的直观感、直觉感。文中大量的自动写作的方法——不受意识控制状态下写作,这是超现实手法之一,体现宗璞在写作中的构思艺术。  相似文献   

2.
冯沅君、宗璞的小说具有自由的、浪漫的外在表现形式 ,这一点具体地表现在她们小说所共有的散文化倾向上。另一方面 ,由于两个作家个性不同 ,所以作品所呈现的风格是不同的。冯沅君小说坦率直露 ,充满浪漫的格调 ;而宗璞则有意识地运用了荒诞、离奇的现代手法。  相似文献   

3.
对于宗璞的散文《废墟的召唤》,评论者多认为采用了缘景生情、融情于景的手法,并认为“情”是感叹废墟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就不再往下分析。那么,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指的是什么?即“情”为何物呢?我认为,作者再次面对废墟(即圆明园)时,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而发表感叹,废墟即自我。文学是人学,散文最接近作者的个性,宗璞说过“小说是全知的,……散文是一知的,多在描述自身的感受”,了解作家的经历是解读作品的最好办法。宗璞于1956年发表了成名作《红豆》,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引起读者的注意,也引起大家的争论,最后挨批。当时的《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4.
管延香 《考试周刊》2009,(26):213-213
宗璞《紫藤萝瀑布》采用了借物抒情的写法,不仅突出了紫藤萝的形象之美,还通过白描等手法画出了该物所具有的“韵外之致”之美。课堂教学中探析紫藤萝的“韵外之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宗璞被称为是一位本色作家,“诚”是其创作的原则之一。透过宗璞的创作,读者不难发现在其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丰厚中西文化底蕴。崇尚个性自由,尊重个体生命价值的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与从父亲冯友兰身上所禀承的中国儒家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是作家宗璞进行真诚创作的两大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6.
宗璞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知识型女作家,她的散文以其端庄淑雅、细腻沉蕴、通脱清远、宁静透彻的艺术魅力构成了独特的意蕴和情致。 研读宗璞的散文,我们不仅体悟到“诚”与“雅”的艺术品格,而且感受到字里行间蕴含着哲学的思辨色彩。作品显示出一种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精神结合而形成的精神内涵。这种艺术个性缘于其深厚的中西文化背景和思辨的哲学头脑。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时代,展示设计技术和手法的多样化形成了时间和空间完美结合的“时-空”艺术。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第四维”时间,是创造现代展示动态空间形式的根本所在。在这样的空间之中,用陈列手法上的动态表现、规划上的有意识引导,使观众在三维空间中体验“时-空”产生的第四维效应。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女作家,她的小说擅长用“反高潮”的叙事手法,能够在“高潮的跌宕”中揭示或讽刺人性,带给读者人生启示,使小说更具“传奇”色彩和艺术魅力,这种叙事手法用于影视作品也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反高潮”是张爱玲对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减法”和“加法”是汪曾祺小说结构艺术中两种相辅相成的手法。“减法”即留白手法,其效用在于形成含蓄蕴藉之美。“加法”是在故事主体之外,添加上大量看似与故事主体无关的部分,其功能在于深化主题,拓展境界。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艺术手法极为丰富。而在极为丰富的艺术手法中,当推“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画眼睛”艺术。这种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除了通过眼睛显示人物心灵和性格以外,还有着更加深邃的蕴涵。要娴熟而灵活地运用“画眼睛”艺术,只有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坛的宗璞,既有冰心、萧红等上一辈女作家的古典主义忧伤,又有铁凝、王安忆等这一辈女作家的现代主义情怀。她以深厚的文化学养和执着的人文关怀细密从容地写小说,运用构图、色彩、线条等绘画艺术的技巧组织叙事语言,在优美温婉的画境中,传达精致隽永的“散文画”气息,给人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质感。  相似文献   

12.
现代小说家萧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出于悲天悯人的天性,她始终关注普通小人物的命运.在她的小说中渗透着她对麻木自私人性的敏锐洞悉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切思考。她把自己对生与死的体察融入了小说的创作.她的笔下,描绘的是生的凄然和死的悲怆,由此警醒世人去思考国民性.去关注人类生存的形态和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萧红的乡土小说十分尊重自己内心的本真感悟。她凭着对家园故土、东北黑土地文化及家乡“子民们”生存困境的本真描绘和在创造中自由自在的艺术追求,在众多乡土作家中独树一帜。可以说,故土情结玉成了萧红小说的成就,而她的成就又构建于她写家乡人的生存状态与生命挣扎。她自觉秉承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但与鲁迅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优秀的文学巨著,其中,为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是一个聪明美丽、个性鲜明的女子:晴雯。她是深受作者欣赏和喜爱的一个角色,她有着超众的才能和伶俐的心性,虽身为奴婢,却"心比天高",没有一丝的奴颜婢膝。然而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却无法容忍这样的"奴婢",她的悲剧命运无可避免。在晴雯这一形象上,集中体现了作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5.
她以她的姿态绽放——论林徽因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意识是林徽因小说共通的特征,追根溯源,这不仅和她个人破碎的童年记忆有关,还受到集体记忆,即西方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影响。她的小说深刻展现了人物背后的社会悲剧和人物自身的命运悲剧这两种悲剧形态,并善于运用纷繁的意象营造一种感伤氛围,增强人物的悲剧色彩,从而使文本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失明     
There was a blind girl who hated herself because she was blind. She hated everyone, except her loving boyfriend who was always there for her. She told her boyfriend, "If I could only see the World, I will marry you."  相似文献   

17.
曼斯菲尔德小说的悲剧性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英国伟大的小说家,以短篇小说见长。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笔触在其小说中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一种普遍的宿命论情绪,即人生的悲剧感。幻灭感、孤独感和死亡感构成了曼斯菲尔德小说悲剧性主题的主要内容,这种极具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奠定了曼斯菲尔德在英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也为英国短篇小说的成熟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她被称为“短篇小说界里的乔伊斯”。  相似文献   

18.
五十年代出生的女作家毕淑敏以“复述人生的真实案例”为基石,稳稳扎根于中国当代文坛。在浮华、狂燥的氛围中,她始终达观地关注着芸芸众生。在她九十年代中期所创作的一系列小说中,死亡这一意象融汇着作家不同的思想情感走进了读者的视野。本文主要从毕淑敏的五篇小说《红处方》、《阿里》、《预约死亡》、《生生不已》、《女人之约》)着眼探寻作家笔下死亡意象独到的精神蕴涵。  相似文献   

19.
卡尔  佚名译 《高中生》2012,(11):63-63
琳达是一个好女孩,但她上学经常迟到。 一天.琳达又迟到了。她的老师克拉克先生生气地说:“如果你再迟到,我就通知你爸爸。”琳达不想他那么做,因为她爸爸对她要求很严格。  相似文献   

20.
杨绛对喜剧美学的追求表现在她所从事的各种文学活动中,特别是她的小说,充溢着喜剧色彩,贯穿着喜剧精神。她小说的取材多写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却十分清晰地映现着人生本相,象是一幕幕喜剧场面的组合,还突出地表现出在喜剧性情节的陡转,给小说人物起贴切的浑名绰号方面。她还十分注重人物对话和独白等语言功能。这种喜剧天才是作者博大胸怀和慈爱心肠的自然流露,还来自于她敏锐的观察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