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日常生活中,大人教育孩子,早已习惯了对孩子发号施令,他们往往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到孩子的头上,而很少考虑到孩子内心真实感受。当自己的愿望和孩子的想法产生冲突时,做父母的往往就会对孩子大失所望或恨铁不成钢;而当发现孩子有过错时,有些父母更是常常不问缘由地大声呵斥、责骂,甚至大发雷霆、体罚,在他们看来,厉声训斥及打骂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其实,这样做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2.
在英国的家庭中,绝对看不到对儿童的娇宠,犯了错误的孩子会受到纠正甚至惩罚。父母们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不是没有边际的,不可以为所欲为。英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允许父母体罚孩子,至今许多学校仍保留着体罚学生的规矩。  相似文献   

3.
雷霆 《教育》2013,(10):62-63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观念与行为,对孩子道德意识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国家庭教育在西方各国中是较有特色的,在英国的家庭中,绝对看不到对儿童没有理由的娇宠,犯了错误的孩子会受到纠正甚至惩罚。父母们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不是没有边际的,不可以为所欲为。英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允许父母体罚孩子,至今许多学校仍保留着体罚学生的规矩。父母应该是孩子的道德教师  相似文献   

4.
吴小丽 《早期教育》2005,(12):29-29
父母体罚孩子,往往源于一时冲动,但是向孩子道歉或对孩子更加关心,都不能弥补孩子因被体罚而造成的心灵创伤。经常体罚至少会引起孩子以下不良心态和心理偏差。  相似文献   

5.
当前,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关注更多的是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他们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需求,给初中学生带来了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中不应该承受的压力和烦恼。我们必须调查、了解、研究这些压力和烦恼,以便对症下药、正确引导,使他们步入健康之路。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和烦恼,主要来自四个方面:1.来自家庭。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超过了孩子的实际水平,父母一味地要求高成绩,缺少和孩子沟通、交流。2.来自老师。某些老师对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讽刺、挖苦,对待学生武断、不听学生的意见想法等。3.来自同学之间。同学私下议论、孤立或不被同学理解、接纳;相互…  相似文献   

6.
生活中,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缺点过错往往采取讽刺、训斥、挖苦、体罚等极端措施,让孩子在切肤之痛中"吸取教训"。这些做法,容易导致孩子怨恨心理的孕育,逆反心理的滋生,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酿成悲剧。  相似文献   

7.
谈到"体罚"、"变相体罚"或"适度体罚",不禁联想到关于幼儿纪律教育的问题.因为,成人对孩子实施惩罚时往往是基于孩子不守纪律.很显然.遵纪守法是公民素质的重要表现,而体罚、变相体罚、适度体罚等是不可能真正造就遵纪守法的现代公民的.只有坚持正面教育,构建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8.
纵观我们的四周,在日常生活中,大人教育孩子,早已习惯了站着说话,高高在上对孩子发号施令,把自己的思维和主观愿望强加到孩子的头上,很少考虑到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当自己的愿望和孩子的想法发生碰撞的时候,做父母的就会对孩子大失所望;而当发现孩子有过错时,一些父母更是常常不问缘由地大声呵斥、责骂,甚至大发雷霆加以体罚。在他们看来,高调厉声训斥及打骂才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才是一条管教孩子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去年的清明节前一天,我和妻子及女儿到野外踏青,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的教师,即使是偶尔掌打或体罚孩子,均会阻碍幼儿的智力发育。 英国科学家通过对900名年龄1~4岁孩子的调查研究后得出结论:即使是每两周轻微体罚孩子1次,对孩子也会产生影响。同时,科学家相信,那些从没有受过或很少遭体罚的孩子,其智力发育要好得多,原因是家长采用教导的方式让他们改正不良行为,帮助他们建立正误是非观。  相似文献   

10.
星星点灯     
智力高低取决于情绪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对4000名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和睦家庭中的被子远比气氛紧张家庭的孩子的智商高。儿童若长期处于紧张的环境之中,有碍于他们智力的发展。有的年轻的父母对孩子往往是指责过多,甚至大加训斥或体罚;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岂不知这些因素造成的紧张气氛给孩子带来的痛苦和精神创伤。  相似文献   

11.
当前,从社会、家长以及国家的角度来看是明确反对体罚学生的。为此国家在《教育法》中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还在《教师法》中说明老师体罚学生会给其一系列的处分方式,严重的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家长往往对老师说:我这个孩子特淘,老师您就狠狠的打!可是老师要是真的打了他的孩子,家长马上就会不依不饶。至于社会上普遍的观念就是孩子再怎么淘就是孩子,再怎么的也不能动手打。  相似文献   

12.
老师请慎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塑造人的使命。他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孩子们非常敏感,他们往往不仅听老师的"言",还会观老师的"行";他在听"言"时,也往往不仅是听你言中"显"性的一面,也会听出你言中"隐"性的一面。所以,老师在教育孩子时,不论是表扬还是批  相似文献   

13.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不正确的行为,我想谈谈我的想法,也想听听老师的看法。老师:有的家长往往以自己的情绪为中心。情绪好的时候对孩子会耐心一些,甚至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也是一笑了之;倘若情绪不好,则对孩子的行为处处看不顺眼,甚至对孩子一些正常的游戏也常常找一些理由来责难。这种以家长情绪为中心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十分不利的。家长尽管在工作和生活中有诸多的不顺心,但请记住孩子是无辜而娇嫩的,我们应时时以爱心关怀他们,让他们无论何时都不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14.
“你们的孩子今天中午不睡觉。”“今天画画你们的孩子画得一塌糊涂。”“他今天又打小朋友了。”类似这样教师在幼儿家长接孩子时,向家长告状,诉说幼儿一夭犯下的错误的现象,经常可以看到。我认为教师的这种做法有不妥之处。首先,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都较差,犯错误是难免的。老师应帮助幼儿分析问题,改正错误,而不宜简单地以“告状”的方式来解决,从而把问题推给家长。其次,老师向家长“告状”,往往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有的孩子家长性格粗鲁、脾气暴供,听到“告状”后就对孩子进行体罚。这些孩子一旦犯错误后…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举行千名家长评教师的活动。评价的主要内容有:教师对孩子的态度,是否请家长办个人私事,教育是否公正,是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作业量是否适量,作业批改是否认真及时,孩子是否喜欢这位老师等。这种形式的评价,不仅加强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监...  相似文献   

16.
保育之窗     
勿以自己的情绪为转移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态度经常以自己的情绪为转移。心情好时,对孩子有耐心。当看到别人家的同龄孩子活泼聪明、口齿伶俐或听到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孩子的缺陷时,往往会对孩子火冒三丈,大发雷霆,甚至大打出手。这样,孩子会变得胆小,看成人的脸色办事,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  相似文献   

17.
静宁 《师道》2002,(9):15
父母责备孩子的方法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不当的责骂,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孩子。譬如当孩子成绩不好时,父母就骂:“你真笨哦!猪脑袋!”控制不住自己的父母,还会以对孩子的动粗、体罚或其他威吓等处罚方式,作为教育孩子的手段,这样对孩子来说是有害的,并可能激起孩子的仇恨心理。为人父母者,应该学习自  相似文献   

18.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会怎样做呢?一般来讲,家长都会尽力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孩子。可是,当家长认为孩子的错误可能带来不利影响时,他们往往会试图给自己的孩子开脱。有的家长甚至变得蛮不讲理!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老师怎么处理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层面思考:看准家长蛮横的出发点,对症下药孩子犯了错误,家长的注意力往往首先集中于“孩子怎么样”。出于“爱子心切”,家长可能不配合老师对孩子的处理,甚至蛮横地以一种强势对待老师。作为老师,我们要能理解家长保护孩子的这种心情,同时要摸清家长的心思,“对症下药”。班上一位女同学A偷拿了…  相似文献   

19.
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文明行为、学习习惯等。这方面,教师应让家长懂得对孩子应该既爱护又严格,既言传又身教,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既不能溺爱,也不能苛求,更不能体罚。因为溺爱孩子,会使孩子产生“骄”“娇”二气,缺乏自治和自理能力。苛求孩子,则无异于逼鸡下蛋,拔苗助长,其结果往往使孩子身心受到摧残。体罚孩子,其后果就更加严重了,使孩子对父母不是唯唯诺诺,就是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的甚至在家里挨了打,出去就找人发泄,逐渐养成了喜欢打人骂人的恶习。其次,教师要让家长懂得,家长双…  相似文献   

20.
《青年教师》2005,(12):52-52
很多家长都知道,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但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只是直接灌输自己的以往经验,代替孩子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孩子,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得出自己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